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方法课件PPT

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方法课件PPT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 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 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 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 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 的具体语言环境。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如何赏析课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
触觉)。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 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 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 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 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 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 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 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衬托人物③渲染气氛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深化主题、点明主旨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等。
8.修辞方式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 反复、反语等。
(1)从“修辞手法”或“用词特点”或 “句式特点”
(2)格式:语言表达特点+此特点的一般 作用+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关键句子(段)在文中的作用: 开头: ①开篇点题 ②总领全文 ③引起下文 ④设置悬念 ⑤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⑥交代故事的背景 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
中间:
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②呼应前文,用于段末则有总结作用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 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 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⑧衣柜的另一个角落,塑料袋里装着一个枕头。枕头是金黄缎面的,上面绣了一朵莲花。那莲花真漂 亮呀,花瓣层层叠叠,上面是粉紫色,下面是粉白色。我问奶奶:“我可以枕那个枕头吗?”奶奶用粗糙 的大手摸摸我的头:“傻孩子,那是奶奶的送老衣啊!”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是送老衣,后来才知道它的另 一个名字叫作寿衣,那是念在嘴里都觉得心惊胆战的字眼啊!所幸,一直到现在,那个枕头依旧放在角落 里,始终未用。只是每次看到,我都心酸到不行,不敢想,不敢想,一想几乎要窒息。
由叙述,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记叙文的线索
(1)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
想感情发展的路线。(它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可以把
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层次清晰。)
(2)线索大致分六类: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9.记叙文写作(表现)手法: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以小见大、对 比、抑扬、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寓情于景、卒章 显志、动静结合、开门见山、铺垫和伏 笔、联想和想象、开篇点题等
记叙文常见考点:
一、概括文章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三、把握文章主题
四、理解描写作用
五、欣赏写作手法
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 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 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 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 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 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 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 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 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 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 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⑪我拉过奶奶的手,给她戴上戒指,这么大的尺寸竟刚刚好。奶奶照例抓过我的手,给我暖手。我自小 手脚怕冷,冬天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奶奶身边,奶奶就伸出她的粗糙的大手握住我 冰冷的小手。温暖从她的指尖一点点传过来,我的心也暖和起来。B那种温馨是我一生难忘的。奶奶,你 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可不可以,让我握得久一点?
5.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 讲求生动形象,重在以情动人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相 结合
7.记叙文的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 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 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 人公。 )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 的玩具。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 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 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 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奶奶笑笑,再 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选自《意林》,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对奶奶手的描写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整个村里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 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这就是侧面描写。 B.文中画横线A处是说“我”只是想为奶奶尽量多做点事,以此得到自我的心灵安慰,表现了“我”因 无法多为奶奶做有用的事的愧疚之情。 C.文章第⑧段写了奶奶的“送老衣”以及我看到“送老衣”时的心酸感受,这段文字虽然能更进一步表 现奶奶的手巧,但与文章标题“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曖”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段离题。 D.文中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善良、勤劳能干、淳朴热心(大方)的老人。
⑨这次回家,奶奶捧着我的手,像个孩子一样说:“妮儿的手真嫩,看奶奶的手,跟锉子一样。”“锉子 ”这个词刺痛了我,小的时候,我总喜欢让奶奶给挠痒痒,不用任何工具,奶奶粗糙的大手在我背上划拉 几下,那种感觉最舒服了。
⑩第二天,我冒着四五级风,跑了三个金店,终于买到了一枚尺寸最大的金戒指。奶奶嗔怪:“这孩子, 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花这冤枉钱干什么!”A我不说话,我只是想用一枚戒指装饰奶奶的手,这其实是一 个华而不实的自我安慰。
①比喻: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富有感染 力。
②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使表达生动形象活泼。
③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④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的特点,加深读 者印象。
⑤对比:突出事物的差异或事物的特点 ⑥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
明快 ⑦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⑧反问和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加强语气 ⑨反语:表达讽刺意味
中考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 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学 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习
结尾: ① 照应开头 ②篇末点题 ③ 总结全文 ④升华主题、深化主题 ⑤点明中心(主旨) ⑥画龙点睛 ⑦首尾呼应 ⑧回味无穷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 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 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 含义
把握文章主旨:
技巧分析(1)分析文章标题 (2)分析文章开头结尾。有的开篇点题,有的 卒章显志。
(3)分析议论抒情句入手。 (4)委婉含蓄的文章,应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 物入手。
(5)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
自己总结,格式:通过记叙何事表达(抒发、赞 美、批判)了+ 何种主题(思想感情、精神、思 想)
品味语言技巧分析:
小提示
解题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 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 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 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 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 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解题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 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四、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如:
《最后一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 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如:《背影》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 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如: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 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 怎么写、为何写?
整体感知:标题
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