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深度教学理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深度教学理论是教师深刻挖掘知识的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符号的学习,进入到对符号背后所隐含的的思想、情感和方法等的探究,从而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价值。深度教学并不刻意追求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是就以往教学过于注重表层知识符号传授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核心素养强调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维度融合,深度教学的理论给予我们以知识为依托,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超越知识层面的学习,探求知识背后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概念内涵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性,最终的共同指向都是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的习得,更重要是学科意识的养成。那么,运用深度教学的理论是指引我们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之一。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课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六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课,正文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材货币的使用主要是按照时序阐述中国古代到现代货币使用情况,二是叙述了金本位货币制度和战后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两个世界货币体系形成和影响相关内容。旁边材料主要介绍古代中国货币,人民币管理条例等相关内容。本节内容重点是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相关史实。了解如何分析中国历代尤其是货币转换原因以及两次世界货币体系形成原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省属重点高中一年级新生,具备一定历史学科能力素养和意识,亦具备较好的人文学科基本素养,如材料解读、提取信息、叙事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历代货币演变相关史实,并分析演变的特征。 了解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与发展过程。 能力目标: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初步感受时空素养;能够把握相关史实的时空关联,对相关史实进行因果分析。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及相关史实;现代世界两大货币体系相关史实。 2、难点分析:概括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分析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原因。 六、教学方法 用大事年表形式,由学生依据教材知识梳理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有角度的概括中国货币演进的特征。教师选择重要转折时代,补充一定史料,用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对该朝代货币延续和变化进行深度分析。 用大事年表形式,梳理世界货币体系相关史实,补充一定材料,由学生概括金本位制的特点,并用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原因和意义。 七、教学过程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及特征 大事年表 时间 相关史实 时间 相关史实 上古时期 海贝 宋 交子等纸币、淳化元宝等 商朝 铜铸币 明清 洪武通宝等、白银 春秋战国 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铜铸币 晚晴 银元 秦朝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 民国 银元、法币、金圆券 汉朝 五铢铜钱 新中国 人民币 唐 开元通宝

教师设问:请学生依据教材,梳理中国货币历朝代相关史实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依据表格内容,概括中国货币演进的特点? 教师讲述:从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人工货币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要货币,后来出现纸币、白银成为法定货币;由杂乱向统一货币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由地方铸币向自由铸币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等演变; 教师讲述:历史总是在延续和变化中不断发展,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有三次转变值得深入分析,分别是自然货币转向人工货币,金属货币转向纸币,白银作为主要货币。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 材料 “金属在中国虽使用得很早,但在青铜器盛行的时候,各种支付,多是用贝,至少是以贝为主。这在现在开来,似乎难以理解。现在冶金技发达,而且各种迷信,多已破除,大家都觉得金属比贝壳更适用做货币用。贝壳的优点,金属多具备,而金属的优点,贝壳却没有。例如金属的分割性,贝壳便没有。但当时商业行为还是在原始阶段,交易的次数既不多,交易量也小,价值观念,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而且因为技术上的关系,金属的分割性,也不能充分地加以利用。而贝壳在当时的最大优点,是他有天生的单位,金属因为没有天生的单位,所以没有马上取得货币的地位。”——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教师设问: 依据材料,概括从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讲述:自然货币转向金属货币主要因为贝类自然货币储运不变,量少;金属货币容易分割;商品经济发展交易量增加,自然货币弊端暴露。 教师设问:为什么在中国古代金属货币中以铜钱为主? 教师讲述:在中国古代之所以铜钱是金属货币主体,主要因为铜相比银、金,储存量大、开采相对容易。 2、纸币——交子出现 材料一“立国伊始,宋朝的统治者就对铸造铜钱非常重视,经过数代常抓不懈,使铜钱铸造量持续增加。提高聪明估计,到北宋末的宋徽宗宣和七年,北宋铸造的铜钱数累计达到了26204万贯。” ——摘自漆侠《宋代经济》等 “国家故事,诸监所铸钱悉数纳入王府,岁出奇羡,给之三司,方流布于天下。” ——张方平《乐全集》 “凡公私钱帛之发敛,其则不远,百官群吏三军之俸给,夏秋籴买谷帛坑冶场监本价,此所以发之者也;田庐正税茶盐酒税,此所以敛之者也。民间货布之丰寡,视管钱所处之多少。” ——张方平《乐全集》 材料二 四川经济发展,却使用铁钱,而铁钱体积大、量重、值小,流通不变。于是,宋真宗初年,成都富商联合起来,创制发行“交子”,可以流通,也可以兑换,但仅限于四川地方。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政府在益州设立“交子务”,掌“交子”发行事宜,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交子”改名“钱引”,代替已经贬值的交子,同时扩大了流通区域。如果根据“交子”的创行过程,给其下一个基本的定义,它应该包含几个基本的要素:北宋早年,民间私人团体所为,四川地发行,四川地方流通等。 ——《“交子”的实证考查对中学教学的启示》 教师设问:依据教材内容,指出宋代纸币出现原因? 教师讲述:钱荒,也意味着货币供求出现矛盾,“求”因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货币流通。“供给”一方出现问题。 教师设问:从材料二中知道宋朝货币和财政制度影响到铜钱的投放,除此之外,教材上说到了哪些原因? 教师讲述:民间囤积、销毁用以制造器皿 教师设问:钱荒是宋朝出现纸币大环境,宋朝最早纸币是交子,而交子的出现,除了大环境之外,还有其小环境,依据材料,概括原因?。 教师设问:四川地理位置,大量使用铁币不利于交易。

3、明代白银作为主要交易支付手段 材料 根据日本学者加藤繁的研究,中国从唐代开始在政府和官僚上层就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了,到宋代金银特别是银已经广泛作为货币使用了。明初,朱元璋为了推广大明宝钞,曾经严厉禁银作为货币,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宝钞的恶性通货膨胀,宝钞在民间完全丧失了信用,白银逐渐成为民间的基础货币。梁方仲认为,明代自正统以后,赋税折银之风盛行,当时不仅物料早已折为物价,而且各种力役亦陆续折为工价。在16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日益兴盛,国内交易日益频繁,明代政府在16世纪中期后政府支出的大幅增长,实物税收的低效率和巨大浪费,同时国内纸币大明宝钞的贬值,铜钱又难以承担巨大的交易量,对财政白银货币化有着巨大的需求。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新视角》等整理 教师设问:依据材料和教材,概括明代白银成为国家和民间主要交易支付手段的原因? 教师讲述:纸币恶性通货膨胀、贬值,中外贸易需要,实物税收的低效率和巨大浪费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 “世界货币体系”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是关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也是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安排和惯例。 大事年表

教师设问:依据教材,由学生梳理世界货币体系相关史实。 (一)国际金本位制度 教师讲述: 金本位制也称“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材料 “金本位制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每个国家规定以黄金为货币金属,确定本位币货币单位名称与含金量,公民可持一定量黄金请求铸造或由国家银行换得金币,也可将持有的银行券、辅币要求兑换成金币。(2)各国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价,建立比较稳定的国家货币联系,允许黄金在国家间自由流动。” 教师设问:依据内容概括特点? 教师讲述: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材料 1816年,英国形式金本位制,此后,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家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教师设问:1.为什么要建立国际货币制度? 2.为什么是黄金? 3.为什么英镑为中心? 教师讲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有必要建立统一国际货币制度;之所以黄金是主要货币,跟历史和黄金自身价值有关;英国当时经济实力最强大国家,故形成以英镑为中心 材料 英法一度实行的金块本位制,取消自由铸造,市场也无金币流通,仅规定银行券持有者可以一定数量的银行券,按本位币规定含金量,兑换一定的黄金。这纯是照顾资产阶级对外支付及贮藏的需要。 德、奥、意、匈等三十多国一度实行的金汇兑本位制。他们把本国货币与当时金融实力较强国家的货币挂钩,主要是与英镑、美元或法郎规定外汇平价,本国银行券持有者可按外汇平价请求供应英镑、美元或法郎外汇,即外汇支付凭证,用于国家支付。本国则把包括黄金储备的外汇准备基金存放到伦敦、纽约或巴黎,以维持外汇平价的稳定。 教师讲述:国际金本位制度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迫中止,战争结束后,一度恢复,但是内容有所变化,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各国为缓解经济危机,大打货币战,使得原有金本位国际货币瓦解,经济危机没有瓦解,而是进一步加重,德日法西斯国家为此走上对外侵略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战的爆发给人类社会巨大的破坏,战争还未结束之际,人类就在考虑如何避免战争爆发,反思过去的一些行为。在战争的硝烟未散但盟军胜利在望之际,44个反法西斯同盟国齐聚美国,来到了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布雷顿森林的地方,在这远离战场的地方,人们规划着要走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讨论战后的经济重建。会上,美国财政部官员哈里德克斯特怀特特别强调了)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 “回顾30年代你们竞相降低汇率,一个接一个的国家……货币贬值,你们完全毁掉了货币,造成了混乱。我们说,世界再也经不起那样[折腾]了。” ——时任美国财政官 怀特 教师设问:材料中怀特认为引起经济“混乱”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述:各国大打货币战,降低汇率 教师设问:各国降低汇率为什么会造成世界混乱? 教师讲述:降低汇率,导致原本脆弱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原有经济秩序失衡 教师设问:结合三四十年代世界局势,你认为这种混乱现象是如何影响国际局势走向战争的? 教师讲述:经济秩序失衡,到底经济危机加重,有些国家为了摆脱危机走向法西斯道路,同时走向对外扩张道路。 教师设问: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这种局面重演呢? 教师讲述:建立稳定统一的货币货币体系。 教师:在经历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痛苦后,使各国之间形成一种共识,即要建立有序合作的国际经济秩序。怀特在1943年就认识到这一点,拟定了一份战后国际金融货币方案称为“怀特计划”。简介怀特计划的主要内容。 材料 美国当时的财长摩根索在国会提出“要使实际和潜在的侵略受害者相信,联合国家的胜利,将不意味着经济混乱……(美国)打算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这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源于认识到这一真理即繁荣与和平一样不可分割。” 教师设问:请概括摩根索的主要观点。 教师讲述:结束经济混乱,美国要着力经济重建,追求和平) 教师设问:摩根索所说的美国“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对吗?为什么? 教师讲述:不认同,资本输出、开拓市场的需要/认同,二战后对和平的渴望,和平发展的关系。) 教师设问:由此看来这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议题是什么? 教师讲述:就是战后货币和金融秩序。 教师讲述:他们又是怎样重建战后货币金融秩序的呢? 材料 《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兑35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与美元的黄金平价,汇率波动幅度不超过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