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类方汇参》民国·左季云

《伤寒论类方汇参》民国·左季云

《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用药经验》、《现代中医临床新选》、《卢氏药物阐述》、《王孟英医案》、《疑难病证倚细辛》、《临证辨象》、《内症观察笔记》 读书、临证、写作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伤寒论类方汇参》左季云 桂枝汤类 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条)。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条)。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 ,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而愈,宜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非仅治仲景原文所论病条而已。想仲景立法之日,当是邪之在太阳卫分时说法,就未言及别证皆可以用得。今人不明原意,死守成法,不敢变通,由其不识变化之机也。余亦粗知医,常于临症时多用此方,应手辄效。因思仲景之方,原不仅治一伤风证,凡属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用之。兹特将经验病状,列举备采,以便参究: 本汤兼治(桂枝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胸腹痛,背亦彻痛者) 盖太阳之气,由下而上至胸腹,寒邪逆于太阳,则气机不畅,致胸腹痛而背亦彻痛。太阳行身之背,因腹中之气不畅,而背亦受之,故桂枝汤可治之愈(笔者经验,加附片效果更佳)。 (一治通身寒冷) 寒为太阳之本气,今见通体恶寒,是邪犯太阳之本气也。桂枝汤能扶太阳之气,故可治之愈(笔者经验,桂、姜、甘宜重)。 (一治小儿角弓反张,手足抽掣) 太阳行身之背,因风中于背,太阳之经气不舒,经气卒闭,故见角弓反张。桂枝汤力能宣太阳之风邪,故可治之愈(按此即小儿惊风症。临床上分急惊风、慢惊风,前者为热症、实症,后者为寒症、虚症,应辨证用药,不可拘于此方)。 (一治脑后生疮) 脑后者,太阳经脉之所贯注者也。风寒之邪,逆于脑后,抑郁而成疮。桂枝汤宣散太阳之邪,故可治之愈(太阳行身之背,所有背上诸疮,以及一搭中搭之类,皆可用也。按疮症应分阴症、阳症,郑氏用方主以加味桂枝汤,阳症倍芍加枝子、香附、麦芽,阴症倍桂加附子、香附、麦芽)。 (一治周身皮肤作痒,时而恶风) 周身毛窍,乃太阳寒水气化出路。风寒之邪,外干而不得入,逆于皮肤,抑郁生热,故周身作痒。桂枝汤能宣太阳抑郁之气,故可治之愈(笔者经验,治老年人皮肤作痒,合当归补血汤治之,效果更佳)。 (一治足跟痛,痛彻腰股) 足跟与腰背,皆太阳经循行之道,因寒邪内闭,故见以上病形。桂枝汤力能输太阳之气,故可治之愈(笔者经验,加延胡索更具活血、利气、止痛之效)。 (一治小儿两腮肿,发热恶风) 夫两腮近耳下,乃少阳、阳明地位,似不可与桂枝汤,今用以此方可治之愈者,因其发热恶风,知太阳之邪逆于此也(近称为腮腺炎,笔者有时用麻桂各半汤治之而愈)。 (一治小儿发热痘出) 盖痘本胎毒,欲出于外,必得太阳真气鼓动,方能引痘外出。桂枝汤扶助太阳之气,气伸而毒尽越于外,不遗于内,故兼能治痘也。 (一治妇人妊娠恶阻) 妇人初妊,经气卒然不舒,营卫之气不畅,故见恶阻。桂枝汤能宣营卫,协和阴阳,故可治之愈(笔者亲用此方,治此病数例,均有效)。 (一治发热恶风、下利,日数十次) 风邪犯于太阳,则表气不通,表气不通,则里气不顺,邪陷于下,故见下痢。桂枝汤宣风外出,表气顺则太阳之气升而不陷,故痢可愈(笔者经验,加葛根之升腾,效果更佳)。 (一治寒霍乱后,身犹痛者) (一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 柯韵伯曰:予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盖以芍药微苦、微寒,能益阴敛血,内和营气。先辈谓无汗不得用桂枝汤者,以芍药能止汗也。 按此方,伤寒门尚有数症可用,至于加减变通,实多奇异,仲景已言之矣。学者细读仲景伤寒书,明其理而通其变,则得活泼之妙,内外兼备之道也。 【阐释】郑氏指出“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澈上澈下,能内能外之方不仅治伤风症,凡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可用”。随即举其亲身经验治愈的十种病例,多发前人所未发。良由本方组合精当,桂枝、生姜辛温通阳,芍药、甘草、大枣苦甘化阴,有升有降,有散有敛,能调和营卫,燮理阴阳,适应症候广泛。《伤寒论》桂枝汤证类之加减变通已有多种,郑氏更推广应用以治胸腹痛背亦彻痛,足跟痛痛彻腰股,通身寒冷、脑后生疮、下痢及儿科、妇科病证,实属难能可贵。笔者对此方运用之经验及加减法,随附正文括号内,以资印证。又用以治伤风咳嗽,因风邪入于经络出现头项强痛、发热,恶风寒,汗自出,舌苔灰白,脉浮缓,兼见鼻鸣干呕,而咳嗽特甚者,以此方加减治之,常能药到病除。清·柯韵伯谓:“此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营和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项强、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因知仲景方可治百病。”以其营卫阴阳内外并治,肺气与腠理皮毛俱得畅通,故不必专用肺药而咳嗽亦解。近人更有加减化裁以治流感、鼻炎、低热、盗汗及多种皮肤病而亦获得良效,足证本方除外感伤寒外,即内伤杂病亦能应用,诚如柯、郑二氏所云是能内能外,可治百病之方。 《金匮》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建中汤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本汤兼治 (一)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亡血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皆宜之。喻嘉言曰:虚劳病至于亡血失精,精血枯槁,难为力矣,急宜建其中脏,使饮食进而阴血旺,故但用稼穑作甘之味,生其精血,而酸辛咸苦,绝所不用,舍是无良法也。此咽干口燥,乃津液少,非火也。 (二)黄胖。用力劳伤,神疲黄胖者,乃脱力虚黄,俗云黄胖是也,当服小建中汤,六君子汤之类。 (三)头面畏寒者。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今不耐寒,是阳虚也,法宜建中汤加附子,温补其阳自愈。

麻黄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麻黄汤。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以麻黄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本汤兼治(麻黄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痘初出而忽隐、壮热、无汗者) 盖痘之初出,全借太阳一点真气鼓动运毒外出,今壮热而痘忽隐,是因其感受外寒,闭束气机,抑郁生热。麻黄汤能开腠理,祛寒外出,邪去则正安,痘自外出,而人自平安。若壮热太盛,烦躁饮冷者,又可于方内加石膏。 (一治肩背沉重,觉内冷者) 盖肩背之沉重,寒之滞也。寒滞于内,故觉内冷,麻黄汤轻清属阳,力能祛寒外出,肩背正属太阳所主,故可治之愈(加附片以扶元阳,效果更佳)。 (一治两足弯,发起红块,痛甚) 脚弯地面,乃太阳经循行之道,全为寒邪闭束,阻其气机,遏郁而起红块痛甚,麻黄汤力能散太阳之寒,故可治之愈(加延胡索活血利气以止痛,其效益著)。 【阐释】麻黄汤《伤寒论》原文是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恶寒而喘者。主要是由于寒邪外来,卫阳被郁,以致阴阳失调,故以麻、桂枝辛温宣散,杏仁之苦温利肺,甘草之甘平以协调之,使外来之寒邪得解,内郁之热邪得散,肺气宣通,血行流通,而诸症悉愈。与桂枝汤同为伤寒之主方,郑氏用以治痘症壮热无汗,肩背沉重内冷及脚弯红块痛甚三症,主要是取其祛寒力强。笔者经验以此方治伤寒咳嗽、哮喘,疗效尤佳。凡见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腰背痛、骨节烦疼,吐清痰或泡沫样痰,舌苔薄黄或腻,或无苔而润,脉浮紧有力而滑,咳嗽、喘促,均属表寒实证,以麻黄汤发其汗,则咳嗽、喘促随诸症自愈。笔者用此方治疗寒咳,寒喘,无不应手取效,从未发生任何副作用。又凡外寒引起之剧烈头痛,阵阵发作,坐卧不宁,夜不能寐,现代医学称之为三叉神经痛,可用此方治之而愈。如头剧痛,而感觉头重,有如物压在头上,则以清震汤治之而愈。又可治眼病,其症状为头痛、项强、恶寒、发热等症状外,兼见白珠血丝作淡红色,泪多,畏光,无眵,服麻黄汤可愈。现在本方除应用于多种呼吸道疾病外,更有加减应用以治肾炎水肿及银屑病等皮肤病而收到良效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去节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少阴阳虚伤寒。为制温经助阳,托里解外之两感方也。 按仲景用麻黄先煮一二沸去上沫者,取其发表迅速也。先煮,减水二升者,杀其轻扬之性,欲其徐缓与诸药和合同行也。此方附子、细辛皆少阴里药,欲使麻黄和合,由里祛邪出表,故麻黄先煮,减水二升,则与后之葛根汤先煮麻葛,同一义也。 本汤兼治(麻黄附子细辛汤圆通应用法) 脊椎上连巅顶绵绵作痛者,乃房后寒邪直中肾经之故,投本汤其效如响,若服填补督脉之品,则如水投石矣。 (一治忿嚏不已) 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盖肾络通于鼻,嚏属肾,故知病在少阴也(笔者经验,亦治长期鼻流清涕,而无外感足征者)。 (一治腰痛难于转侧) 夫腰痛一症,原有数端。今见转侧难者,明是肾藏不温,阴寒滞于内也。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经散寒,故治之而愈(笔者常加川乌、桂枝、干姜、延胡索治之效果更好)。 (一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身重) 夫周身浮肿,内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寒湿太盛,则真气不藏,散于周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