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

论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

警 警 

论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 

◆许航杭徐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高职院校中推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在高职院校中推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 

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 考证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突出问题, 

这不仅制约着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社会发 

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点在高职教育中也是普遍存在。因此,在新 

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高职教育,使其更加有效地号准时代脉搏、培养出更 

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这点上,职业资格考试 

制度可以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如何解决职业资格考试和高职教育的有机 

互动问题,就是本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在高职院校中推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 

(一)重要性 

一是这将深化我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能够更进一步地推动就业资格准 

入制度、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 

略。二是这将有助于打造高职学院的教育特色,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 

养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而职业资格考试作为直 

接证明人才标准的考试制度,能够让高职教育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根据 

自身条件明确办学特色。三是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 

高学校的就业率。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能够在就业之前就能够明 

确认清就业形势、自己的就业优势和劣势,从而积极准备,为就业做好准 

备,这都能够让学生加强自己的能力,缩短就职后的适应期,从而提高竞争 

力。也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做出一定的贡献。四是有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 

革,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高职院校近年来十分注重加快教育改革, 

以培养出更多能够快速适应时代变化的多功能人才,而通过推广职业资格 

考试教育,学校能够更好找准办学方向,根据经济结构和市场即时变化的 

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进一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 

量。比如根据服务业正在快速兴起的时代趋势,高职院校可以加强这方面 

课程开发,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许可和支持下新设立一些专业,编写具有较 

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各工种适用的系列培训教材,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 

人才。 

(二)存在问题 

一是有些高职院校对于职业资格证书仍存有轻视,还停留在学历教育 

层面。囿于旧思想禁锢,一些院校过分注重学历教育,没有认清“双证并 

重”的重要意义,片面追求学历教育,以专升本为目标来开展日常教学活 

动。对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不够重视,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 

培养。 

二是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相冲突或 

错位、缺位。一些院校不顾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等 

条件限制,盲目开展一些就业前景不好、市场需求乏力、培养工作开展困难 

的专业,使得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专业、不能有效迎合社会需求。 

三是教学方式方向与职业资格考试不相符合。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 

和方式都是注重实践、注重社会实际需求的,所以一定要贴近社会、贴近市 

场、贴近生产,但是一些院校因为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水平限制等因 

素,在教学的方向方式上达不到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不能有效促进学生 

考证工作。比如因为缺乏实训基地,学生主要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动手 

能力和机会缺乏,不能按照职业资格考证要的职业标准来进行。这都在很 

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考证的培训工作。 

四是教学实践不能满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近 

年飞速发展,但是还存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设备和师资两 

个方面,比如一些高职数控设备虽然配备充足,但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却 非常少,导致教学质量上不去。据笔者了解,这种双师型教师缺乏的情况 

是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投入少。总之,教学实践 

跟不上,学校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考证工作,对于大规模开展证书 

培训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在高职院校中推广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开展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工作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 

生能力、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学校要以社会需求为主。结合本 

校的特色特长和发展方向,参照国家相关职业分类、职业能力标准等开展 

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工作,以增强学生就业率和工作能力。在此,笔者 

建议校方应该设置一个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联系考试、社会调研、培训等 

事务,以更好服务于学生的考证工作和学校建设。 

(二)突出建设应用型人才重点,推动教学创新 

是推行教学管理创新。按照国际上职业教育做得好的国家和地区 

的经验。教学时间只占有三分之一的实践.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实际动手 

锻炼,因此,我们很多职业教育学校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以理论教学为 

辅、实际动手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和学习观。只有教学创新 

有成果,学生才能更 Ⅱ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兴趣,才能在校方的有效管 

理下、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开展考证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绩效。 

二是夯实硬件基础。很多职校的教学硬件缺失是一大问题,因此要注 

重教学实践基地,完善学校有关配套设施,按照社会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来 

要求模拟演练,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工作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让他们 

在基地中感受到职业资格证书的用处,真切感受到实践和知识结合的好 

处,从而更加激起学习、考证的欲望。 三是制定长期教学规划以推动考证培训工作。高职学生的基础素质 

优劣是考证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教学中就渗透为考 

证服务的教学思想,制定长期的教学规划来保障学生能够考证成功。一是 参考国家各种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设置,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据此编 

写教学大纲、教材等。二是在实践环节设计校企合作的内容,让学生在企 

业中锻炼成长,让学生对实践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确定自己要考什 

么样的资格证书,如何才能与实践结合让证书的含金量更大,这也能打破 

以前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的培养人才模式,让使用技能和资格证书成为职校 

的特色。 

(三)充分利用企业在资格证书考试中的突出作用 

一是企业是国家制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主导力量之一,它的需求一 

定程度上决定了证书的考试方向和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按照企业的需 

求为导向,突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以在基础上能够适应考试的 

需求。 

二是可以考虑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应该和企业加强互动,让企业 

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中,并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中提升能力和水 

平,掌握企业最新的技术和需求,还可以将学生定期送至对口企业实习,实 

现校企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校企双赢,促进学生 

的职业技能导向意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提高学 

生的考证通过率。 

(四)建立健全教学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综合素质高、业务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是直接影响 

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人,他们(下转第158页) 

03/2014 143 ; 

例如,在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中,针对迫克这样一个爱作 

弄人的精灵来说,是可以在声音以及形体上进行一些创造的。演员可以运 

用不同的声音来演绎一段台词,或粗或细,或高或低,或亮或哑。形体方 

面,可以表情夸张动作怪异。另外,由于迫克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物形象,在 

角色的构思时可以利用非正常人类的逆向思维,并在表现过程中充分发挥 

想象力。 

在现在这个什么都要求效率的社会里,越来越少的演员会有足够的时 

间去体验角色生活,即使有时间,有些年代的事物都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再 

现,所以演员除了自己通过想象创作外,还可以观看一些类似的影视作品 

或者在生活中寻找模仿的对象。在剧本的依据下寻找模仿对象,模仿的时 

候不能照搬全套,而要将模仿对象和角色进行对比,把相似的地方保留,演 

员还可对动作做一点/JwJ x的改变或是稍微夸张一点,把这些动作消化成自 

己的动作。例如,很多年轻的演员都需要扮演年纪较长的老人,他们都知 

道要弯腰走路,声音要略微沙哑,但是真正的演起来却会感到心有余而力 

不足,有时候演着演着会停下来对自己的表演产生质疑,这说明光是想象 

是不够让演员对自己塑造的角色抱有信心的,所以必须进行观察和模仿, 

就像写论文一样,必须寻找相关的概念来支撑自己的论据一样。让演员学 

会观察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吸取经验。谨记模仿的时候不是只需要模 

仿人物的言谈举止,还要对人物的衣食住行的有所了解,揣摩人物做这些 

动作的意义和感受,才是真正的模仿,才达到模仿的意义。模仿得来的动 

作也必须对照剧本,再加以重复的训练,因为熟练的动作才不会影响演员 

的表演,必且反复的练习能获得情绪。当体验了角色的情感后,便要开始 

想如何塑造这个角色的外部,使它具有自己的外部特点。 

四、结语 

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历来就存在着“体验派”与“表现派”旷臼 

持久的争论。而作为还在表演艺术学习中的学生来说,不管哪个派别都是 

条通向终极目标的道路。一般情况下,演员往往采用先体验人物情感, 

后寻找舞台动作,最后达到创作人物形象的创作方式。但很多时候因为剧 

中人物情感较为复杂,或者对于演员较为陌生,因此演员无法直接体验到 

人物情感。这种情况下,演员也可以采用从外部表现形式入手的方式,来 

帮助自己体验人物情感,从而达到表演创作的目的。 

一 一 ^一 一 ~ … ~ 对于学习表演的学生来说,现在所能接触的环境越来越窄。大部分学 

生生活环境单一,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于是在面对一些脱离自身生 

活的角色时,往往会找不到角色本身的想法,抓不到他的情感,无法找到角 

色内心的感受,只能从外形出发,先去模仿这个角色的外形,体验它外在的 

生活等,才能渐渐找到这个角色内心的东西。而这样从外到内,也是塑造 

角色的方法。梅耶荷德曾说过:“即使没有台词和戏装,没有脚灯和侧幕, 

也没有大剧院,只要有演员和他的动作技Ij在,戏剧依然是戏剧。”所以,塑 

造角色从外到内是可行的,而不论先从内到外还是先从外到内,只要最后 

塑造的角色是立体、合理的,哪种方法都是成立的。 

每一个角色的塑造从开始就是漫长的,可以说塑造一个角色是没有结 

束的,因为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有不断进步的空间,所以,寻找角色的各种 

塑造方式对于角色呈现是有许多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角色. 

[2]洪深.最近的个人的见解. 

[3]姜椿芳,梅益.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11). 

[4]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 

[5]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6]帕・马尔科夫.论梅耶荷德戏剧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7]洪深.最近的个人的见解. 

[8]李克非.京华感旧录・由《霸王别姬》想到的.江苏省新华书 

店.1986. 

[9]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第二部).郑雪来泽中国电影 

出版社,1986,(3). 

[10]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2). 

[11]苏・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12]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13__美]贝拉・依特金.表演学——准备、排练、演出.上海:华夏出版 

社.2000. 

(上接第143页)素质高低、能力大小能够深刻地影响学生对职业资格考试 

的认识、对职业能力的掌握,因此,要对教师加大培养培训,努力打造一支 

队伍庞大的双师型教师,让他们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实践操作。 

为此,学校一是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在内外部 

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二是要聘请企业中能力强、有授课 

能力的技术能手到学校中授课,通过传帮带让这些兼职聘用教师与专职教 

师互相交流,促进学校教师的水平提高;三是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加强与 

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成立产学研基地,让教师在科研中接受专业培训和 

指导,丰富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从而可以将 

最新的科研动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有动力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让他们 

能将最新的技术和考试的要求结合起来。 

二是要改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都是学生发 

展、开展考证培训工作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实践中没有接触技能考核和鉴 

定考试中应学应会的设备,那么他们也就不可能通过考试,更不可能获得 

需要的资格证书。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筹集资金力度,与政府相关部门 

交流合作,让政府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等多角度出 

发,提高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让他们在政策、资源上给予倾斜。还 

有就是要通过与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有融资改 

善教学条件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也有开拓新信贷领域的需求,这两方面 

158 03/2014 一 … 一 … ÷ 

是可以互动的,学校要提高融资办学意识,适度引入信贷资金,通过贷款、 

引资互建等方式,让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另外也可以通过学生贷款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援助,让更多学生有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也提高他们利用银 

行贷款创业、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的几率,从而为考证工作奠定一定的财务 

基础。 

三、小结 可以说,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资格培训方面的工作是时代所需、学生所 

求,高校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才 

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应该多措并举,加大对考证 

工作的保障力度,促使更多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获得必要的资格 

证书。 

参考文献: 

[1]鲁明珠.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探析[J]中国成人教 

育,2010,(13) [2]毛波军.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的步骤和方法[J 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07,(06). 

[3]周大农,戚亚光,吴亚萍.高职职业,奇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方略—— 

以常州I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f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