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沈体勇(宿州工业学校安徽·宿州234000)【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去秋今春遭寒,形势非常严峻。
原因:生源少,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师队伍水平不高,办学模式陈旧。
思考对策:建立职教研究机构,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严格劳动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政府投入要保障,优化课程设置,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办学模式,加强岗前培训,融入企业的元素,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工作。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思考【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3-0077-03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为优化教育结构,教育部2009年工作重点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全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专门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十一五”期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总体上来说形势依然严峻,困难重重,尤其去年秋和今年春中职招生大面积的滑坡,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又出现了发展中的寒流。
促进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找出原因,采取得力措施,走出困境。
(一)生源危机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着招生难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发文件、下指标,各招生学校也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思,教职工串学校、下班级上门宣传,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可以说无所不能,但愿意上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数依然很难如人意,与普通高中热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学校规摸较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是因成绩太差、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无法去普通高中去借读的学生。
他们普遍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对学习非常漠然、厌学、逃学、辍学现象十分严重,有些学校管理不善,一学期下来一个班级学生流失达二十几人,有的学校在校生只有几十人,很难形成气候。
(三)老师队伍不稳定且专业科老师匮乏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布局调整改制过来的,学校本身教学质量就差,师资水平不高又大多为文化基础课教师,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加之许多地方经济落后,教师很难有下厂实践的锻炼机会,同时在现有的用人机制上中等职业学校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却进了不少。
这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很难适应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需求。
同时又加之现在的学生难管理、学习成绩差,教师无成就感,学校教育难有荣誉感,时有自卑感,不安心、难安心,跳槽者堪多。
使职业教育的质量很难保证。
(四)办学条件差日前中等职业学校多以招生养校,招生学生多收入就多,招生学生少收入就少。
加之地方经济不发达,政府无力投资,学校的办学条件难以改善,老师办公条件落后,学生只能在一些潮湿破旧的拥挤校舍生活、学习。
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差、缺少实训和实验用房,更缺少设备仪器、缺少现代化手段教学和资源。
(五)办学模式普通化由于诸多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无法同普通中学竞争,学生及家长看中普通高中,普高热难以降温,职业中学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学生及家长心理,挂羊头卖狗肉,搞综合高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均普通化,只有文化课,没有专业课。
学生接受的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升学教育,结果高考揭榜,学生及家长大失所望,又没学到一技之长,就业难度加大,失望之余指责学校管理不严,怪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学校社会声誉每况愈下,生源更加危机。
(六)盲目追求规模效应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盲目追求规模效应,一心只想着把职业学校做大,而忽视了学校的管理,只重视了大而忽视了强。
使学校的管理每况愈下,学生流失及违法乱纪十分严重,*[收稿日期]2012-02-09[作者简介]沈体勇,(1966-),男,安徽省宿州市人。
现任宿州工业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第15卷·第3期2012年6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 .15,No.3Jun .201277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形象。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没有得到法律应有的保障虽然目前,国家和我省都已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没有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责任不明确,目标不清晰,职业教育口头上被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被接受,办学过程中许多困难不能解决。
如老师待遇问题,人事编制问题,学校周边环境问题,政府投入问题,办学机制问题,安全责任问题等,一直困绕着学校,制约着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劳动准入制度没有建立国家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但由于没有严格的劳动准入制度,国民参与职前培训没有动力,劳动者中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更没有接受系统的中职学校教育。
低技术、低成本、低收入、低科技含量。
人力资源难以转化为人才资源。
劳动者职业道德水平难以提高,劳动者素养问题制约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缺少了源泉,所以经济竞争力也难以增强。
(三)传统教育观念的滞后在中国“学而优则仕”子成龙、女成凤,光宗耀祖,成为家庭的惟一希望,上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是家长普遍追求的目标,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
职普比实现真正1:1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健全,加之世界经济振荡,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就业压力加大,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困扰着许多家庭。
以高学历谋一份好工作、高收入,回报家长,读书成了目前许多家庭的谋职手段,所以许多家长宁愿借贷也要供孩子上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而不愿孩子上职业学校。
(四)社会诚信问题的影响学生不愿上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是许多学校办学条件差不能兑现招生时承诺,学生学不到一技之长,很难适应就业岗位,另一个方向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用人不诚信,招工简章承诺多多,却很少兑现,诸如医疗养老保险、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劳动报酬、岗位稳定、生活和学习等问题,企业根本不重视,学生就业后有许多后顾之忧,出现了就业质量低,对口就业率、稳定率低,这也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五)课程设置的制约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尽管提出了“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但总体来说还是一元制模式,学校既要进行文化课教学,又要进行实训实践教学。
而实训教学成本高,学校经费捉襟见肘,政府投入又不足,学校根本无法考虑实训、实验条件的改善,有些专业课很难开设,更谈不上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实用专业,而且专业课教师缺乏。
因此许多学校的专业课是传统的,多年不变的,有的学校只开文化课,很少开实践课和专业课,有些设备也仅是示教型的,学生很难学到一技之长,当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没有吸引力,家长也很难认可。
(六)普通高校及研究生扩招的影响近年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为缓解就业压力,普通高校招生及研究生招生数字每年都有增加,现在家庭孩子少,许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期望值也很高。
因此考大学、考研究生是每个家庭的夙愿。
普通高中,普通高校,研究生扩招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尽管近年来国家提出职普比1:1,并制定了“三限”政策,也难以控制普高热的势头,中等职业生源更加危机。
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迫在眉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正视面临的困境,更重要的是走出困境,大力发展。
我认为要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出困境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高度来发展职业教育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世界各国纷纷努力谋求新的经济发展战略。
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从理论层面为这一努力提供了答案,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则让人们在现实层面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威力。
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质量被看作是掌握其未来经济繁荣的命脉,这一观点在世界经济界和职业教育界已成为共识。
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的深入,使世界各国从新的更高层面来发展职业教育,即不仅仅把职业教育作为济贫教育,而是从维护各自经济繁荣的高度来发展职业教育。
为此世界各国政府均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其总体政策的重要一条,通过各种途径,如立法、拨款、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等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干预。
这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而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寥寥无几,国家应重视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从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来合理规划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远景。
(二)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工作领域迅速变化的性质,就业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一次职业教育无法满足一个人终身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西方教育家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并且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终身教育法》,而职业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职前学习也不再是唯一的培训时期,“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已经成了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律。
因此构建终身教育与培训体系,不仅是时代所趋,而且是非常紧迫。
1999年4月在韩国召开的第二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把会议的主题定为“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
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如何保证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随时都可以参加或推出职业教育,仍是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之一。
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完善职业教育外部的法律、政策体系,以保障学习者继续接受培训的权利,也要改革已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这就需要建立充分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需求,而且要满足职业种类迅速变化所带来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断变化的需要。
(三)建立严格的劳动准入制度2012年6月第15卷·第3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78国家要依据《劳动法》规定对各种行业进行规划,制定相应的岗位职业教育标准,坚持岗前培训,实行职业许可证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充分调动国民职业技术的教育积极性。
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资源保障。
(四)规范各级政府经费投入机制中等职业学校最大困难是经费困难,其原因是政府对经费投入不到位。
有政策难兑现,尤其是中央及省里要求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根本不能落实。
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经费困难,绝大部分是吃饭财政,有的是负债政府,而恰恰是县市级政府主要承担了中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导致了经费投入很难确保。
因此要投入到位,必须按各级政府拥有财政收入的比例确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也就是说中央和省要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这样才有可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在投入上的困难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