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概述空气:2010年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6%。
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标,可吸入颗粒物超标,浓度年均值较上年均有所下降。
空气污染特征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郊区(市)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于城区。
水质:2010年岷江成都段、沱江成都段水质与2009年总体持平。
国控和省控出境断面未能全部达标。
城区锦江、沙河水质以Ⅳ类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生化需氧量。
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为100%。
郊区(市)县(除彭州市外)政府所在地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噪声:2010年成都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69.0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4.1分贝,均处“较好”水平,城区功能区噪声的1、2、4类区夜间超标。
城区道路交通、区域声环境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较上年略有下降。
生态:2009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8.2,生态环境质量为良。
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比2008年的64.7上升5.4%,比2007年的66.8上升2.1%。
121环境空气质量1.1城区环境空气质量1.1.1监测概况成都市是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 城区8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均经过国家环保部认证,为国控监测网点。
成都市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及《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上报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制度,包括控制中心、子站巡视及维护维修、质量控制等相关管理制度。
2010年,8个国控子站共获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有效日均值监测数据8350个。
1.1.2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1.1.2.1监测项目成都市环境空气监测开展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1.1.2.2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2010年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全年空气质量以良为主,空气污染指数(API)范围为21~255,其中空气质量级别为优的有58天,良258天,轻微污染43天,轻度污染5天,中度重污染1天,无重度污染。
全年优良天数316天,优良率为86.6%,较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上年为86.3%),优的天数较上年增加17天。
总体上,2010年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中趋好状态。
2010年城区空气质量状况见图1-1,空气质量状况年际变化见图1-2。
3图1-1 2010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图1-2 成都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年际变化图1.1.3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及变化趋势1.1.3.1监测结果2010年成都市城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降尘量年均值低于当年地方标准。
●可吸入颗粒物(PM10)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为0.104毫克/立方米,各测点(对照点除外)年均浓度值范围为0.099~0.107毫克/立方米;各测点日均浓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超标率在12.8%~18.1%之间,城区日均浓度值超标率为14.2%,最大日均浓度值超标1.98倍。
4●二氧化硫(SO2)城区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为0.031毫克/立方米,各测点(对照点除外)年均浓度范围为0.023~0.034毫克/立方米;所有测点日均浓度值均未出现超标。
●二氧化氮(NO2)城区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为0.051毫克/立方米,各测点(对照点除外)年均浓度范围为0.046~0.055毫克/立方米;除草堂寺和沙河铺2个测点分别有1个日均值超标外,其余测点均无超标日均值,城区日均值超标率为0.1%,最大日均值超标0.15倍。
●降尘城区降尘年均值为11.29吨/平方公里·月,各测点(对照点除外)年均值范围为10.1~12.05吨/平方公里·月,城区年平均降尘量比地方标准(对照点+3)低4.01吨/平方公里·月。
1.1.3.2空气污染特征成都市空气污染特征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城区环境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其次是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的污染负荷近年逐年增高,继2009年首次超过二氧化硫成为次要污染物以来再次超过,稳居第二。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污染负荷所占百分比见图1-3。
图1-3 2010年城区主要污染物负荷比51.1.3.3年际变化2010年城区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较上年均有所下降,二氧化硫年均值下降了0.007毫克/立方米,降幅为18.4%;二氧化氮年均值下降了0.004毫克/立方米,降幅为7.3%;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下降了0.007毫克/立方米,降幅为6.3%;综合污染指数较上年同期下降0.24;降尘年均值比去年上升了0.56吨/平方公里·月,升幅为5.2%。
总体上,2010年成都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维持近年来稳定并逐步转好的总趋势。
城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年际比较见图1-4,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见图1-5。
图1-4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图1-5 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年际变化1.1.3.4季节变化规律2010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污染最重,夏季污染最轻,与多年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其中PM 10及SO 2浓度季节变化较明显,而NO 2浓度季节6变化不太明显(见图1-6)。
图1-6 2010年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规律1.1.3.5空气污染区域分布成都市城区无明显区域性污染,各区域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差异不大。
综合污染指数区域变化见图1-7。
二氧化硫:城北浓度均值相对较高,城中心相对较低;二氧化氮:城北浓度均值相对较高,城中心相对较低;可吸入颗粒物:城北浓度均值相对较高,城南、城中心相对较低。
图1-7 2010年城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区域变化1.2郊区(市)县环境空气质量1.2.1监测结果2010年成都市14个郊区(市)县环境空气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0.015(蒲江县)~0.051毫克/立方米(彭州市)。
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围为0.015(大邑县)~0.038(双流县)毫克/立方米。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范围为0.045(蒲江县、邛崃市)~0.094(双流县)毫克/立方米。
综合污染指数范围在0.90(蒲江县)~2.16(青白江区)之间,大部分地区基本持平或有所下降。
1.2.2区域比较14个郊区(市)县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城区。
环境空气质量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稳中有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保持基本稳定。
2010年成都市城区及各郊区(市)县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比较见图1-8。
图1-8 2010年城区及郊区(市)县空气综合污染指数1.3酸雨1.3.1城区酸雨状况1.3.1.1监测概况成都市城区降水监测点位共6个,其中城区5个测点,远郊1个测点(对照点)。
城区测点基本均匀分布于建成区的东西南北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010年,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按照国家及四川省有关酸雨监测的相关要求,开展降水监测工作。
降水监测逢雨必测,分析项目11个:pH值、电导率、硫酸根、硝酸根、铵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及氟离子。
781.3.1.2酸雨状况(1)降水酸度、酸雨频率及其区域分布、变化趋势9图1-10 降水中硫酸根与硝酸根离子比年际变化曲线由降水离子分析可知,2010年度降水中离子浓度最大的是硫酸根(15.2mg/L),其次为硝酸根(4.11mg/L);硫酸根离子浓度占所有分析的离子总量的47.0%,硫酸根与硝酸根离子浓度比为2.39,较上年下降0.52,表明酸雨呈硫酸型污染,且随着机动车排气污染的加重,硝酸根对降水酸度的贡献呈加重趋势。
1.3.2郊区(市)县酸雨状况14个郊区(市)县全年共获降水样品1655个,其中酸雨样品3个;降水pH 年均值范围为5.85~7.92,pH 测值范围为5.17~8.16。
青白江区、崇州市2个地区出现酸雨(酸雨频率分别为2.0%、1.6%),酸雨出现地区占14个区(市)县的14.3%,与上年持平。
2水环境质量2.1岷、沱江水系水质状况2.1.1监测情况2010年成都市岷、沱江两大水系共设置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82个,其中岷江水系57个,沱江水系25个。
82个断面中有国控断面4个、四川省控断面10个。
水环境质量省控以上地表水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断面为全年每月监测一次,人工采样监测;市控断面为1、3、5、7、8、9、11月每月监测一次,人工采样监测。
监测项目省控以上断面为28项,市控断面3、8、11月为25项,1、2、4、5、6、7、9、10月为11项。
其中2个国控饮用水源地断面于5月完成109项全分析监测。
在82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以Ⅱ、Ⅲ类为主,Ⅰ~Ⅲ水质的断面占总数的73.2%,与去年基本持平。
各水质类别比例见图2-1。
图2-1 2010年岷、沱江水质类别比例分布图2.1.2岷江水质状况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
岷江(外江)水系主要包括南河(新津)、金马河两大干流及其支流;岷江(内江)水系主要包括府河、江安河、柏条河、走马河四大干流及其支流。
岷江外江水系南河水质优,全流域13个监测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Ⅱ~Ⅲ类水质标准;岷江外江水系金马河水质优,全流域16个监测断面有15个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
岷江内江水系江安河流域上游水质良好,下游段水质较差,全流域5个监测断面有4个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岷江水系内江走马河、柏条河水质优;岷江内江水系府河上游水质良好,城区段达到水域功能区划要求,下游为劣Ⅴ类水体,重度污染。
2010在岷江水系监测的57个断面中,水质以Ⅱ~Ⅲ为主,水质为Ⅰ~Ⅲ类的断面所占比例为80.7%,较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
各水质类别比例见图2-2。
图2-2 2010年岷江水质类别比例分布图2.1.3沱江水质状况沱江主要由北河、中河、毗河三条上游支流汇合而成,另外包含蒲阳河和驿马河等几条主要河流。
沱江流域毗河上游基本无自然来水,水质差,中、下游由于支流汇入,水质逐渐好转。
2010年北河水质为Ⅲ类;中河水质为Ⅴ类,为轻度污染,与去年相比水质变差;蒲阳河全流域除支流人民渠六支渠水质为劣Ⅴ类外,其余河段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驿马河上游水质优,下游污染严重。
2010年沱江水系监测的25个断面中,水质为Ⅰ~Ⅲ类的断面所占比例为56%,与去年持平。
各水质类别比例见图2-3。
图2-3 2010年沱江水质类别比例分布图2.1.4岷、沱江水系污染特征2010年岷江水系水质污染的主要特征为岷江(外江)水系良好,岷江(内江)水系上游段水质良好,达到划定的水域标准,中下游段水质污染较重,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生化需氧量、溶解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