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共青团参与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共青团参与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杜鸣青尚燕宁李舒刘晓东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目标的提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府职能的转换,“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其枢纽作用逐步凸显,建设和谐社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新的形势为共青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如何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为鞍山老工业基地振兴献计出力,已经成为当前共青团发展的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按照团市委的统一部署,第一调研组一行四人就新形势下共青团如何参与和谐社区建设采用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先后对市人事局、民政局,以及鞍山市立山区的立山、友好街道办事处,铁西区的共和、八家子街道办事处,铁东区的湖南、园林、站前街道办事处的()社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题调研。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调研期间,调研组召开座谈会4次,有67人参加座谈,走访社区9家,重点调研走访了人事局、民政局工作人员,街道团工委书记,社区团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村委人才工程和社区民政助理选拔的大学生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社区青年()人,发放调查问卷()份,收回有效问卷()份。

被调查的铁东、铁西、立山三个城区共有街道办事处()家,社区()家,共有35周岁以下青年()人,其中团员()名,社区团支部书记100%为兼职;共有社区工作者()名,平均年龄33.8岁,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4.9%,社区工作“老大妈”形象得以改善。

在被调查的()名青年、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居民中,28岁以下的占59.3%,28岁到35岁之间的占31.1%,35岁以上的占9.6%。

调查问卷结果反映,从青年工作的角度看,社区团组织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了活动,但效果还不够明显;青年认为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效果最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占49.8%,青年文明号占28.7%,“青年文明社区”占2.3%;有86.4%的青年表示愿意接受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但相对于在其工作单位所发挥的作用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调查问卷中反映,有53.7%的青年表示不知道或感觉不到社区团组织的存在,有68.6%的青年从没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活动。

在调查问卷中关于“您是否已与社区团组织取得联系,加入社区团组织”这一问题,只有16.7%的被调查青年回答“已经取得联系,加入社区团组织”,58.1%的被调查青年回答“还没有,但希望取得联系,加入社区团组织”,竟然有25.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想取得联系,不想加入社区团组织”。

……二、发现的问题和原因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结合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共青团组织在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社区自身建设方面看1、政府投入不足,部分社区基础设施较差。

在我们走访的许多社区中,虽然大部分社区的办公条件得到改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面积不足,一部分社区虽修建了新的办公场所,但缺乏相应配套,铁西、立山的许多社区居委会冬天没有暖气,要另租地点办公,极大的影响了社区工作效率的提高。

2、社区定位模糊,职能错位,工作过于繁重。

当前,我市社区建设实行以民政部门为主的区、街、居三级管理体系,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居委会承担了太多诸如低保、再就业、环境保洁的政府职能,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不堪重负,疲于应付,而对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需要无法满足,组织带领社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无法发挥。

接受我们调研的所有社区干部均反映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周六、周日经常加班。

3、社区居民主体意识不强,社区居民彼此隔阂,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务都由政府主导,居民群众都是被动承受,参与社区管理的社会氛围和个人心理准备都缺乏;再加上受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的影响,不同职业、不同单位的人群居住在一起,大家彼此陌生,不同群体彼此对立,“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马背霜”,缺少信任和安全感和公平畅通安全的对话渠道和组织保障机制,邻里亲情缺失,“老死不相往来”,即使有的居民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愿望,但考虑到自身安全利益等因素也只好作罢,造成了社区工作和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的局面。

(二)从社区共青团和青少年参与社区建设、开展活动方面看1、部分社区团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工作形式单调、手段缺乏、力度不足。

有些社区团组织缺乏生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工作和服务手段单一,影响了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号召力,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无法吸引和带领团员青年参与到社区建设中。

在座谈中,社区青年普遍反映,目前,许多社区团组织开展活动,仅仅限于“唱唱、跳跳、扫扫地”、收缴团费、订阅杂志、组织青年志愿者刮刮小广告或者简单的评比竞赛,不能为广大团员青年和社区居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团的活动缺乏吸引力。

2、社区团干部兼职,事务性工作繁重,没有精力开展工作。

通过调研走访,我们发现三个城区社区团支部书记全部为兼职,除团的工作外,还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调查、发放与管理,再就业工作和居民楼组管理工作,工作极为繁重,根本无暇顾及和开展社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很多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3、社区青年流动性大,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新变化,新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大量的待业青年、下岗青年、外来务工青年集聚在社区,游离在团的组织网络之外,社区团支部难以与社区团员建立组织关系,表现在街道团工委、社区团支部不能确切掌握团员、青年的底数,对社区团员青年的基本情况不了解。

如铁东区园林街道办事处有35周岁以下青年14000人,未成年人5900人,而统计的团员仅为208人。

部分团组织对工作在新经济组织中团员的组织关系暂时无法得到正常管理,与团员青年沟通少,甚至没有沟通,造成这些团员组织意识淡薄,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淡化,不愿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组织的活动。

4、社区开展共青团和青少年活动的阵地建设有待加强。

社区建团没能完全走社会化的发展之路,对团的活动阵地发展、巩固还不够,对社会资源资源缺乏整合,再加上社区受其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的限制,青年文化活动阵地较少。

例如立山区立山街道的工业社区,拥有社区合唱团这个很好载体,但由于社区青少年活动室没有暖气,冬天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再加上缺乏活动经费,活动开展举步维艰。

阵地建设的薄弱影响了团组织工作手臂的延伸和活动空间的拓展,使团组织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5、团的品牌工作在社区触角不够广泛。

部分社区青年对一些团的品牌活动参与热情较高,但不知如何参与,从调查问卷的情况上看,社区青年对团的品牌活动有较多的了解,例如被调查者中有68.4%以上的青年表示了解并乐于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

但在问及“您是否参加过社区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时,只有25.3%的青年选择了“经常参加”和“参加”,有很多青年提出不知如何参加,找不到途径等问题。

可以看出,社区青年对团的各项活动抱有较高的热情,社区团的工作开展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但团组织的示范作用以及工作触角不够广泛,导致社区青年参与活动存在困难。

6、团干部素质、党政领导支持和经费问题制约着工作的开展。

从团干部素质上看,部分基层团干部受年龄、经历、资历所限,缺乏服务青年的意识和手段,导致社区团组织服务功能不健全、服务手段不到位,服务内容不丰富,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青年的工作体系。

从党政领导的支持上看,部分街道党政干部对社区团的活动思想认识不到位,致使团的工作缺乏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从活动经费上看,由于没有稳定的来源和标准,社区团员流动性强,团费收缴困难,社区共青团和青少年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制约了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建议和对策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带领社区团员青年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应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一)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我们第一调研组协同鞍山科技大学团委书记顾海川、鞍山师范学院团委书记王立新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进行了重点调研,与三个城区()个街道()个社区的()名村委人才工程和社区民政助理选派在社区工作的大学生进行座谈,三个城区共有人事局选派的大学生村委人才工程()人,民政局选派的社区民政助理()人,其中男女比例为10:1,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为()%。

通过调研发现,派驻大学生最初选择社区工作只有()%的大学生是由于对社区工作的热爱,有()%的大学生是处于暂时没有找到合意的工作临时落脚,有()%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是出于社区工作离家近、稳定,有()%大学生从村委人才工程有可能进入事业编制而选择了来社区工作。

在调查中发现,在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在社区电子信息管理、现代化办公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显示了优势,具有提高社区工作层次、更新社区工作观念、便于与社区青年沟通和提高社区工作效率等优势,但也存在工作经验不足、所学知识与社区工作不匹配、与老百姓的沟通能力较差、群众基础薄弱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并且我们发现,由于社区工作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人力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和文化活动,急需配备专人。

因此,根据此次调研,结合社区工作实际需要和大学生的自身存在的优势、劣势和特点,我们建议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活动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统一称号、统一标识。

对派驻的大学生志愿者确立统一称号、统一标识。

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方便宣传和典型带动。

建议采用“青年社工”的称号。

社工起源于慈善事业,后来在西方成为一门像律师、医生一样的专业性工作,从广义上讲是给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们以关怀帮助。

目前上海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的专业化社工多达数万人,全国各地也出现了许多社工组织,“社工”一词在人们心中已得到广泛的认同。

采用“青年社工”的称号不仅可以突出大学生志愿者的义务奉献性质,也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尽快接受志愿者。

2、明确统一工作范围。

在调研中,社区工作者普遍反映,社区工作量较大,根本无暇开展青少年工作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建议我们此次派驻志愿者专门从事社区的青少年工作、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青春构建和谐社区”的组织、宣传工作,不过多参与社区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集中精力,促进社区青少年工作的广泛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

3、强调志愿性质,严格招募。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以往选拔村委人才工程和社区民政助理的大学生,有很多是出于对未来工作、待遇方面的考虑才选择道社区工作,对社区工作热情不够,不能专心从事工作,心态较为浮躁,并且出现了很多后续问题无法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