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27卷第12期SUN Y ATSEN U N IVERSITY FORU M,V o l127N o1122007城市空间形态相关研究进展*周荣1,冯娴慧2(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系,广东佛山528000;2.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1)摘要: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有关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大量的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归纳:空间形态类型的描述与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与发展历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并针对其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792(2007)12-0295-04一、城市空间形态类型的描述与分析城市是人类聚集活动的中心,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出各种城市空间形态。
关于城市空间形态分类,国内外理论研究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方法:按照城市建成区平面形状分类;按照城市演变历程分类;按照城市交通发展与道路网结构分类等等。
邹德慈(2002)根据建成区总平面外轮廓形状将城市空间形态分为集中型、带型、放射型、星座型、组团型和散点型六大主要类型。
赵和生(1999)根据城市发展演变的历程,将其空间形态分为单核生长的同心圆式扩展模式、轴向生长的带状扩展模式、多核生长的延连扩展模式和多核生长的结构重组模式共4种类型。
凯文#林奇(2001)根据城市的平面形状,将城市空间形态分为放射形(星形)、卫星城、线形城市、棋盘形城市、其他格状模式、巴洛克轴线系统式、花边式城市、/内敛式0城市、巢状城市共9种类型。
刘易斯#芒福德(1989)将中世纪的城镇形态分为3种形式: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为长方形体系的街区空间形态;从一个修道院或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圆形城镇;严谨棋盘形的殖民地城市形态。
通过分析,以上这些方法是相互关联的。
如星形通常也是多轴线扩展式空间形态,集中式通常也是同心圆扩展式等。
目前,在城市规划学术界较多采用的形态类型分析法是比较直观的、简单易行的/图解式分类法0[1]。
综合上述的分类方法与各类特征,常见的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有集中型、放射型、组团型和带型4种类型。
集中型空间形态(FocalM orphology)这种类型城镇是最常见的基本形式,即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展。
城市活动中心多处于平面几何中心,属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
但是,形成密集团块状态的城市,人口密度与建筑高度不断增大,交通拥塞不畅,环境质量较差。
放射型(星型)空间形态(RadialM orpho l o gy)这种类型的城镇多位于地形较平坦,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有一个人口密集的多功能核心区,由此核心向外发散若干主干道,主*收稿日期:2007-11-29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5基于绿地布局生态机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6作者简介:周荣(1966-),女,佛山科技学院园艺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干道之间分布城市次中心。
整个城市可以根据需要沿放射轴向外无限扩张。
凯文#林奇(2001)认为这是最适宜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形态。
组团型形态(C l u sterM orpho logy),这种类型城镇的城市建成区是由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系统,团块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由较便捷的联系性通道使之组成一个城市实体。
这种空间形态属于多元性复合结构。
如果组团布局合理,这种城市空间形态既可有较高效率,亦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带型空间形态(L i n ear M orpho l o gy)这种类型城镇的形成有多种状况,有的受自然条件所限,如沿江河两岸延伸,呈长条带状发展;有的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沿铁路、公路干线形成轴向扩展城市。
带型空间形态的平面布局和交通流向组织较单一,城市中心分散而呈多元结构。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城市空间形态在某一发展阶段,空间形态表现为静态形式;但在较长的时间内,它表现为一系列动态的演化过程。
黄亚平(2002)认为这种演化过程是在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下,由于城市功能的变化带动形态结构上的变化造成的,随着经济发展加快,这种变化更为频繁。
郑莘(2002)提出城市空间形态是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积累,城市形态的变化只有通过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才能被解释。
(一)古代的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与连续的过程。
西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确定了城邑建设制度。
中国古代大部分城市都是据西周时5考工记6记载的营国制度建立起来的,城市形态深受严格的尊卑礼制和封建政治思想的影响,主要特点为中轴线纵贯全城,形成两侧对称布局的城市形态。
古代发达的大城市多集中在大河流域的平原地区,这些城市因地形平坦容易呈规整方正布局。
中国其它一些小城镇,丰富多变的自然地形对城市空间形态起决定性作用。
如武汉的武昌为了满足水路便利的功能要求,形态为不规则形。
西方中世纪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城市经济活动局限于小型家庭企业范围。
城镇规模不大,街道以步行为主,各道路都集中到市中心交汇,整个空间形态内向而封闭,表现出极端的私密性和保守性。
中世纪伊斯兰国家的城市也多是这种形态。
周毅刚(2003)称其为/有机形态0;凯文#林奇(2001)称为/内敛式0城市。
(二)空间形态的演变方式与过程1.空间形态的演变方式。
古代的城市空间形态在城墙的包裹和农业经济的支持下,其结构是稳定和平衡的。
现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目前许多研究都表明,形态结构的演变方式有3种基本类型:外延式扩展、轴向扩展和多中心扩展[2]。
外延式扩展通常以古城为中心,全方位向外扩展的发展形式,其扩展之势一直保持着与建成区接壤。
现代工业城市几乎都是用这种方式演变而成的。
轴向扩展指城市沿某方向发展,并使城市形态发生改变,表现出带状伸展,可以称为轴向生长的带状扩展方式,城市对外交通是引发城市带状扩展的主要原因。
若城市周围缺少宜于建设的用地,城市空间形态就会选择新的生长点进行扩展,由单中心形态结构发展为多核形态结构。
2.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集中中有分散,分散中有集中的不断扩大的进化过程。
集中与分散构成了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中基本的表现环节,它贯穿了城市空296间运动的始终。
城市演变过程首先是空间形态上从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
城市形成之初,人口、资源、技术、资金等大量地涌向城市,城市规模空间急剧扩大,城市中心区密度和空间形态紧凑度的不断提高(迈克#詹克斯等,2004)。
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会因新的功能因素的产生重新分配和组合。
向外扩散是常见的疏导方式和地域空间的组织现象。
英国的约翰逊#马歇尔(Johnson M arshall)教授分析了英国城市形态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演变过程的形态特征图。
前4个阶段反映了城市从集中到膨胀蔓延的发展演变历程,后两个阶段是对未来城市形态变化的展望,也就是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引自黄亚平,2002)。
田银生(1999)等提出西方城市形态的历史变迁过程经历了封闭型、构成型、功用型、开放型4种形态。
罗名海(2004)对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的研究表明,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总是优先选择交通干道为发展轴线,向两侧扩充和向两端推进发展,中间留下大片空地;在轴线推进到一定程度,再转向原有各个轴线之间填充发展。
余颖等(2004)分析重庆都市区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表明形态发展体现着/集中0和/分散0相统一的空间过程,从/梅花点状大分散、小集中0发展到/多中心、组团式0。
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一)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可循的,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历史过程、地理环境、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发展阶段、城市交通以及城市规划和政策控制等等,同时因素之间通常是综合作用的。
武进(1990)在对中国传统城市形态发展的共同性特征的研究中,将主要影响因素归结为政治制度、农作制度、文化观念和地理环境基础4个方面。
邹德慈(2002)将影响因素分为地理区位和地形环境等天然特性条件影响因素以及城市规划、性质或功能配置等非自然条件影响因素2类。
闫小培(2000)认为交通线路的发展与城市形态的发展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孙云芳(2005)提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紧密联系。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形态。
与农业经济时代相应的就是古代的城市空间形态;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空间形态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扩张和蔓延;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网络型开放式,并且日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内在机制城市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延续进化的动态过程,功能与形态的相互适应机制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原因。
武进(1990)提出城市形态演变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但在本质上是城市功能与城市形态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顾朝林等(1994)研究了中国大都市的发展,认为大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从圈层式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形态,轴间发展形态乃至最后形成带形增长形态的发展规律。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内在机制在于形态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功能要求,即功能-形态的矛盾运动导致了城市形态的演变。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功能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功能与形态的适应性关系,从而使形态发生变化。
这一过程通常经历4个步骤:(1)旧形态与新功能产生矛盾;(2)旧形态逐步瓦解;(3)大量新形态结构要素溶入原有形态中;(4)新形态不断297形成,与新功能逐步建立适应性关系。
四、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评述研究城市形态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形态存在的背景条件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态变化的规律,从而保证城市规划应有的预见性。
其研究趋势已经逐渐由静态到动态,由表象深入到内在机制。
通过剖析前人的研究和实践,可以发现城市空间形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实体。
城市空间形态表述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观念与态度,反映了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
当城市发展阶段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原来合理的形态模式,会发生转换。
脱离城市发展阶段,讨论理想的城市形态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迄今为止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虽然涵盖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多个方面,但大多数围绕经济和社会这两大轴心进行研究,缺乏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探讨,大多数是根据有关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分析,而缺乏对城市生态影响因素的分析。
参考文献:[1](美)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美)刘易斯#芒福德.倪文彦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美)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等,周玉鹏等译.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J].城市规划,1995,2:20-21.[11]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2,26(7):59-64[13]阎小培,贾莉,李建平等.转型时期的中国大都市发展[J].人文地理.2000,15(2):7-14.[14]陶松龄,甄富春.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演化与上海大都市增长[J].城市规划.2002,26(2):43-48.[19]姚士谋,陈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演化趋势[J].地理学报.1998(增刊):1-10.[21]何春阳,陈晋,史培军等.大都市区城市扩展模型)以北京城市扩展模拟为例[J].地理学报.2003,58(2):294-304.[23]余颖,扈万泰.紧凑城市-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11(4):59-63.[26]周毅刚,袁粤.从城市形态的理论标准看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J].新建筑,2003,6:48-53.[28]孙云芳.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构成及演变探讨[J].城市规划,2005,7:42-46.[29]罗名海.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4):485-489.(责任编辑杨海文)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