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笏园实习调查报告时间:2016年4月23日小组成员:张景超哈安然郑露璐刘宇堃赵蕊杨佳昕张玉辉李相沄一、十笏园旅游资源介绍。
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
最初建于清光绪11年(1885年),原名“丁家花园”。
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之所以叫做十笏园是因为占地面积小,就像十个板笏那么大。
中轴线上的建筑和院落是主体部分。
整个院落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各有庭院三、四个不等。
南部临街“倒座”一排,院内前部以水池为中心,是一个四合式庭院。
东路主体建筑碧云斋以前是丁氏居室;西路主体建筑诵芬书屋、深柳读书堂、秋声馆与静如山房等,是丁氏私塾和客房;中路为花园中心,十笏草画位于水池前,四照亭居于池中,砚香楼、北厅位于最后。
水池东岸堆叠半壁假山,山顶、山脚有蔚秀亭、落霞亭、漪岚亭和稳如舟等亭舍;水池西岸经游廊南通西跨院,北边是春雨楼和砚香楼庭院。
池岸为太湖石堆砌模仿自然驳岸,将半壁山和游廊呈弧状连接一起。
三路共建亭、台、楼、榭34处,房舍67间。
其中山顶落霞亭为1949年以后增建。
十笏园把北方的厅堂建筑艺术,巧妙地揉进了南方园林建筑的情趣。
既有北国粗犷、对称、严谨的建筑特色,又有江南细腻清新、变幻无穷的园林风貌。
而且为了突出砚香楼前的空间效果,假山上下的四照亭、稳如舟、蓬莱三仙岛、蔚秀亭、漪岚亭、小沧浪亭等建筑景点,都采取小尺度构筑.在造景处理上,池东以摹拟自然景观为主,建筑为辅;池西则以建筑实景为主,仿自然驳岸叠石为辅,虚实呼应,富而不俗,是一处兼具江南、江北园林风格的私家小园。
在这里,将大自然的山水浓缩提炼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达到了不出城而获山林之怡的效果。
回廊南北院曲廊墙壁上嵌着的是郑板桥画的石、竹、兰及部分刻石,画功精湛,将他的“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壁端镶着曹鸿勋书写的《十笏园》碑刻,笔法清秀劲拔,使人悦目清心。
后院内尽是明清建筑,学堂、书房、起居室都在其间,端庄严谨,突出了北方建筑艺术的特色。
正面的砚香楼柱高梁壮,是明代建筑,丁善宝改建时作为一景保留至今。
西侧的春雨楼庄重典雅,是清代的建筑。
园中园,深柳读书堂正座其中,原为丁家子孙就读的学塾。
两侧对衬着秋声馆和静如山房,北面是园主丁氏的颂芬书屋。
这里的建筑不仅名称雅致,而环境亦如其名所寓:春时垂柳依依,秋时百虫唧唧,有声不噪,静而不郁,古朴典雅,意境清幽。
石碑院,在这里荟萃了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碑碣刻石。
其中有历史价值很高的东汉《汉故北海将军神道碑》和北魏《曹望僖造像碑》,清代郑板桥的《城隍庙碑》,都是罕见的珍品。
还有明代董其昌、文征明、张瑞图各家的行草碑刻,书艺精湛,各有所长。
康有为在园中居住三个晚上后写了《十笏园留题》:“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
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
”园中不仅松萝荫深,而且池清亭秀。
高朋满座,文士竞骚,给这个私家园林更增添了文人气氛。
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说园》中赞誉说:“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轩榭浮波……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
”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又是文物陈列馆所,曾为潍坊市博物馆原馆址所在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向观众开放,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十笏园,这一晚清园林建筑的杰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特色,深得园林专家的推崇。
陈从周,潘谷西教授曾为小园撰文,认为:北国小园能饶山石之胜者,以此为佳。
并赋诗云:“老去江湖兴未阑,园林佳处说般般。
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
”并将十笏园誉为“鲁东明珠”。
二、园林分析。
1.地貌与堆山叠石。
假山:中国园林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在十笏园中水池东临半壁假山,山高10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5米,是依东轴线上院落的房屋山墙以太湖石而建。
拾级登山,山径崎岖,怪石嶙峋,路随峰转,其势巍峨。
间有水池、山洞、瀑布、山门之设,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四时常青,经冬不凋。
置石:在十笏园中置石的运用也相当普遍,即增加了野趣,又能缓和过多的建筑给人的视觉上带来的生硬和呆板。
置石的方式可分为特置、对置、群置和散置等四种类型。
而在十笏园中多采用的特置、群置这两种方法。
(1)特置园林中特置的山石,又称孤赏石。
由于这些岩石形状奇特,位置险要而引人注目,成为不可多得的风景。
在十笏园中这中置石方法非常多见,给十笏园增添了不少情趣。
(2)群置与多数山石互相搭配点置,成为群置。
由于假山石的体型大小不同,互相交错搭配,可以配出多样的石景,点缀园林。
十笏园中多在墙角采用这种置石方法,缓和了拐角处的生硬和呆板。
2.水景与理水。
中国园林理水有动态和静态之分。
着重取自然之意,塑造湖、池、溪、瀑、泉等多种形式。
而十笏园既能呈现静水之美,又不失动水之灵。
在朱栏环绕当中有一湾池水,水平如镜呈现扑朔迷离之美。
在假山林立中飞瀑冲石而下,如散珠碎玉,塑造出生动的园林环境。
中区水池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是园林的戏剧中心。
把四照亭置于园池的中心部位,这是大园水景的处理手法,如拙政园的中岛,但在小园中都是沿边近水布局建筑,如退思园的闹红一舸、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狮子林的荷花厅等。
3.建筑。
该园建筑特色是疏密得当,布局严谨。
它巧妙地熔南北建筑于一炉,集南北园林艺术于一体。
全园以南面的十笏草堂为起点,将池中的四照亭与北面的砚香楼连在一起,使之贯穿南北,形成一条轴线,从中不难看出北派浑厚平稳的传统建筑构思和营造方式。
而自西向东,却又着意构筑以曲为美的意蕴:小园以一条曲折线,将廊、桥、亭、坊、山、路串联并与园内所有景物衔接起来,颇有曲径通幽的南国园林特色,使人游憩小园,大有置身于苏州怡园、留园或无锡寄畅园中的韵味。
(1)潍坊的十笏园被誉为中国园林建筑的精华之作,可谓远近闻名。
康有为1925年秋游十笏园题诗曰:“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面立红荷。
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
”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说园》中赞誉说:“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
触景成咏:‘老去江湖兴未阑,园林佳处说般般;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
北国小国,能饶山水之胜者,以此为最。
”(2)十笏园原系明代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易其主,临墙而居的潍县首富丁善宝购得这座园子,在旧宅的基础上稍作取舍,于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增建亭榭、添构湖山,始得完美,因其地甚小,人喻之为“十个笏板”。
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名为“十笏园”。
(3)十笏园是整个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该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毁的后花园外,现存的建筑面积一万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间,其中仅十笏园中的大小建筑就多达34处。
(4)十笏园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园内楼台亭榭,假山池塘、客房书斋、回廊曲桥无不玲珑精美。
整个园林疏密有致、错落相间,集我国南北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
(5)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型,由东、西、中三条古建轴线组成。
步入园中即是该园的主体部分——中轴线,正厅为“十笏草堂”,明间为雕花门,上悬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
堂前山石花木相间,正中有一池,池中有亭,亭檐下有清末状元曹鸿勋题“四照亭”匾。
亭北隔水有一迎壁,东北角一船形建筑名为“稳如舟”。
傍山临水,别有风韵。
(6)“稳如舟”东南,临水有假山一座,山径崎岖,怪石嶙峋,山上杂植藤萝、蔷薇,山上有小亭名为“蔚秀亭”,亭柱有一联“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亭内有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绘白描罗汉石刻,姿态妩媚,造意新奇。
小亭南侧有一飞瀑,冲石而下,如散珠碎玉,撒向池中。
(7)山南端有长方四角亭,名为“落霞亭”,座山面水,峭然孤出,花团拥簇,绿树衬托。
山脚下傍水有一小亭名为“漪岚亭”,此亭正西,岸上有一茅亭名“小沧浪”,古朴淡雅,似古画点景,是品荼围棋的好去处。
出小沧浪,沿游廊向北,可达池北各院。
此廊把中轴线与西轴线的景观巧妙地隔开,既起到合理分布景观的作用,又增添了观赏性建筑。
(8)长廊北端有二层小楼一栋,名“春雨楼”,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的《高老庄》一集,便是以此为外景摄制,该院的正房是“砚香楼”,系明代建筑,楼前有月台,凭栏俯视,园中山水亭榭尽收眼底,因主人藏书弄墨如此,故名“砚香”。
砚香楼北面的后院现为郑板桥专题陈列室,这里展出的丰富的史料和碑刻介绍了郑板桥在潍县任职期间的政绩和书画艺术成就。
(9)西轴线南端一院被称为“园中园”,西厢房分别为“静如山房”,“秋声馆”,院北面过厅为“深柳读书堂”,过厅北院厅房为“颂芬书屋”,厅内画栋雕梁经百年而色犹艳,后院正厅为“雪庵”,康有为来此园时改题为“小书巢”,院内展有铁佛,是国内唐代铁佛中最大的。
(10)东轴线有“碧云斋”等四院,“碧云斋”院内东西盖有游廊,东廊内嵌有清代画家冯起震画竹石刻十块,西廊是清代画家、著名作家、潍县县令招子庸的画竹石刻。
4.花木。
十笏园的建筑设计者并不以其小而忽略了园林美化;十笏草堂前山石花木散点,池中荷香四溢,碧波涟漪。
园中各色花木,四时具备———春日桃红柳绿,莺啼燕喃;夏日荷芳满径,蝉嘶蛙鸣;秋日桂子飘香柿实累枝;冬日雪裹松竹,冰清玉润。
加之与各色建筑巧妙融合,真可谓步移景易,处处洞天。
四照亭,水环四面,荷风水月,颇饶诗意,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
顺回廊曲桥步入池心,四面环视,荷花满池,景色宜人。
康有为曾在园中居住,有《十笏园留题》:“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
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
”园中不仅松萝荫深,而且池清亭秀。
十笏草堂前,池旁种有一株柳树,柳树枝条轻柔而亲水,中国自古就有水边种柳的习惯,关于为何在水边种柳也流传着许多故事传说,古代文人墨客最喜在水边的柳,通常取“留”之谐音,借以表达对故人的不舍,折柳赠予友人来抒发离情别绪,个人看来种柳的原因有三,一是柳树本喜湿,二是柳无水不能现其柔,三是水无柳便少了些韵味。
而这水边种柳,加之微风拂动,柳枝婀娜多姿,水面微波粼粼。
三.开发现状及前景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一)、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十笏园古建筑群是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包括关侯庙及孔相祠的全部古建筑,面积为4120平方米。
其中关侯庙是潍坊市区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始建于北宋时期),庙西的孔融祠是祀“建安七子”之一的北海相孔融的专祠。
十笏园古建筑群较全面地反映了潍坊地区明清时期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是潍坊市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
潍坊十笏园街区用地面积10.94公顷,其核心的资源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笏园(含关侯庙、孔融祠),其他街区虽然至今文化遗存保留下来的不多,但区域内的街区格局、历史文脉、文化遗址、风俗传承仍然十分丰富,是潍坊老城历史信息最为富集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