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蜂的识别被盗蜂群蜂箱的周围有蜜蜂飞翔,秩序紊乱,巢门口有互相咬杀的蜜蜂,有部分行为慌张的蜜蜂在蜂箱缝隙处和巢门前飞行,有的空腹窜入而满腹钻出。
被盗的一般是弱群、无王群,自卫能力差。
先是巢内蜜脾的前角蜜房被盗空,随后全部盗光。
盗蜂群往往出工较早,收工较晚,巢内脾蜜增多。
若一时还不能识别出盗峰群,可在盗蜂的巢门板上撒些白面粉,再观察其他蜂群,如有盗蜂回巢,就有白粉落在巢门口,以此追踪,查出盗峰群。
盗蜂的预防主要是使蜂群保持强群、蜜足,蜂箱严密。
在断蜜期注意蜂巢内部要密集,使蜂与脾对称。
要适当缩小巢门。
不随意开箱检查,必须检查时,要在早晚外勤蜂进出少时进行,而且动作要迅速。
蜜水不能滴在外面,地上如有蜜迹应及时清洗干净。
无王群须及时介绍蜂王或合并他群,太弱的蜂群可合并或从他群提出房子脾补充,使全场蜂群群势大致相同。
盗蜂的处理若已发生盗蜂,首先可用盗蜂预防器等缩小各群巢门,用王笼将蜂王保护起来,并迅速查出盗蜂群,将盗群的蜂王暂时捉走,打乱蜂群的活动,抑制作盗行为。
或者用改造盗蜂的方法,即移走被盗群,原址放一只有几个空脾的蜂箱,巢门口安上几个可容蜜蜂通过的竹管,或脱蜂器,脱蜂器用薄钢片、竹片或羽毛制作,软硬适度。
使巢门进口大,末端合拢,只能进,不能出。
关闭盗蜂1天~2天后放出,盗蜂经过改造,可抑制作盗行为。
此外,可捉几只盗性强的老蜂,用针刺其腹,钉在被盗群巢门口踏板上,疯狂的盗蜂嗅到或目睹钉在巢门口的死蜂,就会在巢门前盘旋,只有少数盗蜂进巢,一般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了。
给蜂群分王如果一群蜂失了王,或者用好王换掉劣质王,在介绍新王给该群时,往往会围王,甚至咬死这个新王。
给某一群蜂时,是先将要介绍的蜂王在水中浸一下,或者用喷雾器喷湿,然后放入蜂群。
蜂王因全身有水,不是停住不动,就是行动缓慢。
这时就有许多工蜂过来,给蜂王舔干水。
蜂王湿后,本身气味也会暂时消失,工蜂不会把引进的蜂王当作外来者加以排斥。
我还注意到,蜜蜂个体都有对同类“怜悯”的天性。
当有一只或多只蜜蜂湿了之后,便会有许多蜜蜂给湿蜜蜂舔水;待水干之后,外来蜂,或蜂王已与该蜂群的气味相同了。
此法介绍蜂王,不论是新王还是老王,都获得成功。
这里所用的蜂王和蜂群,都是意蜂或其杂交品种,没有使用东北黑蜂进行试验,据说东北黑蜂拒王厉害。
顺便说一下,如果提一脾蜂补另一群,或者是两群合并,根据上述介绍新王的道理,只需将补入的蜂脾上的蜜蜂全部喷湿即可合并,如果双方都喷湿,就更安全了教一招诱捕野生蜜蜂的方法各地的山林蕴藏着大量的野生中蜂,对其进行收捕,改良饲养,对发展养蜂事业有重要意义。
现在马上进入野生蜜蜂迁飞季节了,我们可以在适于它们生活的地方放置空蜂箱,引诱分蜂群或者迁飞的中蜂自动飞入。
诱捕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环节:1、选择地点引诱野生蜂群,应选择在蜜粉源比较丰富,附近有水源,朝阳的山麓或者山腰,小气候适宜,目标明显的地方放置蜂箱。
蜂箱可放置在大树下,岩石旁边。
2、掌握时机在蜜蜂的分蜂季节诱捕成功率高。
北方4~5月份和南方11~12月份是诱捕中蜂的适宜时期。
南方亚热带地区8~9月份蜜源稀少,野生蜂群有迁飞的可能,也适于诱捕。
3、应用旧蜂箱最好用家里的旧蜂箱,(可用新的取代旧的,换出来诱捕专用)因为旧蜂箱带有蜂胶和蜂腊。
诱捕蜜蜂最为成功。
在蜂箱的门口涂上一层蜂腊(用火烧旧巢,把融化的蜂腊涂上)。
4、经常检查一般来说,放置这后几天就有收获了,特别是冬季,如果下了几天的雨,再出一天太阳的话,你去查看,有意外的惊喜。
好了,有收获了,那就搬回家吧,待傍晚蜜蜂归巢后,关上巢门,搬回家并尽早过箱饲养。
亲身体验蜜蜂分家(分蜂)全过程前几天,在蕉岭县蓝坊乡嶂坑岽有一个名叫“会仙洞”的地方,过去曾因作为疗养胜地而远近驰名。
据说,当年兴建道观,开辟地基时,发现大约有四寸横写的“会仙洞”三字。
“会仙洞”的道观旁边有二棵很大的金桂花树,在金桂花树下亲身体验蜜蜂分家(分蜂)的全过程,原来蜜蜂分家(分蜂)这么有趣…据“养蜂人”说:当一群蜜蜂里出现了两只蜂王时,其中一只蜂王就带一部分蜜蜂飞出来另外组成新的蜂群。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蜜蜂分家(分蜂)。
蜂王是人类给它“加冕”的,实际上它只是一只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蜜蜂,是整个蜂群的“4月23日,我们一行来到“会仙洞”休息时,正好看到“养蜂人”为一个蜂群进行人工分家。
当时看到蜂箱上有一大群蜜蜂在盘旋,有经验的“养蜂人”知道了有一群蜜蜂要分家了,于是“养蜂人”拿出准备好的一顶没有任何气味的帽子用长竹竿串好顶部,同时在蜂群上空舞动,再用喷雾器在蜂群上空喷洒水雾,使蜜蜂翅膀湿润,好让蜜蜂快速迫降。
当“蜂王”寻找到适合的地方降落的,迅速将帽子放到旁边,蜂王及工蜂就会围住帽子进行集结,大约不到半个小时整个帽子就会装满蜜蜂,数量不详,不过足有三四斤重。
再小心翼翼将整个蜂群放进准备好的空蜂箱里,不过空蜂箱里面要准备好己有的蜂巢供“蜂王”落脚,封好蜂箱盖,整个“分蜂”过程就完成了。
那么为什么蜂群里会出现两只蜂王呢?原来蜜蜂是群居昆虫,一只蜜蜂是难以生存的,它们是以一群蜜蜂为单位个体来立足于大自然中的。
每一群蜜蜂由一只蜂王,千万只工蜂和少量雄蜂组成。
当一群蜜蜂增加到的数量的时候,蜜蜂群中就会发生变化,工蜂开始培养新的蜂王,新王在培养过程中,老蜂王会意识到新蜂王的威胁,极力想去破坏,但工蜂会保护新蜂王的幼虫的蛹,等到新蜂王发育成熟,老蜂王意识到新蜂王即将出来,要么一场生死战斗,而战斗结果往往是老蜂王被杀死,新蜂王取而代之。
但一般都是老蜂王带着一部分蜜蜂逃出原巢,到外面新筑蜂巢,这就是蜜蜂分家(分蜂),由一群增加到二群。
也就是完成了蜜蜂真正意义上的繁殖。
用术语说就是蜜蜂自然分蜂。
母亲”。
这种现象一般春季较多。
早春繁蜂群技术要点1.适时排泄,蜜蜂排泄对天气的要求是:最好是风和日丽的天气,最高气温6度以上;阴天,最高气温14度以上。
越冬良好的蜂群排泄时间尽量往后推迟,这样在下个回暖期,气温一般会更高和稳定,能减少蜜蜂伤亡;越冬不好,有下痢和有下痢倾向的及伤热蜂群,排泄时间应尽量提前,以避免下痢造成的损失。
不要在蜜蜂飞翔踊跃时检查蜂群和换箱,以免偏集。
停飞后,速查巢门,如果有蜂乱爬,且发信号是蜂王损失的表现。
应及时纪录。
快速检查蜂群内的贮蜜量,蜜多的和蜜少的都要纪录,蜜少群立即从蜜多群调入一张蜜脾。
以防天气变坏,不能调入而饿死蜂群。
2.蜂群排泄到开繁日一般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冻蜂”,让蜜蜂解团,以减少活动。
这段时间还是以关王为好,能有效的控制蜂王产卵。
3.天气转暖,每5天能有一个安全飞翔日就应开繁了,放王繁殖后,要保证蜜、粉、水充足,喂水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巢门饲喂器,它既能保证蜂群有充足的饮水,又不使蜂箱内过于潮湿。
不开箱、不散时热量。
不惊扰蜂群。
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被忽视,应引起广大养蜂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4.繁殖后,保温要轻,即仅给蜂箱上下保温,蜂箱前后左右都不保温。
轻保温的目的是减少蜜蜂的活动,在外界没有蜜粉源之前,蜜蜂大量活动只能减少蜜蜂寿命,和多消耗饲料,所以,要尽量“控飞”。
给巢门遮荫,也可以将巢门朝向东北方向,(在北方有挡风屏障的前提下)5.不留上蜂路,覆布直接压在框梁上,草帘再压在覆上布上,这样可节省大量蜜蜂。
热量损失也少。
检查蜂群也比较方便。
6.幼虫没封盖前,要彻底治蜂满。
此时消灭一只蜂螨等于秋后百只蜂满。
7.在早春,蜂群的发展速度与蜜蜂的飞翔率呈负相关,即飞向时间越多,蜜蜂寿命越短。
所以,第一代子不奖饲,不然,天冷时,有很多蜂飞出被冻死。
气温稳定后,外界有适量蜜粉源时,才能开始奖饲8.要注重蜂虫关系,越冬蜂交替前,蜂虫比为7比1,越冬蜂交替后,蜂虫比为4比1。
9.早春应用暖蜂路,蜂巢布置如下:巢门口留在蜂箱一侧,正对这巢门口这张脾为冷边脾,这张冷边脾应为粉脾,向内依次为蜜脾、少蜜脾、草隔板(只有前蜂路)、大蜜脾(冷区)。
以上是以5脾蜂为例。
草隔板厚10.产卵脾要用优质巢脾,最好是“二年红脾”,加入蜂箱前要割浅。
既能得倒蜂蜡又有利于蜂王产卵。
11.合理扩巢,越冬蜂交替前,一般不扩大蜂巢,越冬蜂交替后,随着蜂数的增长,就要适时的扩大蜂巢了。
每三天检查一次冷边脾,冷边脾产上卵时,应调做暖边脾,原位加一张少蜜脾做冷边脾,冷边脾一面产上卵时,表明蜂群已能维持这样多的脾了,不论另一面是否产卵都应调做暖边脾,原位再加空脾产卵,加脾的顺序是:冷边脾、暖边脾、边二脾。
中蜂逃群及处理方法中蜂对自然环境适应极为敏感,一旦原巢的环境不适应生存时就会发生迁栖,另寻适当巢穴营巢。
这是中蜂抗逆性强的表现,它有利中蜂种族的生存及繁衍。
但中蜂的这种习性,常常给养蜂生产造成损失。
因此,称之为“逃群”。
针对中蜂逃群的原因,为中蜂创造较好生存条件,采取防中蜂逃群饲养管理措施,是养好中蜂的重要环节。
1.单群逃群⑴中蜂单群逃群的原因①巢内缺蜜当外界蜜源枯竭,或因盗蜂导致巢内缺蜜时,蜂群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易发生逃群。
②病虫敌害侵袭中蜂由于幼虫病严重,或受到巢虫严重侵扰或胡蜂袭击,对蜂群的生存构成威胁时,便会弃巢迁逃。
③异味刺激新法饲养的中蜂,若使用有浓重木材或油漆气味的新箱,或蜂箱、巢脾和巢框等被汽油、农药、消毒剂等污染,具有异味均会引起迁逃。
④震动惊扰蜂群在过箱、转地、防治病害、检查时受惊扰,或是蜂箱放在木楼板过道,行人经常走动震惊蜂群也会发生迁逃。
⑤盗蜂严重中蜂被盗,导致蜂群缺蜜或严重干扰蜂群生活时易逃群。
⑥气候不宜由于气候因子,如严寒和酷热,威胁蜂群的生存,蜂群维持蜂群繁殖所需温度和湿度时易引起逃群。
⑵逃群前兆①工蜂出勤减少,哺育幼虫次数减少;②工蜂叼食2d以上的幼虫,造成巢内无子状况;③蜂王依然产卵,但接受到的饲料减少,产卵量减少;④工蜂没有像分蜂活动那样追逐蜂王,有一些工蜂(包括采集蜂)吸饱蜜汁后,停留在巢脾上部一动不动。
⑶逃群发生时间一般当群内已没有幼虫及很少蛹时,在上午发生逃群。
⑷逃群发生情景逃群时全群倾巢蜂涌而出,直飞空中。
多数蜂群不在蜂场停留,直飞远处的新址,也有的蜂群在蜂场周围的树杈上停留,但停留时间很短。
蜂群逃群之后,旧巢脾上几乎没有蜜,也没有幼虫和残留的幼蜂。
2.集体飞逃当蜂场中有一群蜂发生飞逃时,常引起其他蜂群一起飞逃,各群的工蜂集合在一起,在蜂场附近的树杈上结成大型蜂团,所有飞逃蜂群的蜂王都聚集在大蜂团中。
由于各群的气味不同,在这种大蜂团中发生围王现象,结果多数蜂王被围而死亡,工蜂之间也互相厮杀,造成蜂场的严重损失。
转场到新场地之后,由于工蜂对新环境不熟悉,开巢门后产生迷巢现象而引起集体逃亡。
据认为,在集体飞逃的蜂群中,那些原先没有飞逃“情绪”,还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蜂群也出现逃群,可能是由于飞逃蜂发出高频率的呜叫声及强烈的招呼信息素(蜂臭)所诱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