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设计创新课题实践与应用研究

产品设计创新课题实践与应用研究

第27卷第1期 2014年1月 

机电产品开崖与钏崭 

Development&Innovation of Machinery&Electrical Products Vo1.27.NO.1 

Jan..2014 

文章编号:1002—6673(2014)01—107—03 

产品设计创新课题实践与应用研究 

金贺,陈思雨,秦鑫月,赵辉,何伟民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oooo) 

摘要:论文立足学生设计创新课题实践.从调研的思路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一些有 建设意义的设想:目的是提高和推动学生的设计热情,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设计实践活动,帮 助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真正独立地设计出与市场接轨又不脱离教育目标 的准产品。 关键词:发现;研究;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i.issn.1002—6673.2014.叭.039 

Innovative Product Design Practice and Applied Research Topics JIN He,CHEN si—Yu,OlN xin—Yue.ZHA0 Hui,HE Wei—Mtn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student design innovation practice issues,starting from research ideas,research questions,identify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to s61ve the problem,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ideas;aim is to enhance and promote the design of enthusiastic stu— 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chool and community design practice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in industrial design”learning by doing,practic- ing in science,”to design a truly independent with the market without depart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prospective products. Key words:discovery;research;design;innovation 

0引言 信息革命的浪潮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看看青年人的装束就不难发现,信息产品已经被不 知不觉的穿戴上身了。平板电脑、智能眼镜 以及最流 行的智能手机,人们的行为已形影不离地与这些物品深 度融合,劳动结果不再是为工业产品机械地复制,而是 使用者积极参与了智能化主导且引领生活的时代。但看 似主动的行为能使我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么?有时也 不一定,因为生活的模式已经被技术程序化了,人们反 而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中;要想继续创新,人们不但需 要超越工业化程序化的技术,还要适应不断发掘民族文 化和学习现代文化的趋势;从创新角度,我赞成一位学 者曾经说过“创意,从传统中来,到现代中去”;历史 发展从时间的连续性来看是不能分割的.而人的一生也 只能在其局部展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不仅仅是个人的 修稿日期:2014—01—13 作者简介:金贺(1991一),男,北京人,在读本科生。专业方向: 产品设计;通讯作者:何伟民(1964-),男,北京人,教师。研 究方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与研究。 态度.也折射出社会的响应:从这两点看,创新设计的 选择就不是轻而易举但确是头等重要的事了;所以立足 于自身的社会环境.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仅追随国 外的潮流和技术或样式的改良,将是学生们思考的起点。 1如何确定设计题目 面对当前的社会现象,我们题目的学生如何突破设 计专业这个瓶颈呢?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讲过“艺 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设计也是一样;但是,专 业的差异性,观察生活的角度自然也不同了,我们的学 生需要养成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过去美术学院为了创 作,经常下乡体验生活几个月甚至半年,而设计专业如 何做到这点呢?应该说这是都市设计专业所面临的一个 共同的通病:纵观当今的学生设计和社会设计竞赛,信 息产品的比例逐渐增高,机械类工具类产品也逐步与信 息化相结合,过去人们需要动手获得的结果,现在可能 一句语音传输,动动手指就完成了;再加上独生子女的 现象.使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几乎为信息产品占据,网 络代替了体验:接下来怎么办呢,只有适应它才能改变 么?那可能会麻木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要首先要回顾 一下设计的含义和本次设计的目标。 

l07 ・综合研究・ 理解‘设计’理念和目标非常重要:‘设计’理念各国 设计大师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给出了不同的文字解 释,我们要从发展动态的眼光学习它们。静止的观察是 不准确的:无论设计满足人的需要需求还是为了商业销 售的升级换代等等,都是为人服务的这点是不会改变 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不为环境所浸泡,要主动地从 “置身室外”的角度融入生活;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 上确是客观的;因为你仅仅是融入则有可能迷失,所以 要参与而不能是“沉迷;同时要运用好设计理念主动地 参与不同的生活环境.对比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有真 正的“选题”出现。面对信息环境的“爆炸”,应主动 参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自己的查阅,应包括更 多“用户”的感受:艺术反映的是艺术家的主观认识, 而设计师则反映与引导他人的需求。这两点是不同的。 学生们由于环境特点受其所困,表面上好像没有生活调 研的素材,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典故 样样可以作为调研的对象,不仅当代设计师能在进行这 些问题的思考,古代也同样给了我们那么多优秀的设计 经验积淀 设计所解决的问题应是面对群体的,不能局限在个 人的情节中;这样容易形成设计的瓶颈,打不开思路。 我的建议是可以从各种文献各种生活形态中吸取素材, 单纯的网络信息资源是间接的感知.缺乏体验和经验的 过程,容易停留在“形”的层面;但学生的生活实践机 会在现实中大部分被成年人代劳了。这也是事实:真的 没有其它出路了么?我的建议是建立特定生活形态的设 计体验站;比如:“购物的形态流程,用餐的行为过程, 医疗的服务过程”等等模块.将生活形态模块化.然后 鼓励学生对这些环境根据需要重新选择和定位:当然也 可以按这个思路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这样的生活体验 均较为容易完成的;从另一个方面讲,学生们没有过多 的技术和传统生活经验,也许更喜欢想像:而且对于创 新,我们不能渴求完美,体验到整个过程就达到了目 的。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学会提炼出核心的东 西.那就收获更大了。封闭的环境只能衍生改良的产 品,而跨界则更需要知识高度的综合性:这对于调研体 验的工作量和难度确实有一定能力要求.有时需要多年 的知识积累才能有所领悟.但可以对整个选题的形成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当代设计师田中一雄说过: 设计是“发现与满足用户的潜在需求”。 2如何进行设计调研 前面提到如何体验生活,跨界知识的综合,而如何 提炼素材才是根本,是硬功夫;通常改良性设计是根据 调研数据对产品进行修正的依据,这是一条设计思路, 108 但步伐不大,也不能代表当今工业设计的方向,田中一 雄在报告中曾经提到: “用户需要省力的代步工具,他 首先想到的是马车.但设计师却呈现给了他们汽车”。 这无论如何也不是调研所能解决的结果。这个例子在我 们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数不胜数;有人把这种调研背后的 信息称之为未来的需求也不无道理;那么是否说可以忽 视基本调研的行为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深入地调研 可以知道用户的问题是什么。而解决的方向他们是不会 说清楚的,那么我们设计师则是完成用户到产品之间的 桥梁。而这个桥梁也必然是用户没有见到过的,否则, 他们不会掏钱买。以上清楚地叙述了调研的理念和目标。 关于调研的方式方法.现在各个学校和研究机构仅 有少部分设有专门的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方向:而清华 大学也开设了用户研究的课程:这对于量化信息数据, 提高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方法上,也不 能是粗放型的问询和发放咨询表单,甚至还要参与到用 户体验并转换角色:对于本学院设计专业的学生尤其应 该静下心来把这部分工作做实,否则根本不可能找出创 新的理由。有的时候单纯的问询和记录,用户和设计者 两方面都难免觉得工作枯燥繁杂,应该动一下脑筋.转 化脚色,相互参与。就可以更深入细致地体验到消费者 背后的潜在目标。 就以本次的设计来举例分析:题目是“手袋助理器 创新设计”:教师在查看了学生的调研进度和内容后提 出了几个问题:①提物勒手的原因;②货物分量的控制; ③收纳如何方便;④界面识别和造型的美观和协调。 

3从调研到研究 (1)针对上面的上述问题,需要在数据分析和比较的 基础上进行,不能凭设计师个人的经验而为;比如“勒 手”,不是一个简单的常规问题,应做出关于重量使用 的分析.承重多大袋子重量才会感觉到勒手,什么年龄 段比较敏感,是否老年人和妇女会觉得5公斤就勒手, 而年轻男子15公斤都不会感觉到勒手:这就需要先做 个分类,把分类对比结果提炼出来,进行下一步总结; 每个人提物都有可能勒手,但只有特定人群(耐受度小 的)尤其是比较敏感,看看是哪些人,最需要解决这些 问题。这样用户分类基本就完成了;那么下面要做的是 对更多人的行为观察和进行验证、调整结果乃至体验这 个过程。他们通常的耐受重量是多少:单手持续的时 间。在什么情况下分手担负这些重量;购物的行为包括 常规采购内容的了解有时也要分析的,因为这个与袋子 的大小与数量、承重与体积都有关系;如果重量不大, 但体积大,使操作力臂过大也会增加重量,那么这个装 置是否适用呢? (下转第89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