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小学教育中开设国学经典课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中开设国学经典课的必要性

诵国学经典,做真正的人 摘要:

小学生是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21世纪不是计划经济,不能像计划经济那样来培养小学生,在当今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的形势下,除了对小学生的知识方面的要求更高的情况下,对孩子言行统一的教育也相当重要,因此,教育中不仅要对小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此外,还要关注的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教育

正文: 《辞源》对经典解释为:“典范的经书”;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诠释为:“权威的著作”;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经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 全球经典教育专家王财贵博士认为:“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 北京大学教授王炳照认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全人类的财富”;《人民日报》的文章表述为“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按大师孙双金的话说,要读就读经典,经典具有种子的力量!如何让二十一世纪过得更好?就必须回到孔子那儿去,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1] 一、传承国学经典与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联系 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2、改变现代学生的不良品德 如今的社会现状使得小学生的品德、言行,呈现日益下降趋势。 网络的高速发展,不良信息的侵害,网络游戏盛行,使得如今的小学生学坏不学好,有句话说的好,“学坏容易,学好难。”如今的学生可以说什么都懂,但所谓的什么都懂懂的又是什么呢?懂得是最近流行什么游戏、谁喜欢谁。真正说起知识,能弄明白的又有几个,说到成语又有几个学生能够真正的说出几个。对于这些不良的诱因,又有几个学生能够把持的住呢,加上家长的不会教育、没时间教育等等,使得小学生不良行为滋生,以至于走上歧途。 如今的现状,纵观小学语文人教版书,书中古诗不到一百首,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大国,国学经典超过百部、千部,为何学生只需要记住那其中不到的连凤毛麟角就够了,这些远远不够。为什么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学生会选择不务正业,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情,我可以肯定的说,他肯定没有读过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不仅是这些古人写的好玩的东西,经典有许多教导别人为人处世的经典之道,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知识、修养甚至可以指导我们的行为规范。例如,《弟子规》每句话都深藏着丰厚的道理,有教人如何对待父母长 辈、有教人如何做一个人人都喜欢,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事实证明,从一个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包括言行、待人、待师,都可以知道,这孩子是否有读过这些经典。所以如今才有了国学热,但它并不会是昙花一现,它会一直影响着每一个人。 所以,只有真正大声去读,用心去记,才能品尝出经典的魅力,我们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灿烂的文化经典呀,都是我们最好的素读大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老子》《琵琶行》《木兰诗》《长恨歌》《春江花月夜》······。 二、小学开设国学经典课的作用: 1、小学开设国学经典课的科学性 根据网上调查情况可看,大部分的人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的,但还是有部分人认为,小学没必要开设国学经典课,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小学生年龄还小,就算教了小学生也不能理解,不如把时间花在重点的科目上,二、如今小学的科目就多再多加一门课程会使小学生加大学习的负担。三、如今的小学不知道能否找到可以担任此课程的教师,如果只是随便应付不如不要。 根据以上反对原因的进行科学的论证,首先从人类记忆力与理解力来阐述,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医师论证说:“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计算机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序,程序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与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1至13岁总是缓慢上升,13岁以后方有长足之发展,18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13岁以前儿童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因此,提倡儿童背诵经典的效果最好。”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进行儿童读经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他说,初步研究显示:参加读经活动的儿童,其记忆力增强,且数项EEC变化也类似深度打坐的反应。当朗读经典时脑波韵律慢下来,而且比较同步,类似激光作用。这些脑波变化,可以解释为儿童在读经时所呈现宁静安详的身心状态,也因此更有助于注意力集中与持久。经常有家长表示,参加读经活动后,会迸发创造性见解,这些是与缓慢的α波及同步的脑波韵律十分有关联的。[2] 事实可见,从两位博士的论述中可知,正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正处于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此时不记,更待何时。虽然低年级的学生的理解力还没发展的很好,此时的教育可以多以背诵为主,利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大概的了解就可以了;到了中年级,学生的理解力进一步发展,此时可以利用低年级所背诵的知识进行适当的解释,但无需过深的解释;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理解力基本上可以理解一些不是很深奥的知识,此时的教育可以选择基本相对来说不是很难的书籍,进行讲解。 在小学教育中,所谓的重点科目,无非不是语文就是数学,然而把国学这门课程学好,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教育的重点就是识字、阅读、背诵、习作等方面,如果你学好了国学,对那个会没帮助的。对于数学也是有帮助的,学生总说应用题最难,每次都不会做,但问题出在了那里呢?首先,对文字的理解,题目看不明白了,就算懂得公式,也不知道要用那个啊,所以学国学无论是那个方面,那门科目都是有很大的好处。可以说是百利无害一。 既然这门课这么重要,当然老师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老师都是半桶水那么只会教坏学生,所以这也要求了教师水平的提高,首先,当地教育局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部分优秀的语文教师让其掌握,这门课该如何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再进行专门的训练,是他达到较高的水平,再抽出一个班级进行实验,其次,还可以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这门科目的训练,让他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正式教授学生。 所以,从以上的论述中可知小学教育开设国学经典课是具有科学性的,可以经过时间的锤炼。 2、小学开设国学经典的必要性 上述,简单的了解了开设国学经典课的科学性,既然有了科学性那么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以下阐述其必要性。 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义。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让儿童多念、多反复乃至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这些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所以儿童读经,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读经的人多少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读经儿童“有口无心”,没有考试的压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 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是吟诗,与其让学生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任何意义的东西上,不如让其潜移默化记住这些经典,这样既可以快乐的学习,又可以影响其一身,这岂不是有利无害。 结束语:如今有许多的教育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国学经典对于小学生的重要价值了,今

天的西方学者也已经注意到中国传统背诵教育法的优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指出:“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2000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一种特色。这种积累起来的大资产以供中国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3] 事实可证,在福建省厦门市火炬学校在从这个学期开始,小学一至六年级开设“国学课”,每周一节课,由专任教师任教。 学校开设“国学课”,重点在于使学生达到“陶冶品质情操、启迪思维智慧、提高文化素养”,利用儿童的记忆力和直觉力轻松地学习,通过诵读、讲释、讨论、欣赏、背诵、应用等教学环节,力图把经典融入学生的记忆思维中,帮助儿童知义明礼、精练语言、修身养性。 作为学校,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把读经诵典与现实、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2008年5月出版。 [2]、林助雄《记忆力与理解力概论》陕西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3]、孔祥烨《国学入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