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浅谈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 浅谈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
摘 要:试验检测技术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试验确定施工控制参数,指导施工,控制施工质量。本文将始终围绕公路工程质量管理这个主题,以在建的某工程缺陷为切入点,从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手段的角度,主要分析探讨一下工程缺陷产生的原因,如何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在建二期工程质量。
关键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 1.项目简介 某在建市政公路工程位于四川省行政管辖范围,一期工程设计起点K0+740,终点K7+000,长6260m(不含互通立交),二期工程起点K7+000,终点K18+400,长11.4公里(不含互通立交)。道路规划红线宽度80m,道路断面组成为四块板型式,车道布置采用“主车道+辅道”模式。一期工程2013年5月31日已经建成通车,目前正在施工的是二期工程,工期要求2014年5月31日建成通车。 2.一期工程缺陷分析 在工期短、任务重、工程质量要求又高的BT工程特色下圆满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有些工程部位也曾出现一些足以建设者高度重视的工程质量事故,路基沉降、路面破坏,桥头跳车、混凝土工程外观缺陷、工程缺陷……等等。质量事故发生频繁,工程质量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参建施工单位忽略了工程质量管理,在施工中没有切切实实建立一套较健全且完善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据了解活跃在该工程建设的施工队伍中有相当一部份施工队为非专业队伍,资质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质量意识薄弱,某些标段质检人员无从业资格证,业务水平低下,甚至连最基本的试验取样设备都没有……所有这些使得工程质量管理失控,从而最终导致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下面将始终围绕公路工程质量管理这个主题,以该一期工程缺陷为切入点,从工程质量试验检测手段的角度,2 / 9
主要分析探讨一下在一期工程缺陷产生的原因,如何切实加强试验检测工作,以提高在建二期工程质量。 1.K3+000~K4+000辅道电缆管及给水管回填 通车后该段辅道范围内大面积发生沉降,沉降量最大处达25cm使沥青路面拉裂。处理措施挖开沥青层对沉降处加强碾压及做压浆处理,处理完后在雨季沉降观察一段时间待沉降稳定后重新铺筑沥青面层。从图片可以看出,该段辅道及电缆管、给水管回填施工,填筑材料规格不符合设计要求、粒径偏大、一次性倾填、回填宽度不够、施工中没有检测压实度是造成沉降的原因。 2.K4+000-K4+160路基基坑换填 该段路基换填松铺层超厚,采用规范没有的边倒料边排水施工致使基底积水严重,整个施工过程没有检测压实度。 3.K4+830-K4+980右幅路基填筑 从图片可以看出,该段路基填筑层厚超厚,填筑材料粒径偏大,碾压不密实是路基沉降的原因。 4.K4+990框架涵涵背回填 通车后在该框架涵涵背回填处发生沉降致使沥青路面因沉降拉裂,处理措施挖开沥青层对该框架涵回填做加强碾压及压浆处理,处理完后在雨季沉降观察一段时间沉降稳定后重新铺筑沥青面层。该框架涵回填施工中回填材料粒径超大、夹杂建渣、压实不密实、未检测压实度是产生沉降的原因。 5.K5+118.601框架涵涵背回填 通车后在该框架涵涵背回填处发生沉降致使沥青路面拉裂,处理措施挖开沥青层对该框架涵回填采取加强碾压及压浆处理,处理完后雨季沉降观察一段时间待沉降稳定后重新铺筑沥青面层。该框架涵施工回填基底有积水、回填厚度超厚、回填压实不密实、没有进行压实度检测、距基底2米范围内采用一次性倾填、实际回填施工没有按台阶施工倾填后人工修整出施工台阶,这些是产生沉降的原因。 6.K5+728桥2#桥台回填 通车后在该桥台回填处发生沉降,沉降量最大处达15cm使桥头搭板悬空,在车辆荷载压力下搭板断裂,沥青路面拉裂。处理措施挖3 / 9
开沥青层及搭板对该台背回填加强碾压,压浆处理,处理完后在雨季沉降观察一段时间待沉降稳定后重新铺筑沥青面层。该桥台施工回填基底有积水,回填层厚严重超厚,砂砾石含泥重,现场回填实测厚度38cm超厚,回填压实不密实,施工单位在整个回填施工过程有倾填现象,没有进行压实度检测,没有按台阶施工是产生沉降的原因。 7.施工单位混凝土养护室管理及工地批量制取试件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养护室养护温度和湿度经常超出规范要求、养护室留有过期试件及批量制取同标号不同部位空白强度试件,高标号试件代替低标号试件等,使混凝土工程质量失控。 8.K6+172桥梁板纵向贯穿裂缝 从以上图片可以看出K6+172桥多片梁板发生纵向贯穿整个梁板的纵向裂缝,宽度达5mm以上,有的梁板纵向多达三条裂缝,通过钻芯情况看深度在10cm以上,有的是贯穿了整个高度的,这些裂缝在土建标制梁场就已形成了,现场处理措施为裂缝处灌环氧树脂和高标号水泥净浆,最后高标号水泥净浆抹面。估计裂缝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早期强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张拉强度施工单位为赶进度未进行同条件抗压强度强度试验凭施工经验提前张拉; (2)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梁体浇筑采用旧外模板,梁体内膜采用竹胶板,由于内膜采用竹胶板,模板承载力不够致使梁体顶面振捣不够甚至根本未振捣,造成梁体顶面不密实张拉时开裂,施工单位舍不得报废这些质量有问题的梁把这些梁架上桥,这座桥这样的梁有10片以上,部分梁板已经浇筑桥面铺装,质量堪忧,相关部门监控失职! 9.土建标梁场生产 从2013年10月30日对该工程土建标梁场进行检查发现施工单位采用旧钢模致使梁板外观质量差,漏浆严重,混凝土颜色不一致。2013年8月份检查梁场时发现该土建标梁场大量成型梁板(几乎每片)两侧翼板沿梁高度开裂严重,梁整体外观更差凸凹不平,梁体内膜采用竹胶板,竹胶板密封性和强度极差,钢模、竹胶板不配套等原因造成梁体顶板没有振捣,顶板不平整不密实,顶板大量石子外露尺寸较多;翼版产生大量沿梁体高度的裂缝原因: (1)工人在4 / 9
混凝土早期强度为达到脱模强度提前强行脱模; (2)施工单位采用旧模板,工人在脱模时为求方便与速度用力敲击模板造成对未达脱模强度混凝土的损伤,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模板严重偏少又要赶工期,不得不提早脱模加快模板周转速度,这样只得牺牲梁体质量了。 10.土建标梁体28天强度试件制作情况 以上图片为土建标桥梁C50梁板28天强度试件送样的混凝土试件,从外观上可以看出,施工单位在制取试件不认真,边角损坏严重使试件在做抗压强度试验时受力不均,试验数据偏差过大、试验数据强度不合格,这样的试件制作只能说明施工单位专业试验人员在制取强度试件时责任心有问题。 一期工程路基及结构物回填填料规格不符合要求、填层厚度超厚、填料粒径偏大、倾填等质量现象屡禁不止,家常便饭,经常发生。究其根本原因施工单位只重视工程进度,赶工期,片面追求效益不按设计和规范标准规定的程序施工,施工单位项目部没有健全且完善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或者有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制度但没有切实执行,形同虚设等原因致使施工单位任由协作队伍胡乱施工,项目部对协作队伍管理跟不上及管理失控,施工单位路基及结构物填筑采用倾填,节约层层碾压机械成本、填料粒径大节约机械台班不改小粒径等……下面我就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及切身体会谈以下几点看法: (1)加强试验检测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这项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个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检测,以便根据其检测结果来判断工程质量或产品质量是否符合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公路工程质量控制评定验收的一个主要环节。一个产品或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依靠试验检测这种手段得以实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试验检测,能充分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便于就地取材。比如建设地点的砂石、填料等,可借助试验检测这种有效手段,以确5 / 9
定上述材料是否满足施工技术规定的要求,便于就地取材,降低工程造价。 2)通过试验检测,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应用。及时有效的对某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检测,以鉴别起可行性、适用性、有效性、先进性,从而为工程施工积累经验教训。这对于推广施工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质量、进度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通过必要的试验检测,可科学的评定路用各种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材料的质量好坏。有了这套有效科学的测试手段,对于任何一种材料均可通过对其规定性能的相关试验,从而评定其产品是否合格,这对于合理的应用材料,提高工程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4)通过试验检测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学的评价施工质量。一项工程质量的好坏,包括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竣工后的评定验收,试验检测无疑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可见试验检测对于提供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推动施工技术进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试验检测工作,势在必行,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2)强化试验检测工作的具体措施 1)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素质及技术水平。 目前我省试验检测人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公路工程普遍存在没有试验资质的人员做试验检测情况,通过试验检测人员自身工作中的业务学习及培训考试,提高试验检测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使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从而确保公路工程质量。 2)健全法制,完善质检机构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针对公路检测机构数量庞大,机构之间检测水平高低不齐,检测机构之间为利益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使得目前检测市场较为混乱。有些小的检测机构,为了业务的保有量,降低检测水平使公路工程质量堪忧。应该健全法制,完善质检机构和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良性引导,避免恶性竞争,使试验检测真正成为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 3)进一步建立完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工程质量意识。 目前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按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