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商业大学社区工作论文题目:公民参与与社区建设学院: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姓名:武兴鹏学号:201262280102目录目录 (1)摘要 (2)引言 (3)一、城市社区中公民参与的意义 (3)1.1公民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 (3)1.2公民参与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4)1.3公民参与有利于社区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4)二、我国社区中的公民参与现状分析 (5)2.1总体参与率不高,参与人群分布不平衡 (5)2.2居民社区参与的程度不深 (5)2.3参与形式单一,渠道不通畅 (5)三、我国社区中公民参与的障碍及原因分析 (6)3.1社区公民的参与积极性较低,观念的转变较慢 (6)3.2、社区行政化以及资金、人才问题使居民难以成为主体角色 63.3现有法规不完善以及配套机制不健全 (7)四、改善居民参与现状的对策思考 (7)4.1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公民参与的配套性机制 (7)4.2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及积极性,提升对社区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7 4.3解决资金.人才问题,构建社区公民参与平台 (8)结语 (9)参考文献 (9)摘要:“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性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社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居民参与是指居民以个体或群体身份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管理何监督,这是一个贯彻民主理念的过程,是在基层问题上锻炼居民政治责任感和参与决策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群策群力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它使每个居民都有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何贡献自己的才能的机会。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社区建设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社区”、“建设”不应仅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而应该成为管理学、社会学及政治学等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
社区建设不同于国家建设、政府管理,“它所要创造的结构或秩序不能由外部来强加,它之所以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行为者互动”。
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对过去单纯强调政府管理理念的一种突破,它主张政府、公民及其他组织共同参与对社会的建设管理,尤其强调主体间的协调、沟通与交流。
从社区治理的内涵和本质可以看出,治理理论的核心在于公民参与,缺少公民参与的治理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理。
作为微观层面的社区治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社区中公民参与的意义1.1公民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公民”,诠释了三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公民归属于社会和国家,是一切行为的主体;其次,公民依托于特定的地域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第三,公民参与社会互动。
公民的这三个方面的内涵,符合社区治理的几个基本要素:社区治理最最基本的要素是一定数量的人群,;第二基本要素是地域。
第三基本要素是社会互动。
第四基本要素是共同的依附归属感,也就是心理上的认同。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地区及组织中得到了比较成功的运用。
这也从立体层面诠释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公民参与是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
民主市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何进步,必须大力发展民主。
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角度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发挥广大基层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保证人民群众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
这些,都使得公民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1.3公民参与有利于社区健康、和谐、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民参与可以有效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健全社区组织等。
势必对社区健康、和谐、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城市社区中的公民参与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和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居民社区参与不足的问题。
居民社区参与不足主要表现为:2.1总体参与率不高,参与人群分布不平衡在对以往调查中的情况分析来看,大多数人不愿意参与社区事务,公共服务意识淡薄,认为参加社区活动没有意义甚至浪费时间。
还有一大部分人不能持久的参与社区建设,只是迫于面子象征性的参加一两次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
分布不平衡是指不同年龄、收入、文化程度、居住区域的人的参与率有很大不同。
从年龄层次看,参与社区活动的主要人员是一老一少,“老”就是离退休的老同志以及没有工作的老年人,“少”就是放了寒暑假的中小学生。
从收入、文化程度来看,居民收入、文化程度越高,社区参与率越低,这一点在中国大陆比较“畸形”,理论上这一类人应该有较高的参与度,因为他们应该认识到社区参与的重要意义。
2.2居民社区参与的程度不深参与程度不同,反映了参与者对社区活动的不同责任,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对社区活动的贡献。
从现有和以往情况分析,居民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而较高层次的决策和管理则更少有人问津。
社区内大量事务仍由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以行政的方式来完成,居民难以主动介入。
这使得居民在很大程度上显得被动,难以激发出社区认同感,难以提高参与程度和频度。
2.3参与形式单一,渠道不通畅目前社区参与也还多局限于传统上的执行性参与,即在决策之后被动员去执行,也就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动员、劝诱、说服下参与社区管理机构业已形成决定的事项,比如开会听取居委会或街道有关本社区工作的通报、部署等,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强有效的法律约束和利益刺激,也很少有人参加。
总之 ,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三、我国城市社区中公民参与的障碍及原因分析3.1社区公民的参与积极性较低,观念的转变较慢目前社区治理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公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第一,参与人员的数量有限,涉及面不够广泛,参与率较低;第二,参与人员的结构不够合理。
其中老年人较多,中青年较少;离职人员多,在职人员少;女性多,男性少。
这是目前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已经习惯公共部门的大包大揽以及自己作为“单位人”的归属感,一下难以适应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治理者的角色转换。
加之社会宣传舆论力度不够,致使人们很难进行观念更新。
3.2、社区行政化以及资金、人才问题使居民难以成为主体角色作为社区自治的主体之一,公民社会组织也是实现公民参与的重要形式。
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呈现出一种畸形。
首先,公民建立各种参与社区建设组织的意识不强;其次,各种组织的建立缺乏制度保障,政府色彩较为浓厚;第三,公民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建设在资金来源上存在问题——法律没有保障,常需依靠政府财政。
这就决定了其失去了独立的地位。
结合以上三方面表现,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社区组织呈现出一种不良发展趋势。
3.3现有法规不完善以及配套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有关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存在明显不足的地方,如对公民参与的权利和责任、参与途径、参与内容等方面的规定都不明晰。
我国社区公民的参与权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没有赋权,而是被边缘化了。
四、改善居民参与现状的对策思考4.1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公民参与的配套性机制只有在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社区组织才能正常健康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为社区提供服务。
这就要求不仅要赋予了公民相应的权利,还要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权责、强化监督、保证透明等方式使得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力得以切实实现。
4.2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及积极性,提升对社区的认同感及归属感培育社区意识是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的根本。
如何使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主要还靠文化认同,在价值观、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找到同一的感觉,共同管理。
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和认同;通过在社区环境、卫生医疗、治安、文化教育等事项的决策上,充分与社区居民协商、沟通,征求意见发挥居民积极主动性,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使居民感到社区与他的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自然就会萌生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和期望。
4.3解决资金.人才问题,构建社区公民参与平台建立专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增收节支,突破人才与资金的瓶颈效应。
社区所属的资金,国外以自筹经费为辅、外筹经费为主,而国内则恰好相反,国家的拨款不多。
因此,一方面要尽量节约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街道财力。
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鼓励对社区建设事业捐赠;二是可以考虑发行“社区建设彩票”;三是政府对有重要意义的社区活动给予一定的引导性投入,以动员更多的社区资源投入。
设立由相邻社区的一些公民代表共同的组成某一个组织实体,使它完全独立于居委会和政府,实行主要领导轮值制的模式开展工作的新型参与平台。
[9]这种组织的主要任务就是处理自己各个成员社区之间的一些共同事务或相互监督居委会的工作。
这样一种新型参与平台,将会对涉及多个社区事务的解决产生良好效果。
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自动更新、自主发展,社区的良性发展必然增强公民对社区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形成极高的公民参与程度。
结语针对我国当前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深刻挖掘问题产生原因,结合当前形势,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小章、冯婷《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浙江社会科学陈雅丽《城市社区发展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科学•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