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山东社会科学

2OO5年第4期(总第116期)SMadongSocialScience

No.4,2O05(SerialNo.116

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

胡敏中

(北京师范大学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

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非理性主义.后非理

性主义认识论朝着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义趋向发展.后

非理性主义认识论否定和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对象和基础,这实质上抽掉认识内容,只从认

识形式和主体的活动方式来谈认识.这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客观对象,强调认识内容

的客观性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是根本对立的.但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从主体维度出发,把

认识同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探讨了认识中的文化,交往,解释及认同等一

系列问题,这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新解释主义,约定主义,人文主义,无根主义和流浪主

【中图分类号]aO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3—4145[2005]04—0o5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在探讨人及其人的认识

时,涉及到人的情欲,情感,意志和信仰等非理性问

题,但那时的哲学研究中心不是非理性,而是世界的

本原和人的理性因素,从而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不

可能形成非理性主义.要产生和形成非理性主义哲

学思潮,必须把非理性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和中心,

并用非理性来解释世界的本体,人的认识和社会历

史.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潮以人的"意志",

"生命","无意识","存在"和"人格"为主要研究对

象,人本主义所说的"意志","生命","无意识","存

在"和"人格"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逻辑,非概念,

非语言和反理性的,从而是非理性的,正是在这种意

义上,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也就是非理性主义.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者并不回避世界观问题,

相反视世界观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所说

的世界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世

界观,而是要超越传统的"唯物"和"唯心"的对立,消

融主观和客观的界限,试图建立一种溶主观和客观

于一体,唯物和唯心相统一的世界观,那么,靠什么

使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并溶于一体呢?不是别的,正

是他们所说的"意志","生命","无意识","存在"和

"人格"等非理性的东西.在认识论上,现代西方非

理性主义极力贬低和否定理性在认识中的积极意

义,认为认识只能靠非理性的,神秘的直觉才能认识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直觉不仅是认识的本质,

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20世纪7080年代的西

方,它主要是以文化思潮的形式而出现的.后现代

主义哲学反对传统哲学的基础,本体,确定,单一,追

求一种破碎性,不确定性,多元性,差异性,边缘性和

流浪者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哲学观.在其特征上,

收稿日期:2OO4一ll—o8

作者简奢:胡敏中(1959一),男,湖南省湘潭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

从事当代认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哲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倾向,并延伸和

发展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我们姑且把后现代主

义所包含的非理性内容和具有的非理性倾向叫做后

非理性主义.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极力否定和反对理性方

法,把直觉看作是认识本体世界的唯一的和确定的

方法.后非理性主义既反对理性方法,也对非理性

主义的直觉方法不满,认为直觉虽然具有流变性,创

造性和自由的特点,但在外界条件和空间上又把直

觉固定下来,把它当作认识本体世界的唯一方法和

通往本体世界的唯一桥梁.这就是说,现代西方非

理性主义把具有流变和不确定的直觉方法定尊为认

识的唯一方法,这就把本来不确定的东西确定41=了,

后非理性主义对此是极为不满的.另外,现代西方

非理性主义虽然反对传统的本体论和主客二分,但

又把变化不已的非理性因素当作世界的本体和本

质,并把它们和现象严格区分开来时,也就把非理性

作为世界的本体确定了下来,并把它们作为人类追

求的终极目标.在后非理性主义看来,现代西方非

理性主义是不彻底的,因为它还承认有确定的本体

世界和认识方法,它所许诺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实

质上是被确定性的外在条件所禁锢的.因此,后非

理性主义不满意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对非理性的直

觉方法和本体世界的承诺,并努力消解这确定的本

体世界和认识方法.

在后非理性主义看来,不存在任何确定的本体

世界,不管这本体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理性

的还是非理性的.也不存在任何确定的认识方法,

不管是理性方法还是非理性方法,从而也不存在任

何终极的哲学目标.可见,后非理性主义不仅消解

着理性因素和理性方法,而且也消解着非理性因素

和非理性方法,凡是确定,基础,目标的东西都在它

的消解之列,它追求的是一种破碎,不定,飘忽,流浪

的世界观,文化观和认识观.概括地说,后非理性主

义主张一种新解释主义,新约定主义,新人文主义和

流浪主义式的认识论.

新解释主义.自现代解释学创立后,解释学的

认识方法和哲学精神就一直延续到后现代主义哲

学.后现代主义根据自己的哲学要求和精神,把解释

学又推进了一步,形成了新解释学和解释主义即后

非理性主义的解释学.如果说,经典解释学在认识

论,方法论和本体论层面的划分还是比较清楚的,那

么,后非理性主义则打破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的划界,泛化,破碎和扩散地论述了解释学,在此包

蕴了解释学的后非理性主义的特征和趋向.

德里达把传统认识论斥之为"逻各斯中心主

义",他是通过语言分析来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和阐

释他的认识论主张的.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

义是靠言说语言来维系的,一旦确立了书写语言的

中心和权威地位,那么,逻各斯中心主义就不攻自

破.在德里达看来,书写语言同言说语言相比,具有

最大的自足性,也即最大的空间和最持久的时间.

书写语言的能指和意义实质上就是在文本中所显现

出来的痕迹,意义在文本中的痕迹不是一个固定的

点,而是一根时隐时现的流水线,它循着这根流水线

的自由运动而不断地增生和创造着自己的内容,这

就叫"分延"或"延异".

罗蒂把传统认识论斥之为"基础主义"和"视觉

隐喻",认为传统认识论把"镜式"作为人的本质,从

而就能准确地映现周围世界,这种追求"本质","基

础"和"确定性"的认识论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离开

历史制约去追求超越时空的普遍和绝对的知识.在

批判和否定传统认识论后,罗蒂取而代之的是连贯

主义认识论,连贯主义认识论不是对什么基础和客

体的反映,而是对现代社会的人与人,人与世界,人

与文本的交流和解释,这种解释不是运用主流或常

规话语对是非的澄清和对同一性和规律性的探寻,

从而确立权威,规范和绝对真理,而是运用非主流或

反常话语,对传统,规律,本质和基础的解构,寻找差

异性,相对性和边缘性,从而启迪人的心灵和对人类

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

福柯则从更广泛的方面来解释当代社会,他力

图从精神病学,医学,犯罪学和性欲等多视角去分析

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福柯认为,任何单一的理论和

方法都不能把握话语的多元性,对于制度,权力和其

他实在也是一样.

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的这种新解释主义也可以

说是一种透视主义认识论.

新约定主义.罗蒂把认识看作是对现代社会的

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文本的交流和解释,这种交

流和解释所产生的认识是一种社会地被辩护的知识

和信念,这种知识和信念就是一种同社会规范和行

为方式相符合的语言习惯,从而也是一种信念网络,

这种信念网络是通过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协商

而编织成的,信念网络内蕴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

会伦理价值.可见,罗蒂所说的认识就是主体之间

的一种知识和信念体系.信念网络的编制也就是一

种发现和探索真理的活动,那么,真理也不是什么主

客观的符合一致,而是通过对话和交流而确定的人

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念和对精神世界的超越.

0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也表达了认识的约定

主义倾向,"家族相似"就是通过语言游戏而形成的

认识上的共同本质的网络,这种共同本质是有差异

的相似,不是等同.差异的相似不是有等级的,更没

有权威和统治者来控制着整个家族,家族中的每个

成员都是平等的,他们虽然处的位置不同,有处于中

心的,也有处于边缘的,但他们都平等地参与在语言

构成的历史文化河流中理解由语言所表征的生活世

界意义的文化活动,这种历史文化的语言游戏活动

既是认识活动,也是追求真理的活动.

哈贝马斯从他的交往理论出发,也指明了人的

认识,意见和真理要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去把握.哈

贝马斯把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

并认为,只有在人的交往活动和交往理性中,才能达

到价值理性,也才能取得认识和获得真理.认识的

真理性不在于X,l'tU:界的反映和把握,而在于在交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