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
摘要:文章论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其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创作特征,分
三个阶段撷取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将其作品及创作技法作了一番简要综述,使这一具有中
国神韵的艺术歌曲的发展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 创作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
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
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
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
的经典之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
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
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
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
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
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
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
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
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
学德国之际,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
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黄自以中国古代诗人的诗词
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
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等曲。在这部分作品中他能深刻地理解原诗的含义,并通过音乐给予生动、具
体的形象刻画。其中《点绛唇》的音乐充满着宽广的气势和明朗乐观的情愫,是一首富于
浪漫主义气息,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唱曲。《南乡子》的音乐则充满着豪壮的气魄和澎
湃的热情,是一首富于爱国激情的抒情独唱曲。其他像《花非花》《卜算子》等作品以素
雅的笔调、深情优美的旋律、新颖细致的和声进行,勾画出一幅幅中国式的恬淡幽静的意
境。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可以说是当时我国学院式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并对后来许多作
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还有江文也、应尚能、刘雪庵、马思聪等,他
们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也都颇有建树。江文也所写的艺术歌曲的词,全部取自唐
诗、宋词、元曲和明清诗词,并且按照朝代顺序结集编作品号码。作品有《江村即事》
(司空署诗)、《垓下歌》(项羽词)、《宋词李后主篇》(李煜词)等;应尚能作为一
名作曲家和男中音歌唱家,他的代表作有《无衣》(诗经)和《我侬词》(管道声)等。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从技法上来讲,第二个阶段即是上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最具代
表性的作曲家即为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追随现代作曲理论大师亨德米特
学习,并被视为亨氏高足,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他是将现代作曲观念与技法引入
中国专业作曲教学的第一人,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对我国传统
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除了直接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外,他所写的声乐作品也大多取材于
古代诗词。谭小麟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在创作中他尊重民族的审美取向,以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为基础消化吸收应用亨氏作曲体系中可取的部分,因而他的作品具有
鲜明的民族性。他强调:“我应该是我自己,不应该像亨德米特。”“我是中国人,不是西
洋人,我应该有我自己的民族性。”谭小麟一生创作了十多首声乐曲,他精心制作,力求
尽善尽美,故其中多精品。代表作有《自君出之矣》(张九龄)、《彭浪矶》(朱希真)、
《正气歌》(辛弃疾)等。从谭小麟的作品当中,不难感受到其中既有现代作曲技巧较成
熟的展示,又有民族风格较纯熟的体现。罗忠曾这样评价其师谭小麟的歌曲创作成就:
“他的艺术歌曲是我们民族音乐创作的精华,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声乐曲的许多优秀成果,
而且在创作上,不论在精神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踏入一个新的天地。”从分析研究谭小
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体现出一种远远超过他前辈的强烈个性和新颖独特的民族风格,
为后人在音乐创作上积累了不少富于启发性、值得深入探讨的宝贵经验。接下来谈谈以罗
忠为代表的“五声十二音”作曲技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