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融资与税收》课程论文案例解析(Indofood International Finance Ltd V JP Morgan Chase Bank NA, London Branch)一、案情介绍原告:印多福国际金融有限公司(Indofood International Finance Ltd,以下简称“印多福金融公司”)被告:JP摩根大通银行伦敦分行(JP Morgan Chase Bank NA, London Branch,以下简称“摩根大通银行”)第三人:印多福食品有限公司(PT Indofood Sukses Makmur TBK,以下简称“印多福食品公司”)印多福食品公司是一家印度尼西亚公司,其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食品。
2002年,为了扩展业务,该公司以向国际市场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
根据印尼的法律,如果债券持有人的利息收入来源于印尼境内,则持有人应当按利息收入的20%向印尼政府缴税,该税款应当在发行人向债券持有人付息之前作为预提税由发行人代为扣缴。
同时,假如印多福食品公司在毛里求斯境内设立一个子公司代为发行债券,则根据印尼与毛里求斯之间的双重征税协定,印多福食品公司在本国所应支付的预提税率就可以降到10%。
于是,印多福食品公司在毛里求斯境内设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即印多福金融公司。
2002年6月18日,印多福金融公司向国际市场发行债券,债券总额为2.8亿美元、利息率为10.375%。
同一天,印多福金融公司将所筹集的资金转借给印多福食品公司。
根据双方之间的贷款协议,印多福食品公司既是借款人,也是印多福金融公司的对外债务担保人。
与此同时,印多福金融公司与摩根大通银行的伦敦分行达成委托代理协议,摩根大通银行成为发行人印多福金融公司的受托人(trustee)和第一支付代理人(principal paying agent)。
按照相关协议的安排,作为债券发行人的印多福金融公司每年分两次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利息;印多福食品公司则应在每个利息支付日的前两天将相应资金转移给印多福金融公司,印多福金融公司接着应在利息支付日的前一天将资金转移给摩根大通银行,最后再由摩根大通银行在利息支付日向债券持有人支付。
根据债券上的背书条款,债券的发行、赎回等事项均受债券背书中所列条件的约束。
按照债券背书的内容,债券将在2007年6月18日以平价赎回;但是,如果印尼政府的法律发生变化,并因此导致印多福食品公司按照贷款协议所应支付的利息预提税率超过10%,同时经采取可能的合理手段后仍然难以避免,则发行人可以提前赎回债券。
2004年6月24日,印尼政府发出通知,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终止与毛里求斯之间的双重征税协定。
这就意味着,印多福食品公司在未来将承担更高的税负,即利息预提税率必须从先前税收协定下的10%的提高到印尼国内法上的20%。
在此情况下,2004年8月20日,印多福金融公司向摩根大通银行发函表示准备赎回债券。
2004年11月18日,印多福金融公司再次向摩根大通银行发出通知,并计划于2004年12月29日提前赎回债券。
2004年11月22日,摩根大通银行拒绝了印多福金融公司的债券赎回请求,理由是债券背书中的提前赎回条件没有达到,发行人无权提前赎回债券。
对此,发行人则认为债券赎回符合债券背书中的赎回条件,因而提前赎回并无不妥。
2005年2月15日,印多福金融公司将该争议提交到了法院。
2005年10月7日,初审法院最终支持了摩根大通银行的主张,判决印多福金融公司败诉。
印多福金融公司接着提出了上诉。
2006年3月2日,上诉法院做出判决,支持印多福金融公司的上诉请求。
二、案件审理1、一审法官:艾瑟顿·J(Etherton J),埃文斯·劳姆·J(Evans-Lombe J)艾瑟顿是最先受理本案的法官。
他认为:是否存在债券赎回条款中所载明的“合理手段”,使得印多福食品公司在不赎回债券的同时能够避免承受因利息预提税税率增加带来的负担,是一个有待查证的客观事实,这一事项的举证责任属于印多福金融公司。
由于相关的待证事实仍需要进一步查明,艾瑟顿法官最后宣布案件延期审理,并指示双方当事人继续补全证据。
对于艾瑟顿法官的意见,双方当事人后来都没有提出异议。
2005年7月22日,案件再次开庭审理。
在听取了双方当事人所提交的证据以及专家证言后,埃文斯法官最终判决,支持摩根大通银行的主张,驳回印多福金融公司的请求。
在其判决书中,埃文斯法官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他认为:(一)确实存在这样的“合理手段”,使得印多福食品公司在不用赎回债券的情况下也能避免因印尼法律变动而带来的额外利息税负,这种“合理手段”便是在荷兰设立Newco公司;(二)采取这种“合理手段”对印多福食品公司来说是合适的、合理的,因为由此带来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成本。
2、上诉审法官:安德鲁·莫里特·C(Andrew Morritt C),查德威克 LJ.(Chadwick LJ),彼得·吉布森(Peter Gibson)在上诉中,安德鲁法官、查德威克法官和彼得法官均支持了印多福金融公司的请求。
(1)安德鲁法官的观点在对埃文斯法官的判决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安德鲁法官认为,原审法院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一)设立Newco公司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即降低印多福公司所应支付的利息预提税率;(二)对于印多福食品公司和印多福金融公司来说,设立Newco公司是否合适、合理和可行。
安德鲁法官还指出,虽然原审法院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并没有对案件的争议点做出这样的细分,但埃文斯法官的最终结论却表明,初审法院在以上这两个问题上的态度都倾向于支持摩根大通银行。
在此基础上,安德鲁法官认为,上诉法院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让法官来对“合理手段”问题做出判定到底合不合适?(二)如果让法院来判定是合适的,那么Newco公司是不是实益所有人(beneficial owner),Newco公司是否必然是一个荷兰公司,印多福食品公司是否应该继续向Newco公司承担其依照贷款合同原本应向印多福金融公司承担的义务?(三)如果上面所提到的三个问题都对摩根大通银行有利,那么在印多福食品公司和印多福金融公司之间设立Newco公司是否适当、合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安德鲁法官对以上几个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并最终同意印多福金融公司的上诉请求。
在其判决书中,安德鲁法官给出了自己的判决理由:(一)在新的贷款协议下,Newco公司不可能成为印多福食品公司所付利息的实益所有人,因而荷兰双重征税下的税率优惠对Newco公司不适用;(二)从其本质上来说,Newco公司仍然是印尼公司,即使其在荷兰设立;(三)设立Newco公司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方法,因为在实益所有人和Newco公司的国籍归属这两个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而这极有可能导致税收协定对Newco公司无法适用,从而也无法达到设立Newco公司的预期目的;(四)Newco公司的设立会导致新的贷款协议产生,这会影响到税收协定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对Newco公司的适用;(五)假如Newco公司被认为是实益所有人,也是荷兰的居民公司,那么,创设Newco公司的所获得的收益也应该大于为此支出的成本。
以上五个方面,其中(四)、(五)两项在案件的实际争议中并没有涉及到。
为了使推论更充分,安德鲁法官才在最后做了补充。
(2)查德威克法官的观点查德威克法官的观点与安德鲁法官类似。
查德维克法官的判决理由有三点:(一)印多福金融公司所提供的证据表明债券赎回的条件已经得到满足,因而完全可以按照债券上的赎回条款赎回债券;本案中并不存在所谓的“合理手段”;至于Newco公司,因为它并非实益所有人,因而也不能适用税收协定中的税率优惠。
(二)为了逃避本国的纳税义务而在税收协定的另一缔约国设立导管公司,从而达到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目的,这种避税行为违背印尼的税收政策和双重征税协定的基本精神;(三)按照印尼税务总局的观点, Newco公司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导管公司。
此外,查德维克法官还认为,在讨论“合理性”问题时,不应当把调查取证的费用和诉讼费牵扯进来。
(3)查德威克法官的观点彼得法官的观点与另外两名法官基本一致。
不过,在Newco公司的居所问题上,彼得法官认为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是没有必要的,这一点也与前两位法官的观点有所不同。
三、案件解析:1、本案的主要争议点在本案中,双方的争议焦点在于:印多福金融公司是否可以提前赎回债券?对此,印多福金融公司主张其有权提前赎回债券,理由是债券赎回的条件已经形成,因为印尼法律的变动(即印尼政府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终止印尼与毛里求斯之前的双重征税协定)增加了利息预提税税负,并且也不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手段”(reasonable measures)。
与此相对,摩根大通银行则否认印多福金融公司有权提前赎回债券,其理由是存在所谓的“合理手段”,即印多福食品公司可以在荷兰设立一个新公司,即Newco公司,从而可以适用印尼与荷兰之间的双重征税协定,这样就可以避免税负的增加。
具体而言,本案中双方争议的中心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对于债券上所载明的债券赎回条件中的“合理手段”应该如何理解?具体而言,这一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1、何为“合理手段”?2、对于特定的手段,它的“合理性”又如何判定?第二,如果设立Newco公司的方法是可行的,那么:1、Newco公司是否必须是荷兰公司?2、Newco公司是否是债券利息的实益所有人?3、在Newco公司设立后,印多福食品公司与印多福金融公司之间的借款协议对Newco公司是否仍然适用?(换言之,印多福食品公司和Newco公司之间是否存在不同于原借款协议的新协议?)2、对本案的评析对于本案,本人认同上诉法院的观点,即发行人有权提前赎回债券,印多福金融公司的上诉请求应该得到支持,现进行如下评析:(1)对于债券赎回条件中“合理手段”的理解。
根据债券背书中的赎回条件,如果存在所谓的“合理手段”(reasonable measures),则债券发行人就不能提前赎回债券。
那么,这里的“合理手段”究竟如何理解和把握呢?在初审中,摩根大通银行就指出,至少有三种“合理手段”,即发行人转移(即将发行人转移到另外一个与印尼存在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替换发行人、在发行人和其母公司之间设立一个新公司(这个公司可以设立在荷兰、卢森堡或英国)。
在结合本案的实际情况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之后,我们不难看出,第三种方法是最为切实可行的。
不过就其本质来说,上面的这几种“合理方法”都是避税的手段。
如果适用不当,则容易产生“偷税”、“逃税”的嫌疑。
虽然债券背书中对于“合理手段”的内容及“合理性”本身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和说明,从公平合理的一般法理出发,这里至少有两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