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 384-前 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 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 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 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 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 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

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

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 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 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 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 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 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 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 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 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 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 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 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 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 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 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 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 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 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 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 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到,悲剧构成的六大基本要素:情节,性格,言行,思想,形象和 歌曲。因此,接下来我将从这六个方面来对《雷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构成的六个成分里面: ②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 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 “性 格”决定的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 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在一切事物中, 目的是最重要的。

“性格”则占第二位,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悲剧,但没有“性格”,仍不失为悲剧。因 为一出悲剧,尽管不善于运用“性格”这一成分,只要情节有安排,一定能产生悲剧效果。 因此,情节乃悲剧的基础,犹似悲剧的灵魂。

“思想”占第三位。“思想”是使人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性格”指显示 人物的选择的话,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思想”是指 证明某件事是真是假,或讲述普遍真理的话。

语言的表达占第四位,在其余成分中歌曲占第五位,因为他最为悦耳。“形象”固然能吸引 人,却最缺乏艺术性,跟诗的艺术关系最浅,因为悲剧艺术的效力即使不依靠比赛或演员, 也能产生,况且“形象”的装扮多依靠服装面具制造者的艺术,而不大依靠诗人的艺术。

探讨《雷雨》的“情节”和“性格”

《雷雨》的情节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曹禺把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三十多年的纠缠 不清全部安排在一个雷雨天进行。

③“情节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因为情节所摹仿的行为显然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所谓‘简 单的行动'是指按照我们所规定的限度连续进行,整一不变,不通过‘突转'与‘发现'来 达到结局的行动;所谓‘复杂的行动',是指通过‘突转'和‘发现'或通过此二者而到达 结局的行动”《雷雨》可以说是比较彻底的复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安排的要求。

鲁侍萍本来是来找自己的女儿并带女儿回去的,谁料到竟遇到了三十年前为了金钱和权势 而抛弃自己的负心人周朴园,两人遂犯起了旧账,岂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周朴园从外地回来 就是为了解决矿上工人罢工的事,而带头闹事的就是自己不曾相识的亲生儿子。周萍和周冲 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四凤,殊不知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关系。周萍还和 自己名义上的继母发生过一段关系,这些不伦的关系令人惋惜,感慨。故事的最后,四凤怀 了周萍的孩子。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鲁侍萍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蘩 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鲁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 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 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蘩漪,鲁侍萍疯了。

《雷雨》中人物的性格都非常鲜明有特点,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 这所有的八个人物里面,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蘩漪是个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但又深陷周朴园给她设定的圈子 里面,无法走出那个险隘而又黑暗的角落。她和周朴园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甚至有的只是 怨恨。她不甘心这样过下去,于是她和自己的继子发生了背离人伦的关系。她不屈服于周朴 园的命令,拒绝她的虚伪关怀,拒绝喝药。尽管她的性格当中有着反封建的意识但是她本身 与封建思想的联系根深蒂固,导致她无法与封建观念做出彻底的决裂。于是在这种状态下, 她的人格开始变得扭曲,行为变的怪诞,最后爆发酿成悲剧。这也充分解释了,曹禺先生为 什么称之为“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的家长形象。在家里他实行专断独行的手段,控制自己的儿 子,控制自己的妻子,控制家里的一切,不给他们任何的自由与民主。极强的控制欲令人憎 恶。同时他还是一个贪婪残酷的资本家,剥削矿上的工人,克扣他们的工资。此外,虚伪自 私也是他性格中的明显特点。表面上他怀念他的旧情人,把家里的家具都按照旧情人的喜好 来摆设,可是当旧情人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又开始恐惧甚至拿钱让旧情人不要把这 一切的秘密说出去。总之不管是对待家人,工人还是情人,所有的一切他都只是为了自己。 然后作品中的他又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同样也是一个遭到命运捉弄的人,最后落得个众叛 亲离,骨肉分离死亡的下场。

结语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西方的悲剧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悲剧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 对后世的悲剧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曹禺的悲剧《雷雨》的出现恰好验证了数千年之前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虽然他的理论中也含有不科学的成分,但在当时已经代表着很高的 成就,而于当代,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依然影响深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