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昌吉回族自治州林业发展

昌吉回族自治州林业发展

昌吉回族自治州林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昌吉回族自治州林业局二00七年八月目录前言一、昌吉州基本情况(一)地形地貌(二)气候条件(三)水资源概况(四)土地资源状况(五)社会经济状况(六)林业资源现状1、山区天然林(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林)2、平原人工林3、北部荒漠林及河谷次生林二、林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一)造林情况(二)显著特点(三)存在的问题三、“十一五”规划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四、昌吉州林业“十一五”规划编制依据五、昌吉州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主要目标(二)分县市任务六、“十一五”建设重点(一)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七、规划实施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一)投资概算(二)资金来源八、效益评估九、投资概算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十、保障措施前言环境与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

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加快林业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只注重发展经济,而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林业是基础。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制定了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确立了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赋予了林业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的特殊地位。

林业已经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的林业已经成为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中华民族有效生存空间,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前昌吉州的林业承担着历史上最繁重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获得了激发全州各族人民创造性地改变生态环境的机会。

昌吉州人民政府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坚定不移地把林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特色林果业发展上来,实现林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使全州林业能够在不断创新中加快建设步伐。

为此,在认真调查摸底,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几经讨论修改研究制定了昌吉州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规划的目的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推进昌吉州林业三大体系建设进程、不断增强林业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一、昌吉州基本情况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径85°17′50″—91°32′15″,北纬43°06′31″—45°38′50″,东西长541公里,南北宽285公里,东连哈密地区,西接石河子市,南隔天山分别与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邻,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从东、西、北三面环抱乌鲁木齐,有36个民族,全州辖二市五县,还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个团场及中央、自治区一批企事业单位。

在经济地理位置上,临近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是自治区确定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率先发展的地区之一。

(一)地形地貌昌吉州地形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最高5445米,最低276米,南部为天山横恒,北部为浩瀚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东北部为将军戈壁,卡拉麦里山、北塔山此起彼伏,中部为天山北麓山前平原,总面积中山地占22.7%,绿洲平原占21.7%,沙漠占37.6%,戈壁占18%,是个多沙漠、多戈壁、多山地的地州。

(二)气候概况昌吉州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光热充足,干旱少雨,灌溉农业,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干旱,春秋季气温变化剧烈,降水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5-6℃,≥10℃年积温2358-3580℃,无霜期155-190天,全年日照总时数2750-3090小时,平原农区年降水量117-200毫米,年蒸发量1739-2341毫米,绝对最高气温41℃,绝对最低气温-42.6℃,冻土层1.5米,年均大风日13天。

(三)水资源状况全州常年有水的河流总计57条,年均总径流量25.1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13.13亿立方米,可开采量约为10.6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2247立方米,是全疆人均水资源6100立方米的37%,居全疆十三个地州市的第十位,全州可耕地653.2万亩,亩占有水量546立方米,居十三个地州市的第十三位。

(四)土地资源状况昌吉州辖区地方土地总面积14085万亩,其中农用地8220.03万亩,占地方土地总面积的58.36%,建设用地168.399万亩,占1.2%;未利用地5696.573万亩,占40.44%。

地方农用地中耕地面积653.22万亩,其中水田13.722万亩,水浇地554.697万亩,旱地77.79万亩,菜地7.014万亩,高产田占33.3%,中低产田占66.7%。

全州地方人均耕地5.57亩。

(五)社会经济状况昌吉州是个农业生产发展历史悠久的地区,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从东、西、北三面环抱乌鲁木齐,有36个民族,全州辖二市五县,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中央、自治区一批企事业单位。

交通、通讯比较发达,是自治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自治区确定的天山北坡经济带核心区域和率先发展的地区之一。

2005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2亿元,增长15%,其中,一产增长11.1%,二产增长20.2%,三产增长11.2%,分别拉动国民经济增长3.24、8.62和3.14个百分点。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161元,比上年增加449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亿元,比上年增收1.6亿元,增长16.5%。

优化支出结构,一般预算支出22.4亿元,增长16.1%。

(六)林业资源现状昌吉州的森林资源主要有山区天然林、河谷次生林、平原人工林、荒漠灌木林四大部分组成,总面积1247.22万亩,森林覆盖率8.99%。

1.山区天然林(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林)山区天然林270万亩,其中天然针叶林236.4万亩,山地灌木林33.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360.5万立方米。

由于多年过量采伐,该林区森林资源越采越少。

目前,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启动,山区天然林已基本停止采伐,营林工作逐年加强,云杉天然林面积将逐年增加。

2.平原人工林昌吉州平原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平原农区和前山农业耕作区,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其次是经济林、用材林。

人工林主要随着农田、道路、渠系、居民点和村镇分布。

截止2005年,全州平原人工林总面积206万亩,四旁树8.94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266万立方米。

3.北部荒漠灌木林及河谷次生林我州荒漠灌木林主要分布在北部荒漠地区,林地总面积2040万亩,其中盖度在0.3以上的758.3万亩。

树种以柽柳、梭梭、琵琶柴为主,是自治州平原绿洲的天然屏障,对保护自治州绿洲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河谷次生林主要分布在玛纳斯县至木垒县的河谷内,总面积3.98万亩。

二、林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十五”期间,在州党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社会普遍关注、重视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

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经济林和工程造林为突破口,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十五”期间造林情况“十五”期间,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完成94.35万亩,“三北”四期完成50.95万亩,两项合计145.3万亩。

2001年作业合格面积15.31万亩,2002年作业合格面积39.67万亩,2003年作业合格面积28.95万亩,2004年作业合格面积35万亩,2005年作业合格面积46.55万亩。

五年累积造林作业合格面积165.48万亩。

(二)显著特点1.坚持了五个原则:坚持以防风固沙为主体,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体制创新,推进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造林、管护的原则;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实现了八大突破: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突破;林种树种结构上的突破;造林规模和速度上的突破;营林体制和林权落实上的突破;由一季造林变多季造林的突破;造林由单一裸根苗造林向带土球与容器苗造林相结合的突破;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上的突破;后备产业树种贮备、开发利用的突破。

3.林业产业化开始起步,以玛纳斯新天国际酒业为龙头,带动了自治州酿酒葡萄栽培基地化。

以神农金农贮藏保鲜为龙头带动鲜食葡萄基地建设。

以“北林苗木繁育中心”为轴心,集引种、扩繁、育苗为一体的苗木产业基地已经形成。

4.一批重点造林工程卓有成效,木奇公路绿化工程,咬牙沟绿化工程,三屯河流域治理工程,呼图壁河滩治理工程,北疆苗木繁育基地,防沙治沙工程,鼠害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病虫鼠害综合治理等多项工程已经初具规模。

6.营林体制改革有了新的进展,经济林林权全部落实到户,防护林林权有50%落实到个人,50%由集体管理,荒漠灌木林100%林权落实到位。

7.以引种试验推广为主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稳步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1.林业生态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森林资源总量相对偏少,整体分布不均匀,林种、树种结构不尽合理,林地生产力水平低,森林覆盖率仅为8.99%。

在局部生态状况改善的同时,整体大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与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赋予林业的重要地位还不相称。

恢复植被、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任务非常艰巨。

2.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林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林业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林业产业化经营还处在较低层面,林业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

3.林业改革的深度与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还不相适应。

与全州整体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相比,林业改革滞后,产权制度还不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林业发展的活力还不够。

4.林业基础建设滞后的现状与新时期林业所承担的新任务还不相适应。

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水电等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有害生物防治体系、资源保护体系和森林防火体系还不健全,人为破坏对国土生态安全构成的威胁还没能有效控制,科技作用发挥不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