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来源
p钟国梁 揭筱纹 摘 要:在过去20多年的战略管理研究中,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然而,至于如何在企业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上并没有取得共识。就像跷跷板一样,要么是注重环境,忽视企业;要么是强调企业,弱化环境。企业与环境之间似乎难以形成/默契0。竞争优势的来源要么是占优的市场地位,要么就是独特资源的组合。最近的一些研究已经开始对上述两种战略管理基本视角的整合做出努力。由Teece,PisanoandShuen(1994,1997)所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架构,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他们认为组织必须建立动态能力,才能确保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关键词:战略管理 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8-065-02一、绪论环境的改变必然使得企业更新传统的竞争观念、改变传统的竞争规则、形成新的经营范式,尤其是重新认识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从而建立和保持与环境之间的默契,赢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不幸的是,在过去20多年的战略管理研究中,这种/默契0顾此失彼,生硬而且尴尬。以波特为首的产业分析学派偏向于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资源本位企业观以产业分析为靶子,将竞争优势的源泉归功于资源与能力,忽视对外部环境的把握。竞争优势的来源要么是占优的市场地位,要么就是独特资源的组合。最近的一些研究已经开始对上述两种战略管理基本视角的整合做出努力。由Teece,PisanoandShuen(1994,1997)所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架构,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他们认为组织必须建立动态能力,才能确保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在现今产业环境变化快速,市场竞争极端激烈的状况下,动态能力强调实时反应、更新、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以应对外在环境变动,这个观点指出现今环境跳跃式变动现况下,企业之因应之道,较其它的观点更能具体的描述企业经营的动态过程。二、动态能力的内涵动态能力架构由Teeceetal.(1994,1997)提出,他们发现许多公司累积大量固定有价值的技术资产却仍然没有许多有用的能力以应付快速变动环境的状况,因此他们认为:/唯有可以实时反应、快速与弹性地从事产品创新及管理能力能有效协调与配置内部及外部能力的公司,才是最后的赢家。动态能力方法可用来确认成为优势来源的公司独特能力的构面,并解释能力及资源的组合如何被发展、部署及保护,并利用这个方法来开发已存在的内部与外部的公司独特能力来满足变动的环境。0事实上动态能力理论架构的基本元素可以在Schumpeter(1942)、Penrose(1959)、Teece(1986,1988)、NelsonandWinter(1982)、Haysetal.(1988)、PrahaladandHamel(1990)的研究中发现。此外他们亦提到:/此观点强调管理能力的发展及组织、功能及科技技术不易模仿的组合,它整合了下列研究领域:R&D管理、产品与制程的发展、技术的转移、智能资产、制造、人力资源与组织学习。由于这些领域通常被视为在传统战略范围之外,大部分的研究并没有针对战略议题与现存的经济方法整合。由于上数的原因,动态能力可以被视为一项潜在及新兴的整合方法来了解竞争优势的来源。0由Teeceetal.(1997)以上的论述中,首先可以见到他们对于资源基础观点的反思,认为仅拥有有价值的资源、资产并非获利的保证,而认为拥有应对外在环境变动能力及有效整合协调内外部资源的组织,才是最后的赢家。他们以此动态能力架构去解释厂商竞争优势的形成,并说明动态能力方法所整合的观点。依据上述的逻辑,本研究认为此一动态能力的战略管理新思维,延续资源基础观点对于组织/内部0关注,亦为一种/由内而外0的思考逻辑,但与资源基础观点不同的是,动态能力强调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变动的配适,及更明确的指认出组织竞争优势的所在及其究竟如何形成。根据Teeceetal.(1997)的定义:/动态能力为公司整合、建立及重新配置内部与外部能力来满足快速变动环境的能力。0其中/动态0一词指的是更新的能力以配合企业环境的变动;当进入市场时间与时间选择是决定性的、快速改变的技术变动率及未来竞争与市场难以决定时,创新的反应是必要的;/能力0一词强调适当修正、整合及重新配置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技能、资源来配合环境变动需求的能力。这样的观点受到其他学者的肯定及延伸。Helfat(1997)提到动态能力为使厂商可以创造新的产品与程序以响应变动市场情况的能力。Molin(2000)认为动态能力的概念意指具备下述能力的组织特色:一个厂商已经发展出比它的竞争者更能应对变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并借着这样的能力来维持竞争优势并增加在市场上的价值。此外,动态能力提供厂商在市场位置上,更新或创新自我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扩大厂商的市场位置或是利用它的能力去发展相似的活动(Richardson,1972),并因此进入新市场,这个能力必须是动态的,才能让组织得以持续性地改善它产品市场活动的绩效(Collis,1996)。Luo(2000)以动态能力在分析多国籍企业的研究中,认为动态能力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多国籍企业创造、部署与升级内涵于组织并可以创造报酬的资源的能力,以在全球的市场中追求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亦即动态能力需要从现有的资源中取得经济利益并能发展出新的能力。EisenhardtandMartin(2000)则认为动态能力为企业使用资源的过程)))特别是整合、重组、取得及释放资源的过程)))以符合甚至创造市场机会,因此动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帮助促进这些地区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作为增长极的关键要素是拥有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或产业群。在这方面国家宜采取扶持政策:对一些具有较强关联效应、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产业,优先给予政策性贷款支持。对工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与国企改组结合起来,鼓励采取适宜措施促进改造升级。并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融合生长。第四,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发展经济的同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第五,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义务教育的支持。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支持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六、结论针对我国西部的实际情况,以四川为例讲述培育西部经济增长极的过程及对策,以达到通过西部经济增长极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缩小东西经济差距的目的。参考文献:1.王洛林,魏后凯.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M].北京出版社,2001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43.段琰,王迎军.增长极理论的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探讨[D].2003(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研究生院 四川成都 610500;山东电建三公司菏泽项目部 山东菏泽 274000)(责编:贾伟))65)5经济师62006年第8期 p新视点态能力在市场浮现、冲突、分裂、成长与死亡的过程中,运用组织与战略的例规以达成新的资源配置。ZolloandWinter(2002)认为动态能力为在追求效能改善下,透过组织系统地产生与修正它营运例规等共同活动的一种学习而来的稳定模式,并认为动态能力来自于学习,它们为修正营运例规组成厂商的系统化方法。Zott(2003)沿用Teeceetal.(1997)对于动态能力的定义,并视动态能力为一组引导资源配置的例规或过程。综合上述可知,动态能力所强调的为厂商从事整合(integrate)、配置(deploy)、重组(re2configure)、更新(renew)、学习(learn)、响应(re2sponse)等这些/动作0的能力。其中,整合的概念早在KogutandZander(1992)已被提出,学习的概念即为组织学习(ArgyrisandSchon,1978;LevittandMarch,1988),因此,很清楚的,动态能力一词事实上是过去学者所强调的各种能力的整合,再加上Teeceetal.(1997)所认为更加重要的配置、重组、更新、响应等这些关键性的能力。三、动态能力的构面1997年,蒂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PisanoandShuen)在5战略管理杂志6上发表的/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0一文的发表标志着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兴起。他们认为,如果像资源理论认为的那样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是利润的源泉,那么诸如技能的获取、知识和诀窍的管理以及学习就随之成为根本性的战略问题。于是,他们提出企业的动态能力包括三个关键要素)))组织流程(process)、资源位置(posi2tion)和发展路径(path)。组织与管理流程是指企业内部活动展开的方式,包括组织/惯例0(routines)和学习模式。组织流程有三个作用:协调/整合(coordi2nation/integration)(默会的观点)、学习(learn2ing)(动态的观点)、重构和变革(reconfigurationandtransformation)(变革的观点)。这里的资源位置是指企业当前所拥有的资源天赋,比如技术、知识产权、互补型资源、顾客基础以及其与外部供应商和互补者的关系等等。一个企业的战略境况不仅取决于它的学习过程以及内外部流程的一致性,而且还取决于它的专有资产(specificassets)。这些资产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们的企业专有性(firm-specific),即这些资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内生的,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这里的路径主要是指路径依赖性。路径影响企业能力发展的机制是路径依赖性(pathdependencies),路径依赖性(pathdependency)的思想和概念由人口统计学家布雷恩#阿瑟(Bri2anArthur)在1988年发表的一篇名为5经济学中的收益递增机制6的论文中提出。企业能够向何处发展受制于它目前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径,而它目前的位置又是由它所走过的路径所塑造。一个企业以前的投资和它所储存的惯例(/历史0)制约着它的未来行为。企业的投资有比通常所能想到的更加长远的影响,路径依赖影响企业能力的发展。Teeceetal.(1997)认为资产与能力的本质镶嵌在组织的程序中,但程序的内容与它们提供来发展竞争优势的机会明显是由公司所持有(内部与外部)的资产与所采用路径所形成。也就是说组织最后的竞争优势是呈现于它独特的运作程序或已成形的例规之中,但这些程序、例规得以独特地形成而后运作,是因为它所拥有的资产与过去的路径所影响而成的,而组织演化的路径除了会影响组织程序的形成外,也会影响厂商的资产累积(AmitandSchoe2maker,1993),即厂商的位置。四、以动态能力观点推导出竞争优势在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探讨竞争优势来源,而不同的战略管理观点将导致不同的事业战略。对动态能力观点而言,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问题是要能够辨认出企业内、外部难以模仿的胜任能力/能力(competences/capabili2ties),且这些胜任能力/能力同时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服务,故建构动态能力的关键步骤在于辨认出基于独特/优异与难以复制的胜任能力与能力,而其中的推导过程与原因如下所述:1.胜任能力与能力具备独特/优异且难以模仿的特性。企业在制定事业战略之前,需先了解战略性资产的意义。根据Teeceetal.(1997)指出,战略性资产属于一种需要透过不断磨练而应用到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顾客需求上的能力(利润的来源),而此能力具备独特性(产品/服务可以订出不受竞争者影响的价格),且此能力难以复制(利润不会因为竞争而逐渐减少)。因此,对任何可以透过市场价格去购买或是贩卖的资产都不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对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活动而言,如质量流程,需要透过团体合作并结合企业专属资产来执行质量改善活动,这些组织流程以及存在组织流程中的胜任能力很难透过市场的方式去协调、交易而产生。参考Teeceetal.(1997)的说法,/独特/优异(Distinctive)0存在于以非市场方式去产生组织活动的范围内,故胜任能力与能力将具备/独特/优异0的特性。相反地,如果胜任能力可以从市场上取得,就会类似过去部分学者将企业视为一种以/契约0为核心的组织,/契约0意指藉由法定规范制度或是报酬系统、权利与义务的方式去进行交易,而将企业视为一系列双向(bilateral)契约的协调者。但是动态能力观点则非如此,Teeceetal.(1997)认为组织活动以一种多面向(multilateral)的型态来发生,其中包含着建构于许多分权形态下的行为与学习的模式,同时也包含在企业总部的形态之下。因此,对一个多事业部单位的组织而言,由于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与学习模式不同,故内部组织活动不能只透过契约来合并事业部单位就复制出来;和前述情形类似,形成独特且优异的胜任能力也不能透过市场交易来进行复制。所以,企业的组织活动无法透过市场交易便能将独特的组织活动与技术进行复制,也不是随便在一个晚上去拼凑各个事业部单位就能复制出来。结论是,这些难以复制的组织活动)))即组织例规、流程以及胜任能力,具备/独特且优异0的特性。换句话说,独特/优异的程度将会受到复制的难易程度所影响。2.从企业专属资产的地位(Positions)、组织与管理流程(Processes)、企业发展的途径(Path)上辨认出胜任能力与能力。接下来,当我们辨认出/独特且优异0与/难以复制0的胜任能力/能力之后,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取得这些胜任能力/能力。首先根据Teeceetal.(1997)分成了三个能帮助企业取得胜任能力/能力的构面,即组织流程和管理程序、企业专属资产的地位和企业发展途径。这三者并非独立,而是有密切关系:其中组织与管理流程的具体内容经由企业专属资产的地位以及企业发展途径所形成,而胜任能力/能力正是嵌入组织与管理流程内。同时,这些能力包含在各种层级下,如有些胜任能力可能存在于工厂与人员、有些在研发实验室,有些在高级主管上,有些存在于整合的活动上。关键在于对这些独特且优异的能力来说,没有什么固定市场是针对他们的,但可透过在某些特定市场下的事业部单位去发展此能力,呼应前面所述,这些胜任能力/能力必须透过建构而无法从市场上取得。3.动态能力观点下的竞争优势来源。总括上述讨论,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即在动态能力观点下,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何,企业该如何制定事业战略。根据Teeceetal.(1997)的观点,导致竞争优势的企业的胜任能力/能力基本上存在于组织与管理流程中,而组织与管理流程透过企业发展途径与企业专属资产的地位所形成。由于胜任能力与能力可创造竞争优势,故企业首先必需辨认出胜任能力与能力,而这些胜任能力与能力可以从动态能力理论模型/架构上的三种构面来发现并取得。同时,当这些组织流程或是管理程序所支持的胜任能力不再符合市场所需或是很容易被竞争者复制或仿效的时候,将会降低价值。因此,竞争优势的持久度与下列两者有关,第一是胜任能力/能力的独特/优异程度,如前所述,这些与复制及模仿能力有关。第二则是环境的稳定程度。五、总结动态能力论在资源基础观点上,讨论了能力的动态性,试图重新更新竞争力以至于对市场的改变提供创新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说,动态能力方法是公司资源观的一个进化版本,因为它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方法,也接受了外部事件的影响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整合了波特的战略决定论。动态能力和基于知识的观点之间的连接起源于基于知识的要素的影响力和旨在更新竞争力的组织学习程序。此一战略管理领域的新思考典范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不论是动态能力本质的探讨、动态能力如何形成与运作、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应用此观点来分析厂商的竞争优势或是动态能力对于其它概念的影响,后续研究的发展可谓非常蓬勃。(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责编:贾伟))66)p新视点 5经济师6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