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 科技创新论坛
(芦琦)“后世博”城市生活的法律指引及思考
城市生活的法律指引及思考
以“标准化”创新与推动为视角
芦 琦
(上海电视大学,上海200433)
, 哥 端 ““
摘要: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正在见证全球经济复苏、城市化急速发展新阶段以及新一
轮绿色科技革命这三大历史转折的201o#-上海世博会,注定将满载着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标准化”创新硕
果,透过“城市最佳实践区”精选案例中低碳生活的样板与剪影呈现,揭示出“绿色财富”生成与演进的国
际化进路,并给出属于“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生活的法律指引。
关键词:世博会;后世博;城市生活;标准化;法律指引
中图分类号:D9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945(2010)05.0005—04
¨ 0 一 。 甍 矗
以绿色、生态、科技、信息、低碳等多个抢眼名词为
前缀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正以其独
特的方式演绎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成功与精彩。
伴随着“世博存在”逐渐嵌入我们的生活,上海乃至全国
对“后世博”_J 效应的关注与期待,已愈来愈被上升到涉
及未来发展方式转变的革命性高度。因为,面向城市科技
的创新,旨在传达城市发展与人类生活和谐统一的理念,
以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并使之加以传
播、实践为城市责任的本届世博会,透过新技术引领下的
“标准化”创新与法制推动,特别是经由“最佳城市实践
区”数个案例的真实再现,未来城市生活的景象已经浮现
在我们眼前。
一、 “标准化”接驳“世博体验”的技术路线
前置于“后世博”城市生活的观展式“世博体验”,
真实地发生于当下中国上海5.28平方公里的浦江两岸世博
园。为使国际展览局(BIE)批准举办的第4l届注册类、综
合性世界博览会取得科技、经济、政治与文化四重意义的 整体突破,上海2010年世博会借助“标准化”的立体概念
将建设、运营、管理以及会展服务等各个环节纳人了一体
化架构设计的完整信息流、业务流、技术流与服务流的
协同运作。例如,2009年前后,近百项与世博相关的上
海市地方标准纷纷发布并投入使用。 其中包括: 基于
因特网的世博会体验型展馆平台接人规范》(DB31/T472—
2010)、 世博会公众信息发布平台信息接人技术规范
(DB3 1/T475—20l0)、 世博会信息系统运行管理规范
(DB3 1/T476.2010)、 世博会信息化软件质量控制管理规
范 (DB31/T458.2009)、 “世博人家”服务质量要求》
(DB31/T463—2009)、 ((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
统要求第15部分:公交车站及公交专用停车场(库)
(DB3 1/329.15—2009)、 ((商业物业管理服务规范 (DB3 1/
T429—2009)、 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第1部分:通则
(DB31/T457.1-2009)、((世博会电子票务系统应用规范
(DB3 1/T420-2008)等。
上海世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及相关标准制定, “以
需求为导向,采取以我国自主创新的、成熟的、先进的技
收稿日期:2010—07—01;修回日期:2010—08—26
作者简介:芦琦(1965一),女,汉族,江苏丹阳人,上海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 科技法、知识产权与信息法学。
5 科技与法律
Science chnotogy and Law v。{ 87 No 5 20
术为主,并与国际标准相兼容的原则”。l31‘‘标准先行”
的创新理念与立体概念“标准化”的联袂携手,不仅保障
了世博会信息化的建设、运营和管理规范有序,也充分考
虑到了世博会信息化的后续利用及可持续发展。例如,作
为迄今以来世界会展业最大规模的RFID 票证应用系统的
上海世博会电子票务系统,向我们掀开了“物联网” 技
术的面纱。
当物流、信息流、技术流、服务流等被世博“标准
化”重新整流,当越来越多的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开始统
摄我们的城市生活,当以世博的名义将大集成了的“标准
化”接驳以“世博体验”的技术路线后,我们发现,探索
“后世博”时代城市生活的人和实现,将始由以技术创新
弓I领下的标准化法制的重构再建。
二、 “绿色世博”连通“低碳生活”的法律
立交桥
与以往任何一届世博会所不同的是,2010年上海世
博会举办之际,人类社会正在酝酿第四次科技革命——绿
色。本次世博会将成为这场革命催生的温床和展示其成就
的舞台。 “前三次科技革命都与中国擦肩而过,但这一
次,中国的绿色、低碳将载入史册。”_4 融合办博理念、
创新行动、低碳技术、减排责任等多要素为一体的“绿色
世博”,经由最佳城市最佳实践区l5个实物案例的主题演
绎与创意展示:马德里竹屋、汉堡之家、伦敦零碳社区、
沪上-生态家……,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区生活即“低
碳生活”的实证景象悄然呈现在人们眼前。 事实上,以达到生态建筑标杆水平的“被动
屋”(passive house)“汉堡之家” 为例,它采用了世界最
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通过创新科技与更新设计理念,将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环境协调起来,并向人们展示了一座
宜居的城市、环保的城市和绿色的城市。从汉堡到上海,
从国际法到国内法,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全
球行动,以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为代表的上
海世博会,已向我们勾勒出了由“绿色世博”连通“低碳
生活”的法律立交桥。
通俗地说,所谓“低碳”,就是要在技术生产、经
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以尽可能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量去追求实现生态环境的和谐自然。自1992年起, 联合
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及其2005年生效的 京都议定书
率先成为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基
本法律框架,期望在2008—2012年间对发达国家分别设定
“碳减排”义务并使之不断进程化, “共同但带有区别责
任”原则的各方共识,沿着从京都到巴厘岛 (2007年)再到
哥本哈根 (2009年)的线路在曲折升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
家来说,随着全球碳排放合作框架调整已成必然,2012年
以后的中国将要承担起量化的减排义务。为此,2007年6
月,中国政府相继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和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目前,以大幅度降低单
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提高碳排放产出的经济效益为主
要应对手段,以引进“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等法律机制
为保障的、兼顾减缓与适应不同立法保护的低碳发展模式
①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俗称电子标签。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
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②物联网(TheIntemet of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任何物品
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于1999年
⑤德国的“被动屋”最早于1991年建成于黑森州。之所以叫“被动屋”,是因为这种建筑采取了特殊设计,使得室内取暖主要来自“被动
源”,如太阳光、室内电器的散热以及居住者本身散发的体温。现在, “被动屋”主要建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共有8000多幢“被动屋”
已投入使用。从本质上说, “被动屋”适用于世界任何地区。上海世博会后, “汉堡之家”的产权也将由汉堡市政府转交给其伙伴城市上海 市政府,从而成为中国第一座获得国际认证的“被动房屋”,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座节能环保型的标志性生态建筑。
④2007年l2月l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通过了一项计划,这就是“巴厘岛路线图”,也被称作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
的里程碑。
⑤ ̄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根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暨第5次缔约方会议,又称“全球气候大 会”。其目的在于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叭2年 ̄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会议最后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
《哥本哈根协议》,为进一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提供了一个立足现实的起点。
⑥基于《京都议定书》为每个发达国家确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额度”以及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者没有限制的国家购买
“排放指标”的交易制度。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内和跨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已经形成,企业之间和国家之间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自由买卖 受到法律允许。
6 http,, WWW clast or
g cn 正在孕育萌动。
相对而言, “低碳生活”是一个新概念、老问题。
概念新,有如上海世博园内各国家馆、企业馆、案例馆等
都力图从建筑材料、设计风格、文化赋予、创意表达等各
方面给予的主题呈现: “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
好的建筑” (日本馆“紫蚕岛”), “生态环保零能耗”
(沪上一生态家), “竹藤・人居一环境” (国际竹藤组
织馆);问题老,在于所有的问题无非都涉及到与生态环
境保护有关的城市、社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话题。因此,
对应“绿色世博”,就有了园区“低碳排放”的最佳城市
实践案例,在政策、法律的倡导保护下,通向未来“低碳
生活”的经验、方法、技术、成果得以充分展示并由参观
者分享,这种集理念、科技、文化与自觉行动于一体的新
生活方式,正在召唤上海、成都、宁波、西安等各大城市
及乡村寻求“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
事实上,现行的“碳排放(控制)” J、 “碳中
和”、 “碳交易”等各种做法,都是由建立“清洁发展
机制”(CDM) 等三种灵活机制的 京都议定书 来促成
实现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温室气体”。的合作
减排,从目标到责任的交易购买,都有其计量测算、排
放控制等一系列技术与法律标准。例如,各国的减排责
任,是依据 国际减排公约倡议》中“人均历史累积消费
排放量”的规定来加以计算的。2010年3月,作为世界主
要经济体和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家之一的中国,已正式
批准加入《哥本哈根协议》并承诺领受相应的减排目标:
 ̄1]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t ̄2005年下降
40%一45%。因为该协议计划在2020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
家提供10004L美元的气候援助资金,并寻求在2050年之前
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度以内。由此形成的倒逼机制,表现
为国家明确强调了“十一五”的节能减排指标“具有法律
约束力的指标”的性质,以及通过发布行政命令以确保完
成“十一五”降低20%左右目标的硬任务。 应该说,以
节能减排指标的法律化为标志,经由国际公约的导人,技
术标准化与标准法律化立交桥的贯通融合,从世博上海放
锚起航的低碳生活新世纪已开始追逐发现新的彼岸:少
碳、低碳、控碳、无碳的“绿色”工业化生活时代已渐渐 科技创新论坛
(芦琦)“后世博”城市生活的法律指引及思考
向我们走来。
三、 “后世博”城市生活的法律指引及思考
作为世博会管理机构的国际展览局(BIE),拥有一个中
间有六条粗细不同蓝色波浪的圆形徽标,她象征着未来人
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精神与物质的进步以及
向更美好世界的迈进。上海2010年世博会,不仅首次提出
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特色主题,也首次以“城市
最佳实践区”的精选案例,包括那些体现科技创新与文化
创意融合智慧的生态建筑及其展馆设计,勾勒出低碳环保
的未来城市生活景象。这些都将呼应BIE徽标的内涵,并
随着映衬中的蓝色波浪滚滚向前。
“后世博”的城市生活貌似已在向我们招手。除了热
销中的家电产品纷纷被贴上了绿色、环保、低碳的标签,
在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中“物联网”技术也开始运
用。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临港新城、崇明岛建立了低
碳经济试验区,通过建设低碳的社会、低碳商业区和低碳
产业园区,以促进低碳经济的集成利用。所有以上这些,
如能从理想的概念一举转换成客观现实,则不仅需要我们
在民众中宣传与培育低碳意识,降低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
出现的过量碳排放,倡导选择过更有节制的生活。更重要
的是,通过寻找并建立有效的法律指引与政策指导的共进
模型,促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全面迎来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绿色科技
革命的发展观念创新的新时代。
围绕“绿色”展开的立法与政策推进,在欧盟、美
国、日本等国家与地区已规模日显。例如,自2006年起,
欧盟委员会先后发表 欧洲安全、竞争、可持续发展能
源战略 绿皮书与((欧盟未来三年能源政策行动计划》
(2007—2009)等国家方案以推动经济转型,包括自2001年
起就每年出版一份关于天然气和电力的内部市场标准化报
告,用于计量欧盟内部市场整合的程度和效率。2008年12
月,欧盟通过了 气候行动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 ,
内容覆盖排放权交易体系修正案、成员国配套措施和定额
分配指令、碳捕获和储存(ccs)法令、可再生能源指令、
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6个方面。 德国
⑦温室气体是能将阳光带来的部分热量和地表释放的部分热量截留在地球大气中的气体。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