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July 2011Vol.43No.7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损多形性、对称性、剧烈瘙痒、倾向湿化、病程迁延及容易反复发作为特点,属中医学浸淫疮范畴。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治疗湿疹颇具特色和优势,现将近年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及分型中医学认为,湿疹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饮食失调,七情内伤,湿热内蕴,外感风、湿、热,相搏于皮肤所致。
《医宗金鉴》提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对湿疹的证型,临床各家分型不一,如杜锡贤分湿热内蕴、风热血瘀、血虚风燥三型[1];赵纯修分风热蕴结、湿热蕴蒸、风湿热瘀、血虚风燥四型[2];王茜茜[3]分湿热并盛、脾虚湿盛、肝胆湿热、血虚风燥、湿瘀互结五型。
但其实质是一致的,不外三型,即湿热型、脾虚型、阴血亏虚型。
2治疗2.1中药内服治疗医家多从风、湿、热、燥、毒几方面来辨证,治疗上多以祛风、清热、除湿、解毒、滋阴为主。
邴雅等[4]用除湿解毒饮治疗老年湿热内蕴型亚急性湿疹,总有效率为80.7%。
马仁美[5]对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辨证分服清热利湿方、祛风凉血方、养血祛风方药的同时,配合中药冷湿敷、外敷和浸洗诸法内外合治,总有效率为86.5%。
康景华[6]对湿疹进行辨证,湿热型者治以健脾燥湿、祛风止痒,用除湿胃苓汤加减;热型者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龙胆泻肝汤,外洗用花椒、枯矾、艾叶、苦参、蛇床子、青盐。
张涛[7]以活血祛风合剂治疗慢性湿疹36例,总有效率为91.67%。
郭继华等[8]自拟湿疹方,阴虚血燥者加牡丹皮、生地黄、玄参,去黄芩、泽泻,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85例,45天后统计其治愈率为45.9%,总有效率为94.1%。
张军弼[9]用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加味石兰草方治疗热盛型亚急性湿疹68例,治疗3周,总有效率为89.7%。
2.2中西医结合治疗随着现代医学在中医药学领域中的不断渗透与结合,临床辨证治疗湿疹,既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又结合现代医学分期分型治疗思路,取得了较好疗效。
郭晴[10]以疏风养血、清热除湿为法以中药内服,外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方混合尿素软膏外搽,轻者2~4天,重者4~7天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刘斌[11]治疗慢性湿疹50例,内服复方归龙汤,外用5%乙氧苯柳胺软膏外搽,总有效率为90.0%。
开雁[12]用内服中药组方,外用派瑞松霜,治疗湿疹137例,总有效率为91.2%。
吴波等[13]治疗急性泛发性湿疹60例,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针和维生素C 针,口服西替利嗪片,配合中药气疗,结果痊愈率为46.67%。
吴国根[14]用内服皿治林,加用健脾润肤汤,外用去炎松尿素软膏治疗慢性湿疹48例,总有效率为95.8%。
2.3中药外用治疗湿疹病位表浅,病灶外露,外治药物不仅可以直达病所,通过透达腠理,疏畅经脉,调和气血,驱邪扶正等机制而发挥局部直接的治疗作用,还能通过肌腠毛窍,深入脏腑,起到内外合治的作用。
医家多根据本病不同的发展阶段,选取不同的方药和剂型来治疗。
急性期:樵书宏[15]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以Ⅱ号中药洗液外敷,对照组48例以3%硼酸溶液冷湿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3%,对照组为79.1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
罗维丹[16]将105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0例以复方苦参洗液外洗,对照组45例以派瑞松霜外搽,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且复方苦参洗液无明显副反应。
慢性期:刘军等[17]分别以防茹软膏、神枫膏、湿疹外洗方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尤佳。
2.4中药针剂治疗针剂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有见效快、药物作用时间长的优势。
卓雄珍[18]用苦参汤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文献研究◆[收稿日期]2010-12-22[作者简介]庞俊慧(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
[通讯作者]李金娥,教授。
中医药治疗湿疹临床研究进展庞俊慧指导:李金娥江西中医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330006[关键词]湿疹;中医病因与病机;中医疗法;外治法;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7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6-7415(2011)07-0120-03120··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July2011Vol.43No.7治疗慢性湿疹37例,对照组内服赛庚啶,疗程3周,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6%,对照组为80.6%,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刘艳等[19]以复方甘草酸苷针治疗湿疹50例,对照组服用强的松。
有效率治疗组为86.0%,对照组为88.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6例出现体重增加。
2.5其他疗法中医治疗本病方法丰富,除中药内外用外,还可运用针灸、推拿、多头火针及TDP照射等多种疗法。
赵寿毛[20]用毫针针刺尺泽、合谷穴治疗湿疹,胃热者加取足三里、中脘、内关穴,用泄法;肾水不足者,加取太溪、肾俞穴,用补法,有效率达100%。
谢春林等[21]予中药外洗加用艾灸梅花针叩刺治疗,疗效显著。
何玉华等[22]运用分阴阳、清补脾土等手法治疗湿疹120例,其愈显率和总有效率与口服扑尔敏和维生素C、外用氧化锌油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愈后3月和6月的随访中,推拿治疗组的复发率显著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另有采用多头火针围刺[23]、梅花针叩刺及药物外敷加TDP照射,以及中药(将白矾研末与蜂蜜按1∶3混合,每次(3~20g)外敷配合血液磁极化[24]等多种方法治疗慢性湿疹。
中医药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湿疹,由于其价格低廉、操作简便,近年来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且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确切,故值得推广运用。
3实验研究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许多与本病治疗相关的实验研究。
林熙然[25]通过抗Ⅳ型变态反应中药治疗湿疹的研究发现,消风散、黄连解毒汤、十味败毒散等8种方剂在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不同,部分方剂还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罗桂清等[26]研究发现,湿疹膏能明显提高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致痒阈,对豚鼠不产生致敏作用,具有明显的止痒作用,对皮肤无刺激性和过敏性作用。
杨西群等[27]发现,祛风止痒口服液能提高皮炎湿疹患者机体干扰素-γ(IFN-γ)水平,降低患者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水平,使失衡的Th1/Th2网络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状态来治疗皮炎湿疹。
4评价与展望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日趋完善,根据辨证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方法,且价格低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证型的患者,远期疗效较现代医学治疗更为明显。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各医家在湿疹的辨证分型上还是存在很多的分歧,影响了学术交流和发展。
②药物剂型过于单一,起效缓慢;目前中医药治疗仍以中草药汤剂口服为主,口味不适、服用不便,且不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急性发作。
③目前市场上治疗慢性湿疹中成药较少,大多以治疗急性期湿疹为主。
湿疹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的特点表明,开发治疗湿疹中成药的外用药(霜剂、软膏等)有着强大的市场潜力,应成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1]张春红,辛义周.杜锡贤治疗湿疹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2,23(11):690.[2]唐志坤,伏圣祥.赵纯修教授治疗湿疹经验拾零[J].新中医,2000,32(10):13-14.[3]王茜茜.辨证治疗湿疹62例临床体会[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6):26.[4]邴雅,孙涛.除湿解毒饮治疗老年湿热内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4):365.[5]马仁美.内外合法治疗湿疹141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11(2):34.[6]康景华.中医药治疗急性湿疹36例[J].新中医,2001,33(9):61.[7]张涛.活血祛风合剂治疗慢性湿疹36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10):18.[8]郭继华,张皖敏.自拟湿疹方为主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85例分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1):24-25.[9]张军弼.加味石兰草方治疗热盛型亚急性湿疹68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12):87-88.[10]郭晴.中西医结合外敷内服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6,10(5):25.[11]刘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5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39.[12]开雁.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37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2):102-103.[13]吴波,陈前明,树瑜,等.中药汽疗联合西药治疗急性泛发性湿疹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11):84.[14]吴国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5):42.[15]樵书宏.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52例[J].山西中医,2010,26(8):28.[16]罗维丹.复方苦参洗液治疗湿疹60例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6(2):125.[17]刘军,王守翠,刘朝霞.慢性湿疹外洗方[J].中国民间疗法,2000,8(8):17.[18]卓雄珍.苦参汤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湿疹37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4):46.[19]刘艳,杨蓉娅.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湿疹50例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10):640.[20]赵寿毛.针灸治疗皮肤湿疹[J].中国针灸,2003,23(4):220.[21]谢春林,郭家奎,黄海高.中药外洗配合艾灸梅花针叩121··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July 2011Vol.43No.7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包括生殖泌尿、心血管、骨骼、神经精神等多系统的改变。
相对应中医学辨证,本病是一种具有特定病机、证候类型变化较多的疾病。
一般以肾虚为主,或偏阴虚,或偏阳虚,或阴阳两虚,常累及心、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
目前,中医学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未统一,不同版本的高校教材、专著、期刊文献、科研实验研究指导等所分证型不尽相同。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更年期综合征证候的流行病学研究[1~2],但由于本病证候的多样性,大多数研究结论并未推广,故本研究侧重用内容分析法对近20年关于更年期综合征证候论述和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探索本病的辨证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