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其数量存在有限性及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加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配置不合理,配置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并存,使得人地关系出现巨大的矛盾,严重限制社会经济发展。
所以,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可持续利用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开发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的经济方面论述,提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土地资源利用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可持续利用1 引言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土地资源是其他一切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资源,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关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土地资源对人类的特殊意义,决定了人类对土地资源不断探索、不断开发与不断利用的关系。
人类很久就开始了土地利用的历史,土地利用现状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综合因素的综合表现,其利用方式、状况与管理的优劣都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很多矛盾。
加上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和农村土地低效利用并存。
人类对土地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的不可逆转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区域性人地矛盾不断加剧,严重限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资源绝对量大、相对量小,耕地数量大幅度下降、土地质量退化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土地资源稀缺已经构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硬性约束。
最后要实现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与时倶进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解决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土地可持续利用: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其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土地可持续利用要求一定形式的土地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保持一定的永续性,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保证土地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达到经济可行性、生态合理性和社会可接受性。
2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2.1 土地资源配置不尽合理2.1.1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一是使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二是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
我国大量建设项目基本采用粗放式的外延扩张方式,大量占用了耕地。
建设用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且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加上城市用地制度并不完善,在城市化进程中圈地之风盛行,大量的房屋和楼宇崛起。
另外由于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完善,违法占地现象时有发生,大量的农田被征用来建设。
另外,很多村民进城务工,土地被撂荒、闲置。
2001年至2010年,我国近10年共减少耕地1.59亿亩。
人均耕地面积20世纪50年代为0.2 hm²,60年代为0.16hm²,70年代为0.13hm²,80年代为0.09hm²,90年代为0.08hm²,2000年降至0.07hm²,预计2023年将降至0.05hm²。
2.1.2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土地利用率低主要存在公共建设用地及工业用地闲置和耕地撂荒。
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与“圈地”过于容易,用地成本偏低相关,使得土地开发利用集聚不足。
耕地利用率低下主要表现在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存放的耕作方式,比如一个地区的稻田可以收获两季,但是本地农民只中了一季,大大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
除此之外,不少农民因种植收益低而让耕地撂荒。
2.1.3 土地质量退化严重不适宜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措施是退敌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土地质量退化方式与人类土地利用不合理有关,表现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数量减少表现为整个土体毁坏或表土丧失,质量降低表现为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质量下降。
土地质量退化主要表现在耕地质量下降、土壤盐渍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污染。
由于灾害,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不合理的土地经营、重用轻养,农村的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另外,人为的滥砍滥伐,不合理的放牧、不合理的开垦使得土壤水土流失与沙漠化严重。
生活工业废水废渣不加处理随意排放、农业不合理的施药,使深受污染的土地不断增加。
2.2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失灵在我国的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不完善土地市场的存在,市场机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属于市场自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属于市场运行失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土地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成熟的土地市场拥有完善的市场结构体系和市场运行要素,并拥有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市场虽然己初步建立,但是结构体系仍不完善,发育不完全。
一是没有建立科学完整的地价体系,基准地价不完善,没有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使土地市场难以发挥作用;二是地价管理制度不健全,土地交易缺乏规范、有序的环境,招标、拍卖制度化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土地市场交易透明度较低,土地价格的市场信息极不流畅。
因此市场运行的自我联系、反馈、调节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2)土地使用“双轨制”造成的隐形市场,干扰市场机制正常发挥。
当前城市土地市场行政划拨土地与商品化有偿使用土地并存,由此带来土地流通中的隐形市场,干扰市场运行的规则。
获得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为获得更高的利益,擅自将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放入土地市场交易,因为其本来获取的土地成本低,在市场交易价格也低于正常的市场价格,干扰市场秩序。
在实际房产炒作中,多数房地产商并不从政府寻求出让土地,而是以各种名目,如联营、入股等形式从土地自发交易者手中寻求土地供给,不仅影响国家土地供给计划,也扰乱了市场正常交易规则和秩序,使市场机制无法正常发挥。
(3)城乡土地二元制造成隐形交易不断,扰乱市场。
国家规定我国农村集体用地通过征收,转变为国有用地才能够入市流转。
人们看到国有建设用地流转价格高昂,但是分配给征收土地的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个人的补偿却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始出现了自发性流转,实践中便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且无序的隐形市场,因为集体土地的使用避免了土地出让金,所以很多土地开发盯上集体土地,这就对正常市场交易的土地供应者造成冲击,扰乱土地市场。
(4)外部性的存在常使城市土地均衡量大于社会最优量。
所谓的外部性是指人们的行为对其他人的福利产生影响的情况。
经济行为的外部性是指那些被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
这些作用有可能是有益的,也有可能是有害的,前者称之为外部经济性,后者称之为外部不经济性。
土地开发利用的外部性是十分明显的。
合理的农地保护产生的良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大部分体现不到农地保护和利用者身上,从而使市场调节下对农地的保护量小于社会最优量。
而增加城市土地或其他非农建设用地造成耕地数量锐减,从而对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完全的市场条件下也未由责任者来负担,这又使得理性的人对农地的占用大于社会最优量。
这样,城市土地的市场均衡量就必然大于社会最优量。
2.3 土地资源配置政府失灵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的存在,为政府对其进行干预提供了依据。
政府既可在培育土地市场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也可在弥补市场缺陷(失灵)方面有较大作为。
但我国的历史同样证明,政府在弥补市场缺陷(失灵)过程中常会出现失策,有时其损失甚至大于政府干预前市场缺陷所造成的损失。
究其原因,除了土地管理工作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内在经济学原理的客观作用。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政府行为与公众目标不相一致导致政府失灵。
我国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国家则是无数个个体集合,不可能有着无数个人直接行使所有权限。
在显示中,城市土地的所有权只能有代理人—政府或具体说处于决策地位的行政官员来实施。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就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
政府机构有其自身的利益,当他们的追求的目标并不与公众目标相一致是,他们制定的运行标准往往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与机构成立之初的目的产生偏差。
公众监督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府机构内部标准与公众目标的差距。
但是,公众观察政府机构的行为是要付出成本的,公众不容易相当清楚地了解政府机构的行为。
政府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来获取自己的好处,从而使资源配置处在某种低效率状态。
(2)在我国现实中,土地的所有权是由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来实施的。
地方政府作为介于中央政府与土地经营者之间的特殊层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为了执行中央政府政策或上级政府的指令,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阻止耕地的浪费和破坏,以尽量完成指标;另一方面,又常常表现出地方经济“守护人”的身份,对某些非法占地亮绿灯,以“促进”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地方各级政府对土地进行开发和配置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为了地方利益或政绩或是自身的私利等等各方面的利益而出现的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建设用地短期化和功利化现象非常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在土地出让中违法批地用地、未批先用、边报边用、越权批地、擅自下放土地审批权等,严重扰乱了土地供应市场秩序,造成了国有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体现政绩的需要,不顾用地状况、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状况,在规划上“贪大求洋”,大搞广场热、大学城热、开发区热等,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而且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负担。
(3)政府直接参与土地经营,容易造成政府角色“错位”,造成新的不公平。
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提高效益,维护公平竞争。
“经营城市土地”的基本宗旨在于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建立一个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市场,竞争使用土地的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
而当政府借助行政手段来参与到土地市场竞争、进行土地经营时,政府既当制订土地市场规则的“裁判员”,自身又直接参与到土地市场的经营中,扮演“运动员”的角色,自己购买自己定价的土地。
这样实际上就是强化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职能,使政府以一个垄断者的身份参与土地经营,对土地拥有优先购买权。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这种优先购买权即是一种垄断权,是违背市场经济的行为,这种特权使其他任何土地开发企业都无法与其竞争。
这就造成了新的不公平现象,违背政府干预初衷。
(4)时间上的外部性使城市土地供给量大于资源在时间上最优配置的要求。
这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部分收益或成本要在未来才能表现出来,而当前无法享受或不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