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及实施效果

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及实施效果

农林科研 ・195・ 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及实施效果 王继侠’邱晨曲z (1、甘南县平阳镇政府,黑龙江甘南162117 2、黑龙江哈铁农牧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的技术要点及实施效果,是对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科技 含量较高,可操作性强,对林业主管部门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农田防护林;优化技术;效益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农田防护林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特别是现有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及优 化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多年的系统的 实验研究,提出了农田防护林的优化技术,概括起来为以下五个方 面,即林带切根贴膜技术、以松改杨技术、网带结构优化技术、林种 布局优化技术及树种结构优化技术。现分别详述如下: 1林带切根贴膜优化技术 1.1技术要点 1.1.1切根沟的位置与标准 在田间地头有道路或磨犁地的林带一侧,切根沟设在距林带 4~4.5m处,无磨犁地的切根沟设在距林带1.5 2m处。沟深要求 50~60em,沟宽要求40—50era,靠近农田一侧沟壁与沟底垂直且平 滑。 l_1.2塑料膜规格及贴膜要求 塑料膜规格以宽70em,厚0.04mm为宜。塑料膜贴在靠近农田 一侧垂直平滑的沟壁上,并沿沟底折回10em左右,回土填平后膜露 出地表面3~5cm。这样可防止由于回填土下沉后,根系再次沿地表 穿向田间这一不良后果。 1.1.3贴膜时间 以种完地到开铲前为最佳贴膜时间,此时土壤解冻深度基本够 用,且在当年农作物整个生育期都可充分发挥作用。在上冻前其它 时间也可进行。新植杨树林带栽后3—4a,树高5~7m时切根贴膜 为宜。 1.2实施效果 1.2.1在林带胁地范围内,切根贴膜技术可使粮豆平均增产 49.74%,公顷年均增产粮食1336.7kg,百粒重提高22.18%,地上部 生物量增加75.5%。 1.2.2在没有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0.04ram厚的塑料膜的有 效作用时间可达15年以上。 1.23切根贴膜技术可有效地阻止林带根系伸向田间与作物争 夺水分,是它护田增产的主要机理。 1.2.4在林带胁地范围内,切根贴膜可提高土壤含水率2.75个 百分点。 2“以松改杨”优化技术 “以松改杨”是指采用樟子松、云杉等针叶树种更新杨树林带的 一种优化技术,是解决农防林更新换代,保持防护效益持续、高效的 有效方法,可使农田防护林的稳定性增加一倍,防护寿命延长2.8 倍。它有带内、带外及带间三种更新方式。 2.1技术要点 2.1.1带内更新 在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工程营造起来的杨树林带内,保留两 个边行,伐除中间1一数行杨树后,栽植1~2行樟子松或云杉的一 种更新方式,株行距2×3m。 2.1.2带外更新 在杨树林带外侧2m以外处,栽植樟子松或云杉林带的一种更 新方式,林带行数2行,株行距2×3m。 2.1-3带间更新 在两条平行林带中间,栽植一条新的樟子松或云杉林带,林带 行数1—2行,株行距2×3m。 2.2实施效果 上述三种林带优化更新技术,待更新林带具有防护效益时,即 可陆续伐除原来的杨树林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樟子松优化更新 杨树林带,当树龄达24年时可伐除原来的杨树林带,每伐除lkm 杨树林带可减少占地和胁地4.6hm 。优化更新后,一世代防护年限 可延长35~50年,稳定性增加一倍。 3网带结构优化技术 网带结构优化技术是针对网格大小超过500 X 500m的大网格 而采取的一种优化方式。林网是由林带构成,而林带的有效防护范 围是一定的,即迎风面不超过15H,背风面不超过35H。因此,林网 过大,林网内的农田就不可能全部被庇护,也就是说必须把大网格 变成小网格。 3.1技术要点 在超过500×500m的大网格中间栽植一条针叶或针阔混交林 带,树种为樟子松、云杉和杨树,林带行数1~2行,株行距2×3m。 这样既延长了防护寿命,又提高了防护效益。 3.2实施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大网加带针阔结合,是实现网带结构优化的有 效措施,可提高防风效能5.8个百分点,既实现了网格全方位庇护, 同时又具有带间更新的作用。 4林种布局优化技术 4.1技术要点 农田防护林体系是由网、带、片构成的,平原农区中的片林多为 一期、二期工程营造起来的,其面积大,布局不尽合理。林种布局优 化就是要变大片用材林为小片丰产林,并且设置在主害风向上,用 以防护西南与西北主害风,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的整体防护功能。 4.2结果及效益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林种布局优化,即变大片用材林为小片丰 产林,并合理分布,是实现用材林布局优化的有效措施。既可充分发 挥片林的防护作用,其背风面防护面达46H,平均降低风速35.2%; 又可实现林木速生丰产,多出木材,提高了经济效益。 5树种结构优化技术 三北一期、二期工程营造起来的农田防护林,树种较单一,多为 杨树,且林带多在四行以上,其占地多,胁地重,病虫害极易发生。为 解决树种单一而引起的一系列负作用,增强生物稳定性,采用树种 结构优化十分必要。 5.1技术要点 调整针阔比例,增加针叶树如樟子松、云杉的比重,增加银中 杨、109柳等优良树种的比重,使树种多而精,使针阔比例调整到5: 5左右,使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益持续稳定。 5.2实施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树种结构优化,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 烈的占地多、胁地重的问题,有效地遏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在增强了 防护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农田防护林的持续稳定性。 

作者简介:王继侠(1965一),女,吉林农安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林业生产与管理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