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
我是来自扬州的一名学生,因此我想介绍介绍我们扬州的非遗,扬州作为古代重要的都城,依傍大运河,发展迅速,乾隆七下江南成为历史佳话。
另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些千古名句也无不体现了扬州的环境优美与发展的盛况。
因此扬州具有许多的非遗,如扬剧.扬州评话. 扬州“三把刀”. 邵伯秧号子等等,而我最想介绍的是扬剧。
通过它来表明自己一些对非遗的看法。
扬剧作为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已经深入我们当地人的生活,无处不在。
它起源于江都一带的香火戏和花鼓戏,古代江都各家各户都在厅堂陈放香案,烧香敬神。
后来,由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成份的做香火会,人们把主持香火会活动的人叫作“香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火”们的表演越来越精彩,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演完整的故事,就成了戏剧,因为它起源于香火,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香火戏”。
又因为这种戏用大锣大鼓伴奏,唱腔高亢粗犷,人们又称它为“大开口”。
其剧目大多数由神书改编,曲调有三四十种之多。
古代江都人很喜欢吹唱香火戏,也爱看香火戏。
到清朝嘉庆年间,江都就建起了近30个专供演香火戏的万年台。
江都自古即为花鼓之乡,各乡镇逢年过节都有打花鼓、荡湖船、渔翁捉蚌、老汉推车、舞龙灯、踩高跷、送麒麟等习俗。
有不少精此技艺的民间艺人。
花鼓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开始由“打对子”、“踩双”,衍变为“二小”、“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花鼓小戏。
因为花鼓戏以丝弦乐器伴奏,唱腔细腻,人们也叫它“小开口”。
花鼓戏在江都城乡很流行,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像我们这一代的喜欢戏曲的人已经不多了,它主要的受听对象是我们奶奶和妈妈这一代人,因此它的发展是很成问题的,怎样才能让它继续的繁荣下去,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1.身处知识信息大爆炸的当代社会,宣传是十分重要的。
如若白先勇先生携《青春版牡丹亭》登场时,没有那样的造势与宣传,恐怕难以达到那样轰动的效果。
现在,戏曲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走进校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另外,大街小巷常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戏曲脸谱、玩偶,在流行歌曲中穿插戏曲腔调,大型晚会中安排戏曲节目,戏曲相关的电影等等,对其发扬光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另外我们可以找些经典曲目如《香罗带》、《玉晴放到教材上蜓》、《喜娟》等,让它走进课堂,许多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扬剧,而是对它不了解,如果让它走进课堂,不失为让学生了解它的一个好方法。
若年轻人喜欢上了它,它就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
3.在我身边还存在一个问题,像我奶奶,她是想看扬剧的,但没地方看,看电视?电视一般被年轻人控制着,况且电视上也没有;电脑?这更不可能,上网她特不会啊,况且我们的农村也没发展到那个地步,说家家有台电脑。
只有在哪家老人过生日的时候看看,去看看,可以说是个奢饰品,因此到哪儿看也是个问题,这方面需要政府的力量,如在公园建设固定的戏台供老人免费的观看,并长期雇佣些艺人,这样也没钱赚准备改行的艺人提供一个平台,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但是要解决我们扬剧的发展问题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保护非遗也是的们应尽的责任。
只有靠大家的力量像扬剧一类的非遗才不会消失,得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