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师范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研究 学院名称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学号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教授姓名
助理指导老师 老师姓名
202X年X月 -2-
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给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了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学生何以会产生这厌学和畏学的情绪呢?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情感的揭示有关。因为离开情感教学的音乐确实会变得晦涩难懂、索然无味。 首先,从音乐教材自身的特点看,以往教材的编写是以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展开的,新教材则是以感受与鉴赏、演唱、演奏、创造、识读乐谱等教学内容展开,尽管其中蕴含着一些立意美、情境美、曲调美、和声美、伴奏美、音色美等情感因素,但由于教师未潜心予以挖掘,因而“莲在闺中人未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努力构建一个科学的情感教学模式,并不断优化情感教学方法,从而把音乐教育工作推向前进。 其次,从音乐教学的现状看,教师教学语言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平庸无奇、教学 方法单调划一,造成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缺乏激情和兴趣;从师生关系看,常常是教师径自滔滔讲,学生茫然默默听,师生之间只有知识传输,缺乏情感交流,这种教学的后果较大地降低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扼杀了他们丰富活泼的个性和爱乐天性。 小学音乐参与-体验式情感教学的实践研究,把音乐作为一种审美愉悦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 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尽情地感受音乐,学生在听赏、表现、游戏、律动、创造等音乐教学活动的过 程中,在接触音乐的同时,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习音乐的过程,便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课题组负责人:徐灵芳 本报告执笔:徐灵芳 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欣 翁海涌 姚莹莹 万海红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感情交流。学生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情感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同时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达尔克洛滋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音乐学习的起点是人的体态活动。音乐 -3-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的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对音乐的情感教育不是以传授为主,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和体验。 奥尔夫认为:艺术是表现人的各种思想情感的,是人类相互了解、自我认识的一面镜子。只有当孩子理解了人的各种情感——喜、怒、哀、乐时,才会去表现这些情感。在奥尔夫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强调儿童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将音乐活动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的音乐实践活动,去帮助孩子了解人的各种情感,并引导他们自然地表达出各种情感来。 国内有关研究认为: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它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强调个体的存在,不用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答案、统一体验来要求学生,,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的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要重视体验的独特性和过程性。加深儿童对音乐的体验,进而增进其情感,促进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最终使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的情感教育主要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的。上述观点的共同点是强调在教学中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还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音乐,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在音响的流动中,在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吸收、融合、升华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使音乐释放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使音乐诠释的乐思在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奔涌。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概念的界定 “体验”是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音乐情感是个体对特定的音乐音响产生的相应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是以情感为主线,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参与、感知、体验音乐,经历情感唤起、情感深入、情感外化等阶段,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情感强度,使人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 三 、本课题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1、情感性原则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育中要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中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性情。 2、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根据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自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构成的教与学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要特别的重视 3、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的精神食量,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以享受, -4-
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目的之一。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探索在小学音乐课中——体验式 最优化教学,创设平等、愉快、合作、交流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地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小学生用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合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达到审美能力的培养。 3、通过参观、实践、体验、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4、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情感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借助特定的艺术形象,利用音乐本身具有的情感内涵,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从而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知于心、导之以行的目的。因此,在强调学生参与、感知、体验时,应把“以教材为依托、以实践为基础、以思维为主线、以育人为目的”视为基本教学策略,并将情感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诸多环节中。 1、以教材为依托 教材是组织音乐教学的基础,正确把握教材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到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把课本的“死教材”开发设计成“活教材”,做到向自然和社会延声,融入与学生学习文本密切联系、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新内容。 2、以实践为基础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器而后识器”。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听、唱、奏、动、创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获得审美体验。 3、以审美为核心 杨瑞敏先生强调指出: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只有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各种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把知识与技能有机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使他们通过表情达意的双重汲取,形成准确的审美意识,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4、以思维为主线 音乐教学过程既是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不论是演唱、演奏、创作、表演,还是感受与鉴赏,都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 -5-
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从而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以育人为目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的音响与特定的情感内容具有某种必然的不可割裂的联系,它通过特有的艺术手段(如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高雅的和声、健康向上的歌词等)来启发学生联想,陶冶优良情操,培养高尚品格,提高道德水平,使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以育人为目的”这一教育思想,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做人的道理,产生高昂的极的情感,并将良好的行为带到日常生活中去。 以上五条策略必须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又要体现相互作用的整体效应,从而为音乐情感教学的实施奠定可靠的基础。 (二)体验式教学的学习方式 1、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如:欣赏教学中,欣赏内容的自我选择: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其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部分?你认为最有特点的是哪一部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歌曲学习方法的自我选择:自主学会歌曲后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会的?先学会歌谱还是歌词?听唱学会的呢还是根据旋律线自己视唱的等等 。欣赏体验后表演方式的自我选择:你可以把联想到的画面画一画、用文字写一写、演一演、说一说、唱一唱……。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并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智。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大量采用“我会听、我会想、我会试、我会说、我会演、我会唱、我会画、我会创”等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音乐学习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 2、鼓励合作学习的方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更有效的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性参与,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唱、说、跳、演的知识和经验,尝试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展示,也使得其情感、态度以及社交技能的学习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3、尝试探究学习的途径 传统的接受学习是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例如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形象的理解。教师往往注重概念的讲述、理论的记忆,多采用的是“给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在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因此,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三)体验式教学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