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环境保护之启示

新加坡环境保护之启示

新加坡环境保护之启示——赴新加坡培训学习心得黄结兴7月7日-21日,我有幸参加了区组织部举办的后备干部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行政管理培训。

在短短的十多天,我们学习了新加坡政府治理与运作体系(包括廉政建设)、亚太经济发展与机遇、中国加入WTO,政府管理行为面临的改革、新加坡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经验借鉴、危机管理、领导与管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情商管理与沟通、建立和谐社会-新加坡的策略和经验、新加坡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信息管理在政府中的应用、公共部门的战略问题、新加坡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新加坡如何塑造高效政府、政府机构优质服务质量管理等15门课程,参观了新加坡反贪调查局和国家公园局。

遗憾的是所有的课程都几乎没有涉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因此我只能通过观察、询问、查阅材料才能了解到新加坡环境保护情况,幸好很多课程的教授都喜欢引用环保方面的例子。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其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实在让我们佩服!政府重视环保是新加坡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作为培训班中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员,自然就非常留意新加坡的环境保护建设,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新加坡政府和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很强,有效控制和减少污染,青山、碧水、蓝天、绿地,整个城市清洁干净,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没有看见过烟囱排放黑烟、汽车冒黑烟;看不到污水排污口;看不到裸露的土地;看不到扬尘;看不到有乱丢垃圾、烟头、随地吐痰,行人乱窜马路等现象。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国家重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建设。

新加坡也是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但政府在关键时期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使环境保护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1965年在新加坡独立之初,环境和绿化都很差,经济也不发达,首任总理李光耀曾为治理国家而忧虑落泪。

独立后,新加坡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经历了艰难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六十年代,国家失业率高,为解决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第二阶段,为七十年代,为了创造全民就业,发展资本型制造业,随着环境的恶化,1972年国家成立了环境发展部(后改为“环境及水资源部”),加大对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和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污染企业逐步进行淘汰;第三阶段,为八十年代,国家经济基础开始稳固,提倡自动化,提高生产力,积极倡导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建设,制定了环境保护治污、治水计划,全民动员,保护环境。

到九十年代,国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通过长时期不懈努力,使新加坡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发达国家,成绩得益于国家重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建设,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先大规划,后小规划,无论是小城镇、社区、还是工业园区建设,都能做到小规划和大规划相融,统筹考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堆放场所、焚烧厂的选址用地,保证了环保基础设施顺利建成。

一、新加坡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成为环境保护最好的城市的主要原因:(一)国家非常注重环保宣传新加坡政府意识到不能单靠执法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果公众能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效果将会更好。

解决长远问题的关键是对群众教育,向群众灌输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新加坡将环保教育视为民众终生教育,他们的做法是,从娃娃抓起,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使每个国民都有环保意识,并能做到身体力行。

环境教育被列入了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并鼓励每所学校至少成立一个环保俱乐部。

另一方面,设法在学校培养环保大使。

新加坡还鼓励人人参与环保。

自1990年以来,新加坡每年都展开“清洁绿化周”,推动环保团体、学校与公司参与环境保护,鼓励每个人对环境负责。

新加坡政府把新生水厂、垃圾岛等环保工程作为环保教育基地,要求所有机构组织员工、所有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接受教育。

(二)国家在环保基础建设和能源使用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新加坡很小,比我们顺德还小,国土面积只有699平方公里,但污水收集管网总长达3200多公里,全国建设了100多座污水泵站和6个大型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工业污水110多万吨,整个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都做到全部集中收集处理、达标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成为可饮用的新生水,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排入距离新加坡5公里以外的外海,新加坡实行“全民水源”政策,并出台“四大水喉”计划,即收集天然降水、从马来西亚进口水、新生水和淡化海水,保证了符合标准的高质量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新生水”的开发和利用是新加坡缓解水资源紧缺的主要措施。

全国共建4家垃圾焚烧厂,日焚烧处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6877吨,并将焚烧厂生产的热量发电,另外还在外岛实马高岛上建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废渣填埋场,主要填埋来自新加坡本岛焚化厂的灰烬,总投资折合约人民币30亿元,可供整个城市工业废渣和焚烧厂废渣50年的填埋,无论是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还是投入运营,实马高垃圾处理场都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和生态物种的保护。

环境及水资源部属下环境局要求,当垃圾填到一定高度时,在上面铺沙种草,栽种植物。

岛上阳光充沛、海水清澈,拥有大片绿林空地,吸引着不少动物栖息和生长。

政府在岛上设立亭子、告示牌和障碍物,吸引和鼓励人们到岛上进行休闲活动。

新加坡工业和民用燃料如今都用天燃气和电,有效控制和减少了大气污染。

(三)合理规划,严格审批新加坡很注重规划,一旦确定了规划,就必定严格执行,严格按环境功能分区和环保法律、法规审批,任何人也没有特权。

目前新加坡仍然留有60%的土地没有开发利用,参天大树犹如原始森林,炼油厂都在外岛,工业制造业也全部建设在工业区。

所有排放的污染物都必须经过治理达标。

新加坡政府长期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政策,政府不会因为引进某大企业而降低环保标准和要求,因为,新加坡政府认为如果污染了环境,许多更优秀的企业不会来投资,而且,也会赶走一些现有环保意识高的企业。

新加坡政府相信只有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才会吸引更多更好注重环保的企业到新加坡投资。

因此,新加坡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成为环境保护最好的城市之一。

(四)严格的标准和先进的监督手段新加坡借助在线监测系统对污染源实施监控。

新加坡在主要马路上设立了汽车尾气监测体系,不符合“欧洲2号”废气标准的车辆已被禁行,进口到新加坡的汽车都必须安装机动车尾气处理装臵。

因此,在新加坡的马路上不会看见冒黑烟车辆。

(五)严格且严厉的环境执法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家,严格遵循“法、理、情”,没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干预执法。

廉洁、高效的政府是新加坡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廉洁的公务员队伍保证了新加坡各类环境法律、措施与循环经济措施的落实,使循环经济在新加坡有良好的执法环境。

新加坡法制之严厉举世闻名,其环境法制也不例外。

对于信手涂鸦、破坏环境者,其法律甚至规定了严酷的鞭刑。

对于一些破坏环境与公共卫生者,其罚金之高当冠世界之最。

但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环境法制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法制的简单引进,其还巧妙结合了传统儒家文化与新加坡华人传统文化。

如对于一些破坏公共环境者,其法律让他们穿上有“垃圾虫”字样的黄色夹克衫去清扫大马路,使受罚者深受其辱,而这种处罚在好面子的华人中造成的威慑力是其他处罚所不能比拟的。

可见,严格而且严厉的法制是新加坡政府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二、结合顺德实际,新加坡环境保护有以下几方面可以借鉴:(一)严格执行规划,确保规划权威性。

新加坡对规划做到五年检讨(修订)一次,规划确定后,政府各职能部门就必须严格执行,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必须从大局出发,对整个顺德统一进行规划,不能受各个镇、街地域界限所左右。

让我们的城镇规划更大气、功能分区更明确、产业的区域性布局更合理,使人与自然更和谐。

避免居住区与工商业区混杂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难以解决的环境投诉问题。

另外,要给居民多留一些公共绿地和公园,供居民休闲、娱乐和健康锻炼,不要因为城市土地贵,而单纯考虑商业住宅建设,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二)进一步加强社会性的环境管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污水、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等已成为城区的主要污染来源。

因此,除了以前重点对工业污染源环境管理外,还应加强社会性的环境管理。

1、加强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社会性的环境管理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理、机动车尾气监管、建筑与道路扬尘管理等,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甚至职能上的调整。

2、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

近年来顺德区政府对环保也非常重视,在社会性的环境管理中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如每个镇街都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厂(部分在建)、内河涌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青、碧、蓝、绿”二期工程正在推进等等,各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已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标准并通过了验收。

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面,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远远未能满足实际需要,导致每天仍有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内河涌。

首先,应尽快配套足够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其次,必须进一步加大河涌整治力度,改善水环境质量。

目前我区大河道水环境较好,但内河涌水质较差,村级河涌黑臭问题时有发生,必须加大内河涌尤其对村级河涌疏浚整治力度,确保河道畅通,提高河水自净能力。

还要建立一支专业的河涌保洁队伍,使河涌保持清洁畅通,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几乎没有河流,新加坡河就是新加坡人民的母亲河,只有4.1公里长,在六七十年代时,水污染也很严重,直到1983年,新加坡河结束了航运,沿河企业进行了转型,政府开始对新加坡河进行治理,现在已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成为娱乐、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顺德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纵横交错的河涌,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经济发展,一些河涌水质确实被污染了,我们必须有比新加坡政府更大决心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治理好我们的水乡。

(三)严格项目审批,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工业区要按照产业政策审批项目,不符合产业政策、工业区布局的项目不准落户工业区。

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污染物必须达标才能排放。

目前,我区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高度,在招商引资时首先必须考虑项目是否符合我区的环境规划、产业政策、环境容量,不能简单地只考虑眼前经济效益。

只有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才会吸引更多更好更注重环保的企业到顺德投资。

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区政府领导的英明决策。

(四)加快老污染源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重污染企业。

加快老污染企业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重污染企业,是经济发展规律,随着环境矛盾突出、环境污染的加剧、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我们必须加大对老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最终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目的,因此每年要有计划治理和关闭一批重污染企业,加快淘汰重污染企业,以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具体来说,对漂染、电镀、陶瓷等重污染行业应采取了严格限制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搬迁等政策,对于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的行业如废旧塑料再生等通过提高环保标准逐步淘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