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是编制预算和进行预算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财 政原则之一,也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惯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预算经历了一个从“完
整——不完整——趋向完整”的发展历程。这里的完
整与否主要是从预算外资金的形成这一狭义的完整性 的角度来加以界定。
一、l950—1957年:政府预算开始不完整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相对完整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_1952年),由于实行
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政府预算的完整程度是比较高
的,预算外资金很少,主要是机关生产收入(也称为“小 公家务”)和地方附加公粮。各地区、各部门对预算外
资金自行管理,没有统一的制度。1952年2月,当时的
政务院规定:取消各机关单位的“小公家务”,对农村的
乡自筹实行“包、筹、禁”。经过整顿,几乎所有的收支 都纳入国家预算。此时的政府预算由于其简单性、落
后性,相对来说比较完整。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不完整
1 953年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财政体制也相应 进行了改革,变高度集中为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体制,
许多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为了适应财政体制的改变,
解决某些特殊需要,各种预算外项目逐渐增多,主要包 括:由企业管理的专项基金(企业奖励基金、福利基金、大
修理基金)、事业收入(工商税附加、公路养路费、养河费、 育林费、中小学校的杂费等)、行政事业单位的零星杂项
收入。预算外收入较多的增加,埋下了政府预算管理混
乱的隐患。至1957年,全国预算外收入为26.33亿元,
占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8.68%,政府预算开始不完整。 与
二、1958—1977年:预算完整性受到挑战
1.“大跃进'’时期——完整性被破坏
这一时期国家对财政管理体制作了重大变革,同 时还伴随着工商业的改革,如:下放了财权和管理权;
大批国营企业下划地方,并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分成的 利润放在预算外管理;各地区、各部门以自筹资金兴建
企业的利润在一定时期可以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由 此,预算外资金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的预算外项目
主要有:工商税附加、农业税附加、城市公用事业附加、
养路费、育林基金、勤工俭学收入、企业利润留成、企业 的大修理基金、县(市)以自筹资金举办的企业收入、劳
改企业收入、社会集资收入等。经过这些重大改革,预
算外资金快速增加,从1957年到1960年底,预算外资
金增长了4倍多,达到ll7.78亿元。预算外资金的大 幅增加,肢解了政府预算,破坏了预算的完整性。
2.196l一1965年——破坏程度略有缓解
“大跃进”时期经济工作指导上的失误以及自然
灾害的影响,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暂时的严重困难。
财政体制方面,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同时,一些必要
的规章制度也被破坏,财政管理偏松。1961年国家按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国民经济,也 对财政体制进行了调整,重新实行集中统一的经济体 制,对预算外资金进行“纳、减、管”,要求:地方管理的
预算外收支作为整个国家预算的附属部分逐级上报 至财政部;1962年国家停止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
整顿之后,从1960—1961年,预算外资金从117.78亿 元减少到57.4亿元,预算外收入占预算内收入的比重
由20.58%下降到16.12%,对政府预算完整性的破坏暂
时有所缓解。
・本文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团队项目“湖北地方财政制度创新”(项目号:T200808)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201 0 ̄)……
ZICHAN GUANLI
3.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整性受到挑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预算外资金主要有两项新规 定:一是从1967年开始,企业折旧基金留给企业用作
企业固定资金和设备更新改造;二是从1970年开始,
县办五小企业在两 年内将实现利润的40%留作预算 ● 外资金管理。由于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各项规章制
度和财经纪律,也带来了预算外资金的急速扩张。1975 年,预算外收人251.48亿元,占预算收入的比重为30.83%,
政府预算完整性开始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l 978—1 992年:预算完整性的全面破坏
1.1978--1979
1978年国家对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对预算外资 金的调整主要有:一是1978年1月,将企业基本折旧
基金由100%改为50%留归企业,50%上交国家财政。
l979年1月,将上交国家财政的50%中的2o%YfJ为预
算外资金进行管理。二是恢复了企业基金制度。全面 完成国家八项指标的企业,可以按全年职工工资总额
的一定比例提取企业基金,主要用于举办职J:集体福
利设施以及发给职 劳动竞赛奖金。三是实行盐税提
成。从l978年起有关地方从盐税收入中提取1%,作
为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 经过调整,1978年我国预算外资金收入达到347.11 亿元,占当年预算收入的30.69%,预算外资金有较陕发展。 年2月起,原由国家按30%集中的折旧基金,不再上缴
中央财政,由主管部门、地区集中调剂使用。三是建立 学校基金。从1980年6月起,高等学校校办工厂、农
场、招待所等收入留归学校自收自支。除以上三个方 面,国家还陆续对一些事业单位实行了收入留用的制度。 这一时期,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使部分预算内资金
转移到预算外,预算外资金迅速发展。1981年,预算
外收入占到预算收入的51.12%,1985年,这一比重上 升到76.32%。
3.1986--1992年
这一时期预算外资金的增长特点体现在:第一,预
算外资金从账外转出存入本单位金库,通过职工奖金、 2・1979一l985年 福利、津贴等名义,最终转化为个人消费基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 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进一步健全预算外资 政策,经济建设掀开了新一页。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国 金的管理制度,1986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预 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预算外资金的变 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主要内容:一是界定预算外资
动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企业普遍实行利润留成制度。 金概念、范畴。预算外资金是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
1979年7月,我国开始对企业进行扩权试点,1980年1 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提取、自行使用的不纳入国
月,推行利润留成制度,建立企业发展基金,职_[福利 家预算的资金。主要包括地方财政部门按国家规定管
基金和职T奖励基金,并实行多种利润留成和盈亏包 理的各项附加收入;事业、行政单位自收自支的不纳入 干办法。二是调整企业折旧管理办法。从l983年起 国家预算的资金;国营企业用其主管部门管理的各种
国家对部分重点企业开始逐渐提高折旧率。从1985 专项资金;地方和中央主管部门所属的预算外企业收
‘。‘‘'-_. :3
入;其他按照国家规定不纳入预算的各种收入。预算
外资金具有自主性、专用性、分散性、法定性。二是确 定预算外资金管理模式。各地区、各部门对预算外资
金的管理,可以在资金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采取不同
的方式,但都应编制年度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 并按季报送收支执行情况,逐级上报财政部。_一是明 确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原则。预算外资金使用要体现专
款专用的原则,基本折旧基金应用于企业固定资产更 此,国家逐步明确了对预算外资金要实行“收支两条
线”管理。同时国务院决定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
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 峡工程建设基金、 新菜地开发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
金、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邮电附加、港口建设费、市话
初装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
府性基金(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地方财政部门按
国家规定收取的各项税费附加,从1996年起统一纳入
元,超过了调整口径前预算外资金的最高额。
2.1 996 ̄200 1年:预算夕 资金规模反复
为进一步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l996年国务院发
布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指出:“预算
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自 监督下执行,是极有必要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立
公共财政体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的战略要求。根据
统一性、完整性的预算要求,政府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由政 府预算,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中。根据全国人大有关要求,
201 1年将努力实现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
0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