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主阅读的教学策略
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如春风般吹入校园,使“园丁”们潜心呵护崭新的花园,让“花朵”们浸在自由中争相开放。
作为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我也积极的投入到这教育的大浪潮中,从传统的程序中,寻找教学的突破。
作为语文教师深知自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改的亮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什么,更要引导学生“会学”什么,“授人之鱼,只食一餐,授人之渔,却终身受用。
”需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继发展的人才。
那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本文我将遵循自主学习的特征结束平时的课堂教学实例,来谈谈本人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拙见。
关键词:激兴趣读中思思中疑授之“渔”
论文内容: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可见,我们小语教学已一改以往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渔”,激发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自主学习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这
一认识规律,本人拙见可以把握好以下关键词:
关键词一:激发兴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它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是基于自身内在需要的驱动,积极、主动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即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不是教师或家长“要我学”。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既然是学生学习源内驱力之一,那么教师敏锐的找出相关的兴趣点,它包括:教材、课件等素材学生感兴之处。
教师的注意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方式使素材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可以采用图片、动画、讲故事、猜谜、实物演示等方式营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沉船片断。
再请学生交流感受后,导入:多年前,也是一个夜晚,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玛丽”号撞破,海水汹涌喷入,势不可挡,情况万分危急……请同学们找开课本,轻声读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课始,利用了音像再现出船毁人亡的惊心动魄的场景,让学生感受海上受难的残酷,了解人们在灾难面前的不同表现,渲染出悲壮的气氛,“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关键词二:多读思疑——“思而不学则罔”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除了源于兴趣,还源于动机与目的,使学生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若读而不思,则不知其读……”,阅读
与思考结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边读边想是阅读主动性、积级性的体现,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除了书读百遍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解难,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源于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动机与目的,使学生自己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那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求知欲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挖掘潜能。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介绍背景资料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有:圆明园当年是什么样子?圆明园是如何被毁灭的?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圆明园的毁灭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分层次的,螺旋式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关键词三:主动解疑——“授之以‘渔’”
独立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
自主学习要求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一面上,要求学生尽量减少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由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
但是,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要有个发展过程,要有个由教到学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从他主到自主、从依赖到一步步走向独立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其实“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有许多,这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积累:
1、给予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要让学生转变为自己独特的人文素养,教师就要摒弃烦琐的分析、讲解,把课堂还给我们的学生,有意识地创造读书氛围,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接解文本,与文本对话,自由
地阅读促进学生主动地、专注地去领会、揣摩、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荔枝》一课中,疏理完课文思路后,我让学生找出自己让为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或描写的最细致入微的地方,反复读一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学习方法由学生自我选择,通过学生读、圈、画、批、注等不同的方式,交流中,学生可以谈体会,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只要能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能打动同学就达到了效果。
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学生安下心来,积极参与,轻松感受,积极体验,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提高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自动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用迁移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指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可见,这是迁移对学生的主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要精确地把握迁移方式,保证 “主导”和“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例如《太阳》上课,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写了太阳特点的句子,再请学生读出后,请学生找出句中表现太阳特点最浓缩的词语:远、大、热。
学生们个个都积极主动,认真听读。
然后让学生找出第二段总结句“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采用“迁移”法。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第一段找概括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的词句的方法,用于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习通过自学很快掌握了“太阳和地球关系密切”这个主要内容。
迁移法,调动学生分析、概括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3、贴近生活
语文离不开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比用规则去学来得容易。
”
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通通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到学校。
他们抛不开昨晚妈妈讲的睡前故事,他们抛不开放在口袋里的小精灵玩偶,他们抛不开昨天玩耍时的那片笑声……,既然无法放开,就让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全部生活来到学校吧!与一篇篇鲜活的文章交流对话,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来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他们就能产生共鸣,就能准确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七颗钻石》时让学生理解“焦渴而死”一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们有过口渴的经历吗?感觉怎么样?”“口渴还会渴死人吗?”学生们纷纷自由发言,有的说自己口渴的感受,有的读出课文中的句子,有的还举出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教师因势利导小结过渡:同学们都有过口渴的经历,即使是短短的时间,都难以忍受。
在一个干涸、干枯,甚至有人和动物焦渴而死的地方,最珍贵是毫无疑问就是水了。
一天夜里,一个已经记不得自己连续几天没有喝到一滴水,嗓子冒烟、焦渴难耐的小姑娘意外地得倒了一罐水,她会怎么办呢?学生有了对“焦渴而死”一词的深刻体会后文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4、关注差异
教师除了要尊重和呵护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重视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性,要关注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在课堂中少一份冷漠和歧视,多一份关爱与帮助、赏识与鼓励、宽容与理解。
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便学生更乐于学习、乐于思索、乐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