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课件
世界影响:
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 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 力量。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民族独 立、国家富强的任务。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
列强入侵
为什么大清帝国在看似偶然的一枪中轰然倒塌?是 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鸦片战争示意图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列强入侵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来自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资产阶级改良派
(2)对经济现代化的推动。辛亥革命为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实业救国成 为历史的主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 年内就有了显著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 壮大。 (3)对社会习俗变革的推动。民国成立后,采 取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使社会上出现 了民主的气息。
学 致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第一个全国规模 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分别是 A.兴中会 同盟会 B.华兴会 强学会 C.光复会 兴中会 D.华兴会 同盟会
为了民主共和这个理念,为了建立“自由之 国”、“法制之国”,以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 级革命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辛亥革命带来的“天足运动”,打破了千年 以来形成的封建陋俗。
民国时期的新式婚礼
社会习俗的变迁
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1)宣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使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 (2)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3)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习俗的进步都起了 积极的作用。
二、青史千秋彰武昌—革命高潮
1、武昌首义
熊秉坤---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
熊秉坤手写发言稿(纪 念辛亥革命50周年)
武昌城头,革命军与前来镇压革命的 清军展开殊死决战(油彩画)
10月11日,革命党人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军政府,军政府门前是两面十八星大旗
为什么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昌?
武昌首义的古城楼 “起义门”,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 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 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 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经济引发哪些变化?
改良的戊戌变法
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 清政府 自救失败 农民阶级 不成功 维新派 走不通
物质基础
1902年 2月的上谕强调提出:“农工商业,为富 强之根本,自应及时振兴。”同时又指明:“振兴 农工商业,以保利权。”
---《光绪朝东华录》
我国的民族工矿企业1901年仅有156家,到1911年 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就达到700多家,资本总额1.3亿元。 新政期间铁路发展尤其迅速,到1911年约达9000公里, 比1895年约增长20倍。其中京张铁路修建,震惊中外。 总之,新政10年是清朝268年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新、 最全面的时期。
军事准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 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吾 愿为天下人谋永福矣,故必先离你而去..... ---林觉民《与妻书》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终于激 起四川保路风潮。……给武昌提供了打响第一枪的机会。
------张謇(立宪派)给袁世凯的密电
2、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也致电袁世 凯,表 示“虚位以待”。
原因三:立宪派拥护、革命派的软弱
4、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袁世凯自身条件: 政治手腕、军权
主观原因
1)原因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客观原因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2)过程: 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2011年10月03日 《学习时报》
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组织基础
兴中会成立(想像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兴中会成立宣言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联合20 多个赞成反清革命的爱国华侨,成立了第 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同盟会成立前后的成立的一些组要组织 (了解) 成立时间 1894年 1904年 1904年 1906年 名称 领导人 成立地点 檀香山 长沙 上海 武昌
解放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经济工业化的 发展扫清了道路。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 引发哪些变化?
材料3: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 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 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 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4.结果: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 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5.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 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 铲除了中国封建势力最顽固的堡垒,宣告 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也 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 一步。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
知识点整合
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辛亥革命 1.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五个“第一”: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 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近代第一个全国性 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华民国是亚洲 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辛 亥革命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二、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 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 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 会变革。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 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 1、辛亥革命的功绩 P53 •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 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2)功绩: • (3)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 成功(理由) • 失败(理由)
问题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辩一辩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 民主”社会转型的开始,是一次成功的革 命; 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 封建的任务,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呢?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件、 武器、中心、代表)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同盟会等 (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8)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剪掉作为满清帝国象征的辫子,意味着一个 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中山装—一个时代的生命符号
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 维”(即礼、义、廉、耻) 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 (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 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 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 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 扣)和内侧(口袋),以彰 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 袖口上三个纽扣,代表三民 主义
将袁 领世 合凯 影与 北 洋 军 阀 部 分
由袁世凯一手操办的北洋陆军,是当时中国实力最强的近 代新式陆军,这是袁世凯获得支持的政治资本。
原因一:拥有军队
简单归纳袁世凯夺权的原因
材料二: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的合影
原因二:帝国主义的支持
材料三: 1、“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 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 建君主专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 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和权利,确立 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使中国政治民主化、 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
我崇拜谁------1913年民意调查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崇拜的 人数 157 61 17 11 8 7 6 4
被崇拜的人物
孔子 孟子 孙中山 颜渊 诸葛亮、范仲淹 岳飞 王守仁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剪掉了辫子
清朝男子标准发型: 金钱鼠尾辫 1912年南京街头 剪辫图
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 有各项自由权。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 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一、二、三体现了哪些原则或特点?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实行责任内阁制;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特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 立;责任制内阁 (2)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 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目的: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4)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