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
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漯河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机电一体化专业
工作总结及改进措施
精品文档
.
一、指导思想
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是特色校建设的关键,而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体化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反映了
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我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
响着我校教育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我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
力为本位,通过校企合作,在一体化课程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体系、课
程内容、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
才培养更能满足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基于此,特制定本方案。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的概念及作用
所谓“一体化”教学是指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行教学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一体化。一体化教
学,通俗的理解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
融为一体,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
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从而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
“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
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
车间为中心转变。 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解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直
观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技能
人才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法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
精品文档
.
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因而达到理想
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
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具体思路
1.一是论证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确定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
职业能力标准;二是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特别是著名企业)
专家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是寻找“订单”协作单位。把以上三方
面进行整合,通过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方案,这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
的总体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与依托。我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功
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与及时应变。我校一
体化课程体系应突出综合运用知识的鲜明特色,使学生掌握综合了不同能
力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术、与技术相关的专业理论、文化知识、
与岗位相关的法规要求、与合作相关的人际规则等)。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针对就业岗位群,
形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并将其转化成知识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合理
组建课程结构,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由公共基
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 岗位操作技术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与选修模块组
成。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目
标。
精品文档
.
3.诚邀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 传统教材比较抽象,教学效
果并不理想。为适应我校教育发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必须以现代
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工具为手段,结合专业
特点进行个性化、一体化的教材(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编
写。 编写出满足岗位、岗位群职业综合能力需求,适合当前我校学生身心
发展要求的精品教材。应以纸质教材为教学主体,以多媒体教材、网络教
材为辅助手段,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岗位、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转
化为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形成纸质教材;
4.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
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是保证教学
效果的重要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实施“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机和兴趣。
6.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模拟的生产装置、多媒体、
仿真设备模型、实物等融为一体,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教、
学、做”一体,在职业情境模式下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具体措施
1.坚持全过程跟踪,确立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多样化考试模式新的课
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实施手段必将带来新的考试考核方法。
2.摒弃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 坚持
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确定评价标准。在考试考核形式上,通过笔试、电子试
精品文档
.
题库、计算机考试、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操作考核与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制定我校新的评价标准实施考
核。
3.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以重点专业的课程体系建
设为突破口, 全面构建以“项目教学”及“理实一体化”为主线、以基础
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4.在遵循国家我校教材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课与文化
课程比例达到7:3 ,专业课中实践课达到80%以上, 同时,在课改过程
中把握三个融合:
(1)把国家、省技能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
展开实训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2)把传
统的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模拟融为一体,使之形成工学相互交替的一体化
的专业课程教学。
(3)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以项目引领,以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
式一体化课程体系。
5.围绕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使之达到提高文化素养又为专业课
服务的这一基础性要求,逐步构建了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体系。
6. 在完成专业课的前提下,适当开设书法、普通话及专业拓展等方面
的选修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本领。
四、保障措施
精品文档
.
1.不断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经费投入,用于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实习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考核方法改革、多媒体课件开发、特色教材建设等;
2.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加大师资队伍培养经费的投入,用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
业兼职教师的培养;
4.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专业
及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五、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览表:
课
程 类别 序 号 主干课程名称
计划内学时数 按学期分配学时数
总 学时 理论 授课 实践
课
1 2 3 4 5 6
18周 17周 18周 17周 19周 19
周
文
化
基
础课程 1 德 育 70 70 18 17 18 17 顶 岗 实 习 2 语 文 140 140 36 34 36 34 3 数 学 140 140 36 34 36 34 4 英 语 140 140 36 34 36 34
5 体 育 70 70 18 17 18 17
6 计算机应用基础 140 50 90 36 34 36 34
7 物 理 140 60 80 36 34 36 34
小计 840 670 170 216 204 216 204
专业基础课程 8 电工技能与实训 175 60 115 90 85
9 电工技术基础 140 140 72 68
10 电子技能与实训 175 60 115 90 85
11 电子技术基础 140 140 72 68
精品文档
.
说明:
1、 表中每周课时数6节*5天=30节,三个学年的总课时为3240
课时(第一、二学年2100课时,第三学年1140课时)。
2、 第一、二学年总课时数为2100课时,其中文化课总课时数为
840课时,专业课总时数为1260课时,其比例为4:6。
3、 第一、二学年文化课课时数为840课时,实习实训的总课时数
为2400课时(包括第一、二学年1260课时和第三学年顶岗实
习1140课时),其比例不超过3:7。
小计
630 400 230 324 306
专
业
核
心
课
程
12 现代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 140 50 90 72 68
13 SMT表面贴装技术 140 50 90 72 68
14 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 140 50 90 72 68
15 电冰箱与空调器原理与维修 140 50 90 72 68
16 电视机原理与维修 70 30 40 36 34
合计
2100 1300 800
540 510 540 510
精品文档
.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
总
精品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