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晋察冀画报》工作事略

《晋察冀画报》工作事略

《晋察冀画报》工作事略1937年10月至1938年1937年10月,太原告急,沙飞再返五台。

聂荣臻安排仍是全民通讯社记者的沙飞随骑兵营前往杨成武独立团采访。

沙飞拍摄了《八路军骑兵挺进敌后》、《沙原铁骑》、《战斗在古长城》系列等传世之作。

1937年12月,聂荣臻电召沙飞速返阜平,批准其参加八路军,任命为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第一任编辑科长兼“抗敌报”副主任。

1938年4月,抗敌报从军区政治部划出,成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任主任。

沙飞辞去副主任及编辑科长职务,专职搞摄影。

1938年6月,白求恩从延安抵达晋察冀。

沙飞拍摄聂荣臻会见他的消息,并结下深厚友谊。

1938年12月,彭真带几十名干部从延安来晋察冀,沙飞提出增加摄影干部的要求,聂、彭把懂摄影的罗光达留给沙飞当助手。

1939年1939年元旦,沙飞在司令部所在地蛟潭庄大庙举办大型展览,取得良好效果。

1939年1月,吴印咸随电影团到晋察冀,沙飞请他写了一本培养摄影干部用的教材“摄影常识”,当年11月铅印出版。

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摄影科成立。

1939年2月,沙飞跟随120师采访,4月拍摄齐会战斗,9月拍摄陈庄战斗,拍摄三五九旅王震旅长与即将被释放的日军俘虏合影、日俘唱歌告别的珍贵镜头。

1939年春,八路军总部派雷烨以特派记者的身份到冀东前线采访,后留冀东工作。

1939年4月,罗光达拍摄大龙华战斗。

1939年,吴印咸、罗光达在河北涞源,拍摄了白求恩大夫抢救伤员,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的照片。

1939年深秋,石少华随抗大队伍抵达晋察冀。

冀中军区吕正操司令员向罗瑞卿校长要摄影干部,并以支援抗大一批武器和小麦为交换条件。

12月,石少华随吕正操到了冀中。

1939年11月12日清晨,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逝世,沙飞、罗光达拍摄了白求恩遗容,和聂荣臻向白求恩遗体告别的照片。

1940年1940年春,罗光达随聂荣臻到晋东南左权县八路军总部采访,拍摄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徐向前、左权诸将领的活动。

1940年春,赵烈从延安调来新闻摄影科,任沙飞助手。

1940年4月,吕正操找石少华研究开展冀中摄影工作问题。

石少华提出首先培养干部。

6月第一期培训班开学,学员从各分区抽调。

1940年6、7月,沙飞亲自为三分区培养摄影人。

从三分区调来张进学、冀连波、闫麟书参加学习,白连生也一起学习,百团大战期间到前线实习采访。

百团大战结束后送他们回去建立摄影组,派叶曼之担任摄影组长。

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正太战役开始,参加这次采访的有沙飞、罗光达、赵烈、叶昌林、李途、周郁文、冀连波等。

沙飞在井径洪河漕村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拍摄了聂荣臻将军爱护日本幼女照片。

8月底,罗光达把从正太战役娘子关汉河滩战斗中认识的,原故宫印刷厂技师康健带回摄影科。

《晋察冀画报》的筹备工作迅速展开。

10月,康健在阜平万人大会上碰上同在故宫博物院印刷厂工作的师兄弟刘博芳,马上向沙飞、罗光达汇报。

罗光达知道平西有一批印制钞票的机器未能使用,他们马上向军区请求将人和机器调来。

年底,平西派人把机器和技术人员一起护送到军区。

1940年12月,冀中军区摄影科正式成立,石少华为科长,成员有刘长忠、宋贝珩、王军等。

1941年1941年4月14日“抗敌三日刊”第四版正式刊登了试验成功的第一幅新闻照片,上边特别注明“铜版插图”字样。

1941年5月初夏,军区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召集沙飞、罗光达、裴植开会,明确指示集中全力筹备画报,军区印刷所划归画报筹备组领导,沙飞全面负责,裴植担任支部书记。

1941年6月,石少华随吕正操来军区开会,在平山陈家院军区摄影科与沙飞第一次见面。

他们畅谈一夜,对新闻摄影的方针、任务、发展方向、摄影艺术的美学观念看法一致,相见恨晚。

1941年6月,聂荣臻要求吕正操、程子华帮忙购买专业器材,他们马上答应。

年底罗光达跟随吕正操,程子华一同到冀中。

1941年7月,沙飞学习石少华经验,在军区所在地陈家院开办第一期摄影训练队。

他亲自担任教员,赵烈任队长,学员从五个分区抽调,共20余人。

1941年11底,晋察冀日报社支援画报筹备组一整套铅字,由南滚龙沟运来支角沟,又支援一批排字工人。

1941年12月,军区军工部特为筹备组制造了一台印制铜版画报的八页铅印机。

1942年1942年2月5日,平西上调军区的制版、印刷技术人员胜利到达军区,机器也随后运到。

军区首长设宴迎接。

2月中旬,罗光达从冀中采购及冀中军区卫生部支援的大批印刷物资运抵陈家院。

吕正操先后派两个加强营护送。

晋察冀画报《时事专刊》于1942年3月20日出版。

1942年5月24日,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村正式宣布成立。

朱良才、潘自力亲临大会祝贺,并讲了话,军区和地方许多单位来人参加。

1942年8月28日晋察冀日报发表了赵烈的文章,详细介绍晋察冀画报的出版经过。

1942年6月,沙飞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11月转正。

1942年6月,日寇把长城内外700多里变成了无人区。

中央决定冀热辽根据地与晋察冀合并,从各单位抽调干部加强冀热辽地区工作。

画报社派张进学、陈明才前往冀东。

1942年6月间,军区政治部委托画报社在碾盘沟召开了第一次全军区摄影工作会议,各区派代表出席会议。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加强全军区摄影工作,依靠全军办好画报。

会议明确规定:必须寄交底版。

从此晋察冀画报社成为全军区摄影工作的中心。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在抗战爆发五周年纪念日正式出版。

画报社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

聂荣臻对画报社给予表扬,朱良才、潘自力亲自到会祝贺、表扬、鼓励,边区政府给画报社颁发了奖旗和奖金。

创刊号首印一千本,除发到军区、边区、军分区、专区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以外,还寄到延安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其他根据地、重庆、并托外宾带到国外,还经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全国各大书局经售,定价道林纸每本10元,白报纸每本7元。

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很快重版一次。

沙飞为保证画报连续出版,派王秉忠回北平采购印刷物资。

王很快把买到的东西运出北平。

但有汉奸告密,王被日军抓起来,以私通八路罪严刑拷打、灌辣椒水、压杠子。

经地下组织营救,用黄金赎回。

石少华从1940年到1942年在冀中军区共举办摄训队四期,培养摄影干部100余人,冀中军区所辖5个分区先后建立了摄影组。

1943年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阜平温塘召开。

摄影界沙飞、雷烨被聘为参议员。

1943年2月,晋察冀画报第二期出版。

这期画报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报导了第一届参议会的实况。

2月底,因敌人向根据地蚕食,画报社迁到曹家庄。

第一期、第二期画报在这里重印。

军区派一个工兵班给画报社打山洞,坚壁东西。

1943年4月,军区派出第二批干部加强冀东工作,画报社派齐观山、于舒赴冀东,与张进学、陈明才汇合。

4月20日,画报社在平山曹家庄遭敌奔袭,张志、李明、牛宝玉、焦卓然四人负伤,留社编稿的雷烨牺牲。

1943年5月,晋察冀画报第三期在曹家庄出版。

这期画报用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刊登雷烨作品,其中摄影作品50幅、诗一首和一篇文章,还刊登了雷烨遗言和冀东军区政委李楚离悼念雷烨的文章,这期画报实际成了雷烨的纪念专辑。

1943年6月,日军前哨推进到离曹家庄只有十来里的地方,画报社由平山曹家庄转移到阜平的上庄村。

1943年7月,画报社第二次大整编。

罗光达带领部分技术骨干和工人支援边区政府,一批同志调延安,部分同志回家。

画报社从高峰时的120余人减员到六七十人。

1943年9月,晋察冀画报第四期在上庄出版。

沙飞拍摄的《战斗在古长城》首次刊出。

这幅作品数十年来不断在海内外各报刊杂志登载,成为沙飞最著名的摄影作品。

1943年9月,冀中军区摄影科与晋察冀画报社合并。

石少华带宋贝珩、刘萤等抵达上庄。

正值八月十五中秋节,画报社召开大会欢迎。

正热闹,军区政治部电话紧急通知:反“扫荡”开始。

社部连夜研究战斗部署:赵烈负责坚壁清野,石少华负责在附近山上打游击;裴植负责老弱、家属安置,沙飞掌管全局。

三个月的北岳区反扫荡将近结束,花塔山周围布满了敌人,画报社接到军区命令立即向外转移。

沙飞带领技术骨干和年轻力壮的由工兵班掩护,跟随军区向北转移。

石少华自告奋勇带一些人留花塔山坚持斗争,保护机器物资。

12月8日傍晚,沙飞、赵烈带领30余人在距上庄30余里的柏崖住下。

次日拂晓,军区保卫部和警卫连赶到,大家准备吃了饭赶路,不料敌人悄悄包围了村庄。

沙飞、赵银德每人背了两皮包底片向外冲,军区警卫连与敌人展开激战。

这次遇袭,画报社赵烈、何重生、陆续、孙谦、石振才、李明、张梦华、李文治、韩拴仓九位同志牺牲,沙飞、杨瑞生、赵银德、王友和负伤。

杨国治、张四、赵华堂等把九位战友掩埋起来。

军区政治部后又买棺木把在柏崖牺牲的一百多位烈士全部重新安葬。

反“扫荡”刚结束,画报社进行第三次精简,大批人员调走,只留制版和石印两部分,画报社由70余人锐减到26人。

12月中,日军在华北日报上登载,在伪电台广播:大日本皇军已彻底摧毁了《晋察冀画报》。

朱良才通知石少华,立刻连人带机器搬到洞子沟,尽快把画报搞出来。

1944年1944年初,画报社搬到洞子沟,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不到一个月,晋察冀画报“时事增刊”在1月28日出版,不久又出版了第五期画报。

画刊、画报出版后,马上通过城工部送到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

敌人看了非常惊慌,将保定城门四闭大搜查,一连三天三夜,结果一无所获。

1944年2月春节后,石少华、罗光达一起到和平医院看望沙飞,他们在病床前研究如何加强画报工作,并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办全军、全国大画报的设想。

沙飞报请聂荣臻同意,将罗光达从“点滴社”调回加强工作。

1944年4月,沙飞的脚伤经专家医治,双脚保住。

他不等痊愈就要求出院,用担架抬回洞子沟,一面疗养,一面参与工作。

章文龙积劳成疾住院,一面养病,一面仍肩负繁重的编辑工作。

石少华带杨国治、白连生等多次到阜平大沙河沿岸、神仙山、涞源一带采访农村大生产运动、八路军开荒生产的活动。

1944年夏,高帆从晋冀鲁豫来画报社交流经验,学习制版技术,协助赵启贤编辑第六期《晋察冀画报》。

画报社把他带来的照片制版,高帆返回后在“战场”画报第十二期发表。

1944年5月,罗光达带领部分技师回画报社。

但不久,军区决定派罗光达赴冀东开创晋察冀画报社分社工作,任命他为分社主任。

画报社举行了欢送会,他们于6月10日向冀东进发。

1944年6月,《晋察冀画报》第五期出版。

这期画报是北岳区反扫荡战役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即第一届群英会)专号。

1944年6月,石少华带张永华、纪志成到冀中采访,深入到津蒲沿线,东海之滨,一直摸到天津近郊,拍摄了大批重要镜头。

1944年夏,画报社根据全边区机关的统一部署进行整风运动。

1944年8月,第六期画报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