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文学 绪论
一.中国文学的分期 古代文学:先秦至‚五四‛运动(广义) 先秦至鸦片战争(狭义) (说明:鸦片战争至‚五四‛ 为近代文学) 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解放 当代文学:解放后- 教学要求 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
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熟悉各时期重要作家代表作品和创作风格。要求学生具有翻译古文的能力、微观细致地解析作品意涵和技巧的能力、宏观把握作品总体风格的能力、感受文体特征的能力、洞察作家心灵世界的能力;要求课堂积极思考问题、热情参与讨论,课外精读主要作品,尽可能多背诵,并广泛浏览其他相关篇目。 多读 1.读史
2.关注社会思潮
3.读原著
要学好文学史首先是要认真读作品,这是第一位的。要弄懂弄熟,要背诵一些
最精彩的诗文。除了读教材以外,还要读一些好的选本(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读本丛书,其中有余冠英先生编选的《诗经选》、《乐府诗选》等等),翻阅一些成本的原著(用近人整理本,例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注意看有关的刊物,例如《文史知识》(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知识》(江苏古籍出版社)、《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等 二.文学史的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清 2
1.上古期——萌芽期 包括先秦、秦汉。
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此阶段。
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形成于此阶段。
先秦文学 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
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的混沌状态。
秦汉文学 创作主体处境的变化。
汉代格式化、凝重板滞的风格。
五七言体的汉乐府民歌。
2.中古期——成熟期 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语言转向浅近。
诗、词、曲的鼎盛期。
文言小说的成熟。
3.近古期——转型期 文学作品内容、题材、趣味的变化。
张扬个性。
通俗文学的兴盛。
三.先秦历史沿革
先秦——秦朝以前至古代文献记载所及的时期。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汉书景十三王传,颜师古注,先秦,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以前。)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3
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上古歌谣神话保存下来的不多,这一则因为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往往将神话历史化,或加删节;二则原始思维长期存在,新出之神甚多,混为一谈,暗淡无光了。 由于文字日趋进步,文章也就逐渐成熟。从甲骨文、金文、周易繇辞以至于《尚书》,可以看到书面语言由句而章,由章而篇的发展。《尚书》中已有完整的文章,如《盘庚》多纪言,《顾命》多叙事。这些乃是中国散文的萌芽。 《诗经》中比较早的作品乃是反映周民族发展的史诗,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等,带有神话色彩。《国风》中的《豳风》为西周民歌,名篇如《七月》、《东山》、《鸱枭》等均脍炙人口;还有反映民间情绪的著名篇章《伐檀》、《硕鼠》。《诗经》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块里程碑,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奴隶社会的主要文学作品是散文和诗。
封建社会初期的文学。这时散文更加繁荣,诗歌出现了更多的优秀作品,最重
要的是出现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史学、哲学散文的文学性增强。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2.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由群歌互答向
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由集体到个人,由口头到书面,由韵文到散文,由不自
觉到自觉。 三.先秦文学概论 1.神话 2.诗歌 诗经、楚辞 4
3.诸子散文 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 4.历史散文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四.对先秦文学的评价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和基石,风骚这两大类诗歌决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
方向,先秦散文的影响首先在于思想方面,其多种文体和风格影响也极其深远,正如刘勰所说的那样:‚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授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文心雕龙〃宗经》)。 五.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时代。所谓三皇有不同的说法,或谓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卷78引《春秋纬》,又王嘉《拾遗记》),或谓燧人、伏羲、神农(清陈寿祺辑《尚书大传》),或谓伏羲、神农、女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或谓伏羲、神农、黄帝(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女娲或有或无,表明这一传说大约起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伏羲出现的频率很高,表明那时流行太阳崇拜,因为伏羲乃是日神。 五帝的说法也很纷纭,依《楚辞》的提法,是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所谓‚炎黄子孙‛的提法即由此而来。五帝以后就是尧舜禹的时代了。这些都是传说,没有考古材料能够证明,‚古史辨派‛完全否定这些传说,但也没有什么确证。 六.夏朝的文学 《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
《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七.商朝 1.商代--商代的社会结构 1)兄终弟及 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自成汤至于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继兄者十四帝,其以子继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为弟之子。 是未有嫡庶之别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5
(2)母系社会残余 据殷虚书契的研究,商人尊崇先妣,常常专为先妣特祭。(自周以后妣不特祭,须附于祖) 商代尚未十分脱离母系中心社会。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 (3)巫史 根据殷墟卜辞,负去责占卜的人--贞人也就是将卜辞刻到甲骨上的人。因此,巫与史在上古时代是合一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后世的史官也掌管解释灾异和天象。这一情况对史国古代文人的品格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根据甲骨卜辞,人们整理出了将近八十位贞人的名字。饶宗颐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一书。
2.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甲骨卜辞 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体系。
《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
《卜辞通纂》第七三五片(手写)
铜器铭文 《小臣邑斚铭》: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用作母癸▉彝。惟王六祀,彡日,
在三月。 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卦爻辞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壮〃上六》)
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睽〃上九》)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九二》)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九三》)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卦辞》) 6
八.周代 1.(1).封建制 所谓封建,意思是分封建国。 (2)嫡子继承 大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均择贤,义均则卜。杜预注,义均谓贤等。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3)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局面 A.分期 春秋战国的区分,主要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为孔子去世(前479年), 一为三家分晋(前476年)。 B.春秋战国社会状况的不同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2.周朝的文学 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
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九.先秦思想文化 1.所谓周代礼乐 古人认为周公制礼作乐,好像汉民族文明是由周公开启的,又认为周代礼乐制度十分完美,和周礼里记载的一样,后世的学术都出于周代的王官。其实不然。但周代更重人事,文化上比商代进步。 ‚郁郁乎文哉‛是《论语》中孔子称赞周代礼乐文化的一句话,他说,周代
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而形成了非常繁荣的文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 士之源头有人以为是农夫(杨树达),有人讲是武士(顾颉刚)。到春秋时,士是低等的贵族。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