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舞蹈学习:汉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蹈学习:汉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蹈学习:汉族民间舞蹈概况
汉晋和明代是汉族移民云南的两次高潮。

汉晋时期进入云南的汉族,多为滇东地区的“大姓”,他们是“夷化了的汉人”。

因为汉族
的移入,汉文化的传布,也使“叟帅”夷人汉化。

明·洪武十四年(公
元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三十万众征云南,九
月击败元梁王于曲靖。

明王朝控制云南后,按明军的卫、所组织制度,实行戍屯。

朱元璋几次发布诏书,令屯戍云南军卒的家室妻儿迁居云
南戍地。

此时,因屯守移入云南的汉族至少有数十万。

至明代中叶,
云南汉族的总人口已超过各少数民族的总和。

明军按卫、所制度攒带
家属实行屯戍,所以,戍屯区也就形成了众多的汉族村落和文化点,
保留着汉族的习俗和文化传统。

现今汉族民间歌舞兴盛的地方大致都
是明代的戍屯区。

云南汉族民间舞蹈可分年节时的社火舞蹈、花灯歌舞、宗教舞蹈
和革命歌舞。

社火舞蹈多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以龙灯、狮舞组成的舞队,遍及全省各县汉族民间。

全省有九十二个县有“龙舞”,八十六个县
有“狮舞”。

龙舞分为“彩龙”、“火龙”、“水龙”、“草龙”、“蓑衣龙”、“小精龙”、“板凳龙”、“背龙”(小独龙)等。

彩龙
平年为十二节,闰年十三节,最长的有六十二节,一百零八人共舞。

彩龙又分青龙、白龙、黑龙、黄龙、红龙等各种不同颜色的龙,有的
县规定不同的颜色分别为不同的村寨或街道所舞,不能混淆。

晋宁、
腾冲等县的背龙,单人身背一2.5公尺长的彩龙独舞,形式较为特殊。

弥渡县的背龙用于道教法事“斩蚊龙”,一道士持剑,一人背龙,翻
滚撕杀于桌上桌下。

狮舞有“蹲蹲师”、“高脚狮”、“单狮”等。

永善县艺人“张
狮子”(张银山),现已九十多岁,相传在明朝中叶,其祖先在广东向
一少林武师学会舞狮技艺,辗转卖艺来到永善县黄坪乡,到云南后至
今已传九代。

张狮子技艺高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曾受聘去昭
通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家表演。

他的表演有起式、哑剧、高台、平台、
武术五个部分。

起式有“开四门”、“四门抽手”等十六个套路。


剧是带有一些情节的表演,有“元山采药”、“狮子吞象”、“敬菩萨”等数十个套路。

耍高台是高空惊险技巧表演,有在竹竿和桌子上
表演两种形式。

张狮子曾在重叠的二十张饭桌上表演过。

最上的一张
桌子称“翻天云”,即桌脚朝上,张可在上面做“画眉吊线”、“空
中飞燕”等高难动作。

耍平台即围绕一张方桌做“白马献蹄”。

“燕
子含沙”等动作。

张狮子舞狮与武术齐名,他舞狮时,常把刀术、棍术、拳术、板凳术等放在最后表演,显示出不凡的身手。

云南的很多县城,在节庆庙会时都有盛大的舞队。

通海县有“小
云南”的美称,最早到通海的汉族,是东汉时的董姓,大批汉族移民
则是明初从江南随军进入的。

通海的庙会是四街东乡三十六营的迎
“土主”、“大佛神会”,及汉邑十营的迎“三义神会”,民间称之
为“迎神赛会”。

届时要表演“地会”及“高台”,通海近邻的玉溪、峨山、河西等县有上万人前去观看。

地会有“龙灯”、“虾灯”、
“蚌壳灯”、“高脚狮子”、“大白象舞”、“独角兽舞”、“大舜
耕田”、“懒汉推车”、“老背少赶庙会”等节目。

高台有“十字坡”、“许仙借伞”、“李太白醉写”、“岳飞出世”等神轿。

大白
象舞是九人钻进篾制的象腹内抬着横竿跳的,是大树村张保堂的曾祖
父于清道光年问去边疆做皂隶时带回,距今已二百多年。

独角兽舞是
清末广东驻通海的商会(广东帮)组织跳的,沿传至今。

嵩明县的一些村镇在每年正月或二月,都要举行“接土主”活动。

这天是嵩明的盛大节日,要耍会火(表演民间舞蹈)、耍龙灯、舞狮子、唱花灯。

接神队伍中有“毛货郎”、“轿子灯”、“钟鼓楼接妹”、“倒推车”、“老胡夫妻”、“薛平贵接彩球”、“小猫猫大猫
猫”(双人虎舞)等舞蹈节目。

另有“高跷”、“耍春秋刀”、“舞花
棒槌”、“勾镰”、“链夹”、“猫猫鞭”等。

还有花灯舞队,洞经
乐队、道士斋奶队伍。

歌舞*队伍宛如长龙,沿路展演达数小时。

江川县自清乾隆年间即已兴起“老君会”(即“迎老君爷爷”)及
二月初二“拉花车”。

届时官府要贴出告示,通知各乡各村准备文艺
节目,参加拉花车表演。

赛会期间,官府在县城安排食宿,并发给赏钱。

会期各乡村街道的民间舞队、花灯齐集县城,热火朝天。

舞蹈节
目有狮舞、龙灯、鱼、虾、蟹等“水族灯”、“毛驴灯”、“踩莲”、“五子戏弥勒”、“大头宝宝戏柳翠”、“猫猫叉”等。

其中“翻猪
牙齿”、“掏泥鳅”、“跳火焰架”为江川县所独有。

掏泥鳅传为清道光年间江川一名叫施俊的官员创作的,西门街的
绅民们看后,觉得新鲜,当即找了两个青年将舞蹈学会,参加了拉花
车的表演。

翻猪牙齿为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后卫乡王本信的
父亲所创作,六人表演,一人扮钟旭,二人扮小鬼。

钟旭口含两颗加
工过的猪牙,舞蹈时猪牙时现时隐。

因为翻猪牙齿,技艺高越,不易
掌握,现只有二人尚能表演。

拉花车也是各队争相竞技的场合,民国
十四年(公元1925年)西门街无节目,急得敲大胯,所以民间产生一首
顺口溜:“南门六台会,北门拱拱镲,东门小花灯,西门敲大胯”。

意思是南门有六架高台,北门有秧佬鼓舞,东门有一个花灯班子,西
门无节目,急得跺脚敲大腿。

大关县的龙舞,又称“玉竹灯”,最多只有九节。

因多为寺庙主持,又称为“庙灯”;少数由富豪人家主持的,称“愿灯”。

相传龙
灯本是如来佛的一根拐杖,后得道成仙,受封管人间五瘟。

人们为了
消灾免疫,每年正月都要舞龙。

龙灯的前后要有若干鱼、虾、蟹、蚌、龟、蛤等灯相伴,象征鱼兵虾将,前呼后拥。

舞龙时,第一夜先拜庙神,第二夜拜灯杆。

每年演出结束时要到河边把龙灯焚化,“送龙升天”。

狮灯的狮子是“施子”的谐音,结婚人家多请狮灯队舞狮,祝
愿“早生贵子”。

大关县的车灯由一旦(男扮)一生表演,旦角称“么姑”,“坐”于车内;生角是“逗灯”的,二人对唱做歌舞表演。


间认为坐车人是“难产鬼”。

男性因倒霉坐车,就会冲掉霉气;好男
去坐车,就要倒霉。

所以每年表演时,坐车人都很难找。

为了闹新春,只得高酬找贫穷人家子弟扮演。

扮坐车人者倍受歧视,旅店不留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