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摘要: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儒
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有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理念,佛家有缘起理论与
戒杀护生的戒条,都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给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智慧,
在科技、经济及人们物质生活快速增长,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越来越显其
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利乐有情 启示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致使
人类不断地大规模的向大自然索取,导致当前社会出现了空气污染、水质恶化、
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如何克服
这种危机,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宝库中,蕴含了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值得现代人类学习借鉴。

1天人合一 ——儒家生态环保理念
1.1天人合一是儒家环保思想的哲学基础
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自然本身是一个生
命体。人是天地生成的,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形成
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共生共荣,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自然中心主
义”,主张二者和谐统一。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抗的,而是协和共存的。“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人生活在自然中,必须按照“中和”的原则处
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保持自然的生机和谐及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这对现代人
类正确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根据。

1.2重物节物、以时禁发是儒家环保思想的行为法则
儒家主张人应节制欲望,以便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
和开发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儒家一贯反对滥用资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2)的节约论及“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3)、“万物各得其和以
生,各得其养以成”(4)和“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觉其长也”(5)的生物协调论。都表明了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重
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才能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生活资源。

1.3仁爱万物是儒家环保思想的价值观念
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人与自然应建立起一种爱
的关系。人对自然不能只是索取和征服,必须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朋友,向爱护
朋友那样爱护自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指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
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悉足以谓仁”,可见,儒家把对自然环境的爱护提升到
了道德的高度,提倡爱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

2道法自然---道家环保理念
2.1尊重生命,善待万物
道家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规律性,这就是“道”。宇宙的一切,包括天
地万物和人都是从“道”产生的,万物虽不相同,但都是在道的支配下相互依存的
有机整体系统。这个“道”,既是万物之宗,又是万物之始,更是更新之源,他向
人们传达了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思想,指出人类只有尊重生命,善待万物,
方能使天、地、人等宇宙万物实现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以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环
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2.2崇尚自然,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认为“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因此人应效法道而任自然,而人
类的活动也应按自然规律进行,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指出人类应“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也就是说,人应顺应天道
的规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荣,强调天、地、人之间生态平
衡关系。崇尚自然,是道家思想的基本特色。崇尚自然的观念,对于当代环境保
护意识的建立,对于合理而有节制的开发利用资源,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3齐同万物,和谐共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7);庄子也提出,“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8)。都反映了人天相合、天人合一的追求。也就是说,宇宙万
物无不禀受道而息息相通,相互作用,相互感应,浑然一体,和谐均衡。道家引
发出的环境伦理是一种和谐统一、返璞归真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
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保护“自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利乐有情—佛家生态环保理念
3.1“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思想
佛教环保理念的基础源于佛教中的缘起理论。作为佛教的根本教义,缘
起论认为一切现象形态都是因缘和合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切因缘法,“此
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9),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
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我们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时,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尤其对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影响,要顾及他人乃至子孙后代,考虑发展
的可持续性。

3.2爱护自然、戒杀护生的慈悲思想
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护生、报众生恩。佛家认为万物都有佛性
和自身的价值,主张无情有性、珍爱自然,强调众生平等,尊重生命,要求善待
一切生灵,彼此之间要慈悲戒杀。《大智度论》记载:“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
功德中,不杀第一”。由此可见,戒杀放生、珍爱自然万物、保护生态平衡及惜
福知足的思想是佛教环保的重要理念之一。

3.3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思想
清净国土是佛教环保理念的理想观,佛教界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10)的大乘思想,认为只有众生心清净了,国土也就庄严清净了。体现了佛教
信徒对理想生态环境的设定,佛教信徒的最高理想就是升人极乐世界。极乐世界
井然有序,绿树成行、鸟语花香、充满祥和。由此可见,佛教的极乐世界,蕴含
了丰富的生态内容,同时也像人们展示了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

4传统文化中生态环保理念对现代环保工作的启示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和谐的关系,警示人们保护环
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道家“道法自然”
引发出的环境伦理倡导一种善待自然,拜自然为师,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
提醒人们应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关爱自然,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佛
家“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不杀生”、“护生”、“素食”等环保理念和实践,
告诫人们要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珍爱自然,节约能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思想
文化中,儒、释、道三家都强调人应和自然、社会和谐共处,强调人类应善待自
然、爱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这对于解决现代环境危机,强化
现代人的生态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结语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为诞生的最充分意
义上的科学”,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他们发表宣言
说:“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可见,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推进现代
生态环保工作,以中国特色的传统环保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利乐有情”
的哲学思想为启示,对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
启迪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