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早熟葡萄省力化无公害栽培新模式——草地葡萄园摘要:综合分析了当前南方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草地葡萄园,并就草地葡萄技术实施的原理进行分析,形成了草地葡萄特有的管理规程,如无公害电功能水的防病措施,超高密植的丰产模式,台刈重截的植株更新制度,还有限根栽培与养液滴灌区肥水管理措施,为实现省力化无公害栽培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路径,并指出了在生产中的意义与广阔前景。
关键词:草地葡萄园,省力化栽培,根域控制,无公害,电功能水,物理防治,重截台刈,观光果园引言:葡萄是果树中产量居于首位的水果种类,它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投产早,产量高的特点。
它即可作鲜食,又可制干与酿酒,还可提取色素,用途之广,决定了它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北方是葡萄是主产区,也是酿酒葡萄及制干品种的主要生产基地,而南方近年葡萄产业发展较快,主要以鲜食品种为主,也有部份南方地区近年发展了用于酿洒的山葡萄。
总体来说南方地区葡萄的发展还是具有气候优势的,特别是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常可作多次果栽培,还可以培育出品质不亚于北方的高档果品,如浙江金华已成为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个重要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已研究开发出一套适于南方多湿气候环境的管理技术规程,但总的来说葡萄的管理还是属于投入劳动力及生产成本较高的果树,特别是南方多雨气候环境下,造成年防药次数过多,果品药残留量大,已开始直接影响到果农们的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葡萄管理技术创新与栽培环节简化方面的研究,总结开发出一套适于南方多雨地区进行省力化无公害栽培的新模式---草地葡萄园。
现把草地葡萄园的建立、管理及无公害措施介绍给广大果农,以指导生产。
一、当前南方葡萄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70-80年代,南方葡萄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还是处于零星与空白状态,随着日本巨峰葡萄的引进,于80年代中期,南方掀起了巨峰热,巨峰之所以能在南方地区栽培主要也在于它具有较好的抗病性,能适于南方多雨之气候。
另外,它也以果粒大与品质佳而成为那个时代鲜食葡萄之极品,随后又因其落花落果严重产量不稳,技术要求高,而渐被9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的大粒葡萄品种藤稔所取代,它具有生长势中庸,座果率高果粒大的特点而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又引起了第二次葡萄发展热潮。
随设施避雨栽培技术的发展,于90年代末又在南方多雨地区提出了采用避雨技术发展欧亚种葡萄---提子的新思路。
这些品种与技术的变革,大大推动了南方葡萄产业的发展,但也同时由于地域气候的局限,难以达到像北方旱区栽培所具的品质与成本优势,在多雨地区糖度不高、着色不佳成为品质的制限,另外,病害严重、用药过频也成为管理成本过高的制限,这些都导致管理者与科研者不得不探寻一些新的技术路径与品种规划来发挥南方特有气候的优势,以克服气候及产业发展的劣势。
于是提出了利用南方热资源进行早熟极早熟品种栽培,占居葡萄前期市场的发展思路,大力引进一些适于南方地区的早熟品种,如京亚、京优、超藤、无核白鸡心、早提、罗莎、夏美、夏黑等,这些品种的引进,对于南方气候优势的发挥及调剂早期鲜食葡萄市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使许多专业的葡萄产区形成了产业新增长点。
但总的来说不管是欧亚的避雨栽培还是欧美的露天栽培,都因多雨高湿气候,而使管理难度加大,病害滋生,药用成本及防病用工大大增加,许多果园年防病次数高达20多次,病虽控制了,但对果品的化学残留及农田的环境污染也大大加剧,在当前劳动力成本剧增及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开发一种管理简易而且无公害的技术措施,将成为南方葡萄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二、南方葡萄管理成本分析及省力化栽培的思路南方葡萄中病害的防治占了管理成本中的60-70%,而其他的抹芽、摘心、疏果、套袋、施肥、灌溉等只占30-40%成本支出;建园的投资,种苗占20-30%,基肥、挖沟定植占20-30%,其它的40-50%为高设的棚架、篱架、铁丝及避雨膜等。
同时,传统的管理方法对技术要求也较高,没有专业技术的管理者难以胜任这种复杂的技术操作,常需多年实践经验的果农才能管理,这也就相应增加了较大的技术投入。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上述的这些投入进一步节省化,管理环节进一步简约化呢?(1)在病害防治的用药上,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中的电功能水技术得以实现,利用电功能水发生装置产生的高氧化电位的强酸水可以取代当前各种化学杀菌剂,降低用药成本。
另外可以采用重截修剪与二次清园法降低病源基数,创造出易于控制的病源环境。
特别是电功能水的运用,降了药的成本外,更重要是能实现无残留无公害的物理杀菌,而且在药效上比化学杀菌剂要好,也不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这些技术在日本已在果树栽培上得以广泛的运用,以实现无公害的免农药栽培。
(2)运用早熟葡萄采果后还有充足丰富的热资源,进行采后重截与台刈处理,再利用后期生理上的补尝生长特性以快速修复树冠,为明年丰产打基础,如此循环,做到每年夏季采果后都实施一次彻底的截枝清园,再加上冬季的一次修剪清园工作,形成了二次清园的技术体系。
这对于减少病枝病叶的病原基数是一种最为彻底的方法。
(3)变高架的篱棚架为低矮的简易竹桩,采用高度密植、限根控冠重度更新、单干整枝双层布局的方法,形成了葡萄果园的矮丛化简易化的枝梢管理规程,与枝梢定向培育年年新枝结果的丰产优质管理体系。
(4)在肥水管理上,实施基肥一次下足,追肥养液滴灌的方法[1],减免了繁重而琐碎的肥水管理作业。
三、实现省力化无公害栽培的相关技术原理。
1、电功能水物理杀菌的机理及运用电功能水也叫电解水,但又不同于普通电解水,它是利用水电解的原理,通过专用的生产装置,把水电解分离成具有强氧化性的酸水与强还原性的碱水,并运用这些水特有的物理化学性状进行杀菌消毒与病害的防治,在果树栽培病害防治及藏贮保鲜上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现就电功能水的生成杀菌机理与果业生产上的运用作些介绍.(1)电功能水的生成原理及装置水在电极的作用下,会被分解成OH根与H离子,这些离子再与含有氯化钾水溶液中的氯离子及钾离子反应生成亚次氯酸与氢氧化钾,这个过程需在阴阳离子交换膜的作用下才能实现,从而让化学反应形成的亚次氯酸根离子向阳极富集,而氢氧根离子向阴极富集,这样就分别在两个槽内形成了具有高电位的强氧化酸水与高还原电位的强碱水,其生成与反应原理如下:电解装置原理图化学反应方程式(2)电功能水的杀菌与运用机理普通的水通过加入0.1%氯化钾就形成了具有较高导电率的电解质溶液,在电极的作用下产生电解反应形成了具有(ORP为+900--+1200mv)高氧化电位的亚次氯酸水,这种水的PH值通常在3-2.7以下,同时还生成具有强还原电位(ORP-800 mv)的氢氧化钾溶液,这种水的PH值通常达10-13以上。
在农业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利用酸水进行杀菌防病[2],,其杀菌的原理在于酸水的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物理特性是它具有高氧化电位,一旦与细菌真菌或病毒接触后,它强制性地从生物膜上获取电子,而改变细胞膜的正常电位与渗透性,使脂膜氧化渗透性破坏[3],,就像在细胞膜上穿了个孔,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而致死,这个过程属于物理过程,能在1-10分钟之内就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运用上比化学杀菌的速度更快更彻底,而且不会使病菌产生任何抗药性。
其化学过程,就是为病菌重建一个不适宜的强酸环境,从而起到了病菌发育上的强烈抑制,大多病菌要求PH都是在3以上,而强酸水可达PH2.7以下,从而达到了抑菌效果,还有生成的酸水中亚次氯酸,中的氯离子也是一种杀菌剂,起到了抑杀作用,正是由于这种综合的杀菌效应而使它比其它农用杀菌剂有更好的防治效果.而生成的另一种碱水也具有很广的用途,它具有中和酸水改变环境酸碱度作用外,还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含的氢氧化钾,具有促进作物萌芽生长与果实着色的作用[4],,它也被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充分的利用.(3)电功能水在果园病害防治上的运用电功能水以其独特而强大的杀菌效果倍受生产者青睐,在日本许多无公害的免农药果园都是利用电功能水再结合生物杀虫技术进行果品的安全生产,彻底解决了化学农药残留所造成的生态及健康危害,利用电功能水进行果园的封园,可大大降低越冬病原菌的基数,生长季节利用电功能酸水防治诸如桃疮痂病、黑星病、缩叶病、穿孔病,柑桔上的疮痂病、溃疡病,梨树上的黑斑病、锈病、轮纹病等都取得了极佳的防治效果;特别是极易感病的葡萄,利用电功能水后对于黑痘病、霜霉病、炭疽病等有比百菌清、多菌灵等农药有更好的药效[5],(试验结果如下表)。
但在使用时,除了每隔7-10天喷施一次外,还需注意一些遇到强酸较为敏感的品种要推行酸水碱水交替使用的原则,特别是定植不久的幼树,通常可以采用喷酸水后,相隔30-60分钟后再喷碱水,以避免酸危害,经日本近年推广运用表明绝大多数果树是没有任何药害表现对人体也无任何皮肤及嗅觉的刺激与敏感现象,日本山梨县的果农们已把电功能水作为一种主要的防病措施,以实现果树的减农药或免农药栽培。
(4)电功能水在提高果实品质上的运用。
电功能水发生装置生产出来的水,除了其中酸水有极佳的杀菌功能外,另外一半的碱水也是果树生产上一种很好的根外追肥用水,具有还原电位的氢氧化钾水,除了能促进芽的萌发枝条生产外,在果实外观品质改善上效果也极为明显,可以大大提高果品的糖度与着色度[6],。
2、高密度定植,限根控制的丰产机理葡萄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是由果园整体叶幕与叶面积系数构成,快速形成丰产叶幕是获取葡萄丰产的关键,传统高设棚篱架栽培的密度一般都是在3X4m与1.5X2m这样的株行距之间,亩栽量为55-222株,这样的密度要达到亩产2500-3000公斤的产量,至少要4-5年的时间,而且如果管理不善,大小年波动较大,对自然界的台风及高温抗性也较差,如遇多雨高湿天气,通风透光性差,极易暴发病害。
而草地葡萄的管理方式,以提高栽培密度的方法来迅速形成果园的丰产叶幕,一般在管理好的条件下,栽后3-4个月就形成了具有充足光合叶面积的叶面积系数。
草地葡萄园以株行距0.5X1.2m计算,亩栽量可达1111株,亩产的丰产指标只需株产2.5-3公斤就可达到,而葡萄栽培经验证明,当年或次年皆可轻松达到这个单株产量,这样就可在栽植的当年或次年就可实现丰产指标,让葡萄的丰产期大大提前。
而高密栽培与葡萄的快速扩冠生长间存在的空间矛盾,这个矛盾解决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进行根域控制法,根据日本及我国近年在果树上根域控制栽培的试验表明,除了能有效地达到控冠目的外,还可使果实的品质大大提高,植株的结果性状大大改善,可以免费大量无效枝的梢发,节省营养与降低修剪量[7]。
限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挖定植沟时,进行沟底辅无纺布限根,另一种是直接在平地上铺设阻根布,再进行垒土建垅或培土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