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评价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评价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评价
一、概念图简述
概念图(Concept Mapping)也叫做概念构图或概念地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D.Novak)博士提出的,是一种用来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规则的工具。

它的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起联系。

这种联系是某种合理的逻辑关系,新的概念、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中、命题之间有下位关系、上位关系和组合关系三种关系,绘制概念图就是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种教学技术。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也能很好地支持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的构成主要由节点、连接和命题三个部分构成:节点表示概念,指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通常用几何图形、图案等符号来表示;连线用于连接节点,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连线可以是单向的、双向的或任意方向的;命题,指连线上的文字,用于描述节点(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图中除了以上三个部分,还包括层级,层级通过把概念放在不同的层次来表示概念之间的上下位关系和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概括性最强、最一般的概念处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概念放在下层;具有组合关系的概念和处于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之间可以用横向连接、交叉连接、超链接来体现层级关系。

不同的图形代表在思维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想法,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图像、符号来表示人脑子中的认识。

对于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属性的图形单元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线选择不同的颜色,以使概念的层级关系和分类明朗清晰。

二、概念图教学评价研究
诺瓦克除了强调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级,他还提出了概念图的评估方法,这为概念图成为一种教学评价工具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评价很多是以测验的形式进行,当然,测验的题目类型也许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是测验过于依赖学生的回忆和再认能力,单凭测验成绩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组织之间的差异。

而使用各种图形、颜色图形表征人脑中知识结构间联系的概念图相对于传统的测验在教学评价方面显然占有很大的优势,这也使概念图发展成为一种教育评价工具。

概念图作为评价早有研究,它也是伴随着概念图的研究进行的,诺瓦克(1983)在美国两所中学的7年级和8年级做过概念图方面的研究;同年他把7年级学生
的概念图成绩和作为美国有些州官方教育机构为评价初中学生学习水平而制定的标准化考试的SCAT的成绩做比较;马克汉姆(Kimberly M.Markham)(1994)用概念图评价了大学动物学选修课中,生物学专业的学生与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概念图的差异。

国内的教育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概念图在教学评价方面的应用。

三、概念图评价特征
概念图的评价分为三个:评价任务、作答方式和评分体系。

这三个组成部分也决定了概念图评价的特征。

1、要求学生提供表明他们在某一领域的知识结构信息的任务
概念图的评价任务可以是多样的,有的要求学生用纸画出完整的概念图;有的是在教师绘制的概念图上画上连接线或填上节点;也有让学生构建一定层级关系的概念图。

评价任务包含三个任务的变量:任务要求、任务规范和内容结构。

任务要求是指当学生在构建概念图时对他们所作的要求,如构建一个概念图、在概念图中填空。

任务规范是指对完成任务的一些限制条件,规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制定不同的规范。

如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使用提供的概念或概念间的连接;要求学生在两个节点之间使用一个以上的连接等。

内容结构是指针对于不同的具体的内容,应该有相应的要求和规范,例如,若概念图的内容结构是上下位的关系,那么所绘出的概念图应该是层级式的。

2、学生的应答方式
应答方式是指学生作出的反应,它因给定的任务不同而异。

反应方式也包含三个变量:反应形式、反应方式特征、绘图者。

反应形式是指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是口头、文字还是以计算机等。

反应方式的特征根据任务的不同而变化,通常适应于某种特定的任务。

比如,给定概念填写框架图则要求学生在概念图的空白节点填写给定的概念;如果要求学生画出概念图而没有给出概念,则反应方式就是向学生提供绘制概念图的信息,要求学生画出相应的概念图,这种任务学生得到的指导相对也比较多。

有关研究发现,让学生构造概念图比填充概念图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但如果概念图来自学生的论文或口头报告,教师只能从文章或报告中提取重要的概念为学生绘制相关的概念图。

3、一致的评价体系
诺瓦克对概念图测试的成绩计分方法被认为是很有效的。

他将层级式概念图分为四种成分:命题、层级、横向联系和例子(如图1)。

每个概念图中正确的成分赋予一定的分数。

其中每一个有效的命题被赋予1分,每一个有效的层级被赋予5分。

横向联系如果正确,每一个赋予10分。

马克汉姆等人对这种计分方法做了一些改进,增加“分支”一项。

他们认为分支代表了知识领域中分辨能力的进步。

第一级的分支每个正确的给1分,次级的每个分支3分。

当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会被采用,各种成分的组合分数越高表示学生在概念图所反映领域的认知水平也越高。

第二种计分方法是将学生的概念图与相关学科专家的概念图相比较,计算两者互相重叠的部分,然后得到学生和专家的概念图符合的百分比,百分比越大也就说明学生的知识掌握得越好。

第三种方法是以上两种方法的综合,用命题、层级、横向联系、例子四项计分标准先给标准概念图打分,再用学生的得分除以标准概念图的得分,最后得到一个百分数。

评价任务、作答方式和评分体系构成了概念图的评价技术。

各自不同的变量组合便决定了不同的评价方式,但是不管何种组合形式都是为了测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概念间的联系。

四、概念图教学评价的应用
概念图不仅可以演示教学内容和作为学生认知的工作,还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概念的理解的变化,即教师评价学生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自评或者组间互评的工具。

1、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工具
在传统测验中,教师只能检查学生某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种孤立的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期末复习时让学生绘制某学科的知识结构或者某个知识点所涉及的概念,从而了解学生知识组织的情况,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问题所在,也便于教师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也就是对学生做出总结性评价,要求学生提供表明他们在某一领域的知识结构的任务。

用概念图不仅可以进行总结性评价,还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材料,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

一方面是教师绘制概念图讲解课程知识,让学生完成节点、连接词、层级等;另一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概念图整理已有知识或新学习的知识。

教师从绘制出来的概念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学习风格,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根据学生的“概念反馈”及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应的指导或调整教学策略。

2、作为学生自评或互评的工具
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经常画出一些组织图来辅助自己整理知识。

概念图能够更加系统地反映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节点的设置可以检查自己是否将学过的关键概念回忆起来、通过节点之间的连线检查自己是否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理清、通过层级来分清概念之间的从属以及层次关系。

学生可以徒手绘制,不受场所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进行自我调节。

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自评不必和别的同学比较,这只是了解自己不同时期的学习状态,所以不易产生紧张或自卑的心理。

概念图还可以作为学生组间互评、组内互评的工具。

互评主要是对别人的工作、成绩、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它不同于自评和集体测试,不是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让别人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定性的评价。

目互评的方式更多地用于小组学习时组员之间的评价,对组员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反馈。

学生可以把每个小组作为一个节点,小组任务完成过程的优缺点作为下一个层级的节点,当然也可以把小组各个成员的表现作为下一层级的节点。

或者对任务步骤做出概念图,通过这样的概念图,老师可以从组内互评中较真实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针对概念图反映的情况,进行讨论交流。

总之,概念图可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反思,从知识的引出到知识的表征再到知识表征的评价,反映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概念理解的成长和变化。

尤其是专门的软件的出现,如MindMapper、In-spiration等,使得概念图的使用更为广泛。

这些概念图工具软件界面简单、操作直观、容易上手,能集图片、声音等各种更能真实反映人的思维的媒体形式于一体,使概念图评价更有效地应用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