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学前教育现状及概况

中国学前教育现状及概况

中国学前教育现状及概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教育也迎来了划时代的
变话和发展。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事业在改造旧中国的教育和学习苏联的学前教育
经验的基础上有了量的发展和质的飞跃。特别是1978年后,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上出现了拨乱反正的新局面,学前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各种学前社会教育
机构迅猛增加,学前教育理论建设和教育实践研究空前活跃,并走出了国门,加
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90年代,在李鹏同志代表中国在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上签署了《儿童生
存、保护和发展的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
行动计划》之后,我国教育部又签署了联合国制订的《儿童权利公约》。在教育
部颁发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90年代我国儿童生存、保
护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树立爱护儿童,教育儿童,为儿童做表
率,为儿童办实事的公民意识。具体提出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坚持动员社会
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提出城市人园(班)率达到70%,
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60%,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和人口居住分散、
交通不便的山区、牧区,要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前教育的目标。为贯彻落实《全
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关于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1997
年原国家教委制订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提出了2000
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45%以上的新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推进幼教事业
的健康发展。
1997年,全国幼儿园达18.3万所,在园幼儿数2519万,教职工117.3
万;全国3~6岁幼儿入园率从1986年的24%提高到41%,超过了《90年代中
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农村3~6岁幼儿入园率从1986年的17.4%增
长到28.4%,边远、贫困地区的幼教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十分关心女童接受早
期教育,尤其是在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保证女童和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采
取了多种措施。1996年,全国女童在园人数1173.3万,已占入园幼儿总数的
46.6%。
一、办学模式上,建国初期,在教育部、卫生部的倡导下,各工矿、企业根
据需要和可能的原则,独立或联合创办了职工子女托儿所和幼儿园;在农村,农
业生产合作社或互助组举办了季节性、临时性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教育部门举办
了示范性幼儿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优生优育优教的人口发展策略。为配合独生子女政
策在全国的实施,办学模式有所调整。
在城镇,教育部门办园与机关办园、企业办园、街道和个体办园、县示范幼
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等作为城镇幼儿园的主要形式逐步满足着当地人民的
需求。
在农村,适应农村经济水平的学前班这一新的办学形式表现了极大的生命
力。农村学前班大多附设在小学里,主要由乡、村主办,学制为一年。1992年,
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已占其在园儿童数量的61%。在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还发展了非正规的幼儿教育形式。河北、内蒙古、甘肃、贵州、广西等省、自治
区办起了如混合班、游戏活动小组、儿童活动站、巡回教学点、母子活动中心、
家庭辅导站、牧区的流动幼儿园等,既组织幼儿活动,又为家长提供学习卫生保
健、教育知识和相互交流经验的机会。
二、办学体制的改革上,改革开放以后,各阶层进一步明确,"幼儿教育事业
要依靠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来办"的发展方针,"幼儿园不仅要有全民性质
的,大量应属集体性质的,以及公民个人依据国家法律及有关规定举办的"。城
乡幼儿园的教育经费由举办单位自筹解决,适当向家长收费。这些指导方针和政
策扭转了过去幼儿教育单纯依靠国家和集体全部包办的观念和做法。经过努力,
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投资,共同举办幼儿教育的格局,教育经费也逐年
增长。全国幼教经费总支出从1991年的5.22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9.12亿
元,幼教经费的支出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总支出的比例从0.7%上升到1.3%。
所占比例虽仍然很小,但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基本形成了幼儿园和
教育部门、社会、个人共同关心、支持的新的投资局面。
三、学前教育师资建设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把创办高、中等幼儿师范教育
放在重要位置。1953年,在南京师大、北京师大、西南师大、西北师大和吉林
师大相继设立了学前教育系或专业,承担了为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教师和培训
高级幼教管理人员的任务。到1987年,全国已有22所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了学前
专业。北京师大和南京师大设立了硕士、博士点。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成为培养
幼儿园教师的基地。在旧中国,几乎没有幼儿师范学校。解放后,幼儿师范学校
得以稳步发展。1956年,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已达到20所,在校生15287人。改
革开放以后,教育部加强了幼儿师范学校的发展工作,要求"各省(市)、自治区
在1982年前,至少要办好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并列为省级重点学校,有条件的
地、市可以举办幼儿师范学校或幼师班"。1989年,全国已有独立的幼师63所,
在校生3.56万人。1996年,在校生人数达到8.43万人,较1989年增长了1.4
倍。1996年全国96.2万幼儿教师中,中师、职业高中、幼师专业毕业以上的
已占58.8%,其余的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书的已占12.55%,而高等师范毕业
以上的已有5070人,占幼儿教师的5.3%。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
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
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
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
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
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
极、健康的发展。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
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
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
(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
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
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
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
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
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
展缺乏计划保障。
第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
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
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
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
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
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
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
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上,我们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不利
因素。首先,近几年虽然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幼教科研项目均有所增加,但与中小
学相比,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影响
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开展。其次,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
缺乏对儿童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尚缺乏运用理论
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