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

浅析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

浅析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 许多人都不免有这样的感慨:中国的刑法体系如此的发达完善,而民法却让人抓不住脉搏,完全不象刑法那样体系完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发达的成文法国家,中国古代的法典沿革清晰、一脉相承,无论是《吕刑》还是《法经》或《唐律疏议》、《宋刑统》等,都可以说是刑法典。 在汗牛充栋的法典中,却找不到一部民法典或具有民事性质的法典。 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民法典,如果有,它是怎么起作用的;如果没有,那调整民事领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是什么,其性质如何认定?带着这些问题,我翻阅了几部中国古代法典及近现代中国学者关于这方面的论著。 在中国,虽然拥有从古代就相当发达的文明的漫长历史,却始终没有从自己的传统中生长出私法的体系来。 中国所谓的法,一方面就是刑法,另一方面则是官僚机制统治机构的组织法,由行政的执行规则以及针对违反规则行为的罚则所构成的。 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可以说是公法文化。 虽然其中确有关于民事、经济、婚姻、家庭、诉讼等方面的规定,但这些规定都是刑法化的,他们在性质上可归属于刑法之列。 公法是指行为涉及国家强制机构,亦即它服务于国家机构本身的存在、扩展以及直接贯彻那些依照章程或者默契所适用的目的。 它调整的主要是国家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领域内法律主体的双方(国家及国家与个人)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私法则是行为与国家的强制机构无涉,而是仅仅可以被国家强制机构视为通过准则调节的行为。 它主要是调整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它完全是民事性的,因此法律主体的双方(公民与公民或公民与法人、法人与法人)处于平等的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公法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刑事性(刑法化或国家化)的法律体系及其意识;私法文化则是一种民事性(民法化或私人化)的法律体系及其意识。 (一)公法文化中国的法律文化——公法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它走上与欧洲的法律文化相对极的一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它的历史渊源吧。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文明是在一种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又长期按着自己的文化逻辑和历史规律独立地发展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明模式。 自先秦以迄晚清,其间虽有异民族入侵,或异文化进入“中国”的情形,但中国始终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价值所构成悠久而持续不断的文明。 所有中国历史上的变动,伤害不到民族和国家的大传统。 因此,中国历史只有层层团结和步步扩展的一种绵延,很少彻底推翻与重新建立的像近代西方人所谓的革命。 在法律方面,中国古代社会创造了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独具特色的法律文化。 自夏代步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在以往的氏族、部落的原始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生长发育。 经历夏、商而至西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本格局和特点初步奠定。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动乱的时期,中国文化开始了一场大裂变、多元化的运动。 至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已经基本形成。 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正式确立了儒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经历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遂进入成熟与发达状态。 唐代的永徽律代表着中国古代法律的最高成就。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基本上是在唐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有所损益。 我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有以下几个比较稳定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特征:1.家族主义传统父系制家族之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古代社会所普遍具有的基本特征。 古代的家族为一尊卑贵贱分明的社会单位,其中年长的男性尊亲为一家之长,具有决定和宰制家族内部一切事务的权利。 中国家族的结构模式与伦理道德具有超越自身的普遍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家与国并不能十分明确地区分开来。 相反,他们经常家国并提,从家政推出国政,从治家推之治国。 同时,家族的伦理也被转化为政治的伦理。 人们从家族伦理中的孝推出政治伦理中的忠,从家庭中的父母的慈爱推出君主的仁政。 从国家政权的归属来看,中国历代王朝都是一家一姓之王朝,王朝的兴衰与皇室家族的命运息息相连。 在秦代以前,国家政权完全是按照血缘亲属关系而非行政区划原则建立起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宗法制国家。 在这里,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关系,家族结构与国家政权结构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皇帝及其家族是这样,一般人及其家族也是一样。 家族的兴衰必然影响其成员,而家庭成员地位的升降反过来又影响家族。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犯罪,株连九族”。 2.伦理本位传统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同的文化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而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们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一种伦理关系。 随意个人年龄和生活之开展。 而渐有其四面八方若近若远数不尽的关系。 是关系,皆 而不止于家庭。 这种伦理本位精神表现于经济生活,即为伦理主导型的经济生活,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服从亲情伦理的调整,表现为一种伦理关系。 正是由于人们从伦理角度看待财产关系,而不是从个人权利的角度看待财产关系,使得中国古代的法律关于财产权的制度很不发达。 无怪乎梁漱溟说:“中国法律早发达到极其精详地步。 ……但各国法典所致详之物权债权问题,中国几千年却一直是忽略的。 盖正为社会组织从伦理情谊出发,人情为重,财物斯轻,此其一。 伦理因情而有义,中国法律一切基于义务观念而立,不基于权利观念,此其二。 明乎此,则对于物权债权之轻忽从略,自是当然。 ”在政治上,中国古代的政治为“伦理的政治”,统治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 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 中国的统治者就是因为严格遵守这种礼教而获得了成功。 “但只有君臣官民彼此间之伦理的义务,而不认识国民与国家制团体关系。 因而在中国,就没有公法私法的分别,刑法民法亦不分了。 ”——梁漱溟。 在法律方面,中国的法律属于伦理型法律。 这种伦理刑法律的基本特点是以礼统法,礼法合一,或者说道德的法律化、法律的道德化。 3.礼治和德治主义传统在古人看来,从为人、行事到治国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礼。 古代的礼与古代的身份等级秩序是相适应的,其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就是定尊卑贵贱之序,维护纲纪伦常之道。 礼不但确认、维护社会差异与等级,而且本身也是富于差异性,因人而异。 礼与德,一个为外在规范,一个为内在的义理,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德治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统治者本身要有德行;二是统治者要对臣民进行道德教化:三是统治者要推恩于民,即施行“仁政”。 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就得以民为本,制民之产,爱惜民力。 4.大一统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观念经常这样表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从其实际作用来看,大一统观念往往成为尊王攘夷的旗帜,成为皇权至上与权力集中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观念基础。 中国古代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分权。 各种职位之间虽然也存在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但这种制约和监督的目的是便于君主驾驭文武百官。 5.规范合一传统这种传统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礼法合一”。 这不仅表现在礼与法在基本内容、价值取向和精神上的一致,而且也表现在礼与法在外在形式上无明显的界限。 这种规范混沌不分的格局在国家制定法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即所谓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格局。 由于公私生活不分,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于是便形成了立法上诸法合体的局面。 古代人所向往的社会秩序是一种以伦理为主导、各种社会规范综合为治而形成的天下“太平”或“大同”的社会局面。 这便最终导致一个以道德仁义为首,而至定名分、职守的礼,在至定是非、赏罚的法度,最后归于等级分明、各得其所的大治局面的出现。 (二)法典的刑事化分析完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开篇所提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先看看刑法吧。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刑即法,法即律。 中国传统思维里的刑法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刑法是有所不同的。 现代法学认为,刑法是有关犯罪和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的功能主要在教育(预防犯罪),其次才是惩罚(制裁犯罪);而中国传统思维里的刑法重在惩罚(报复),轻在教育(警戒)。 这是因为,法即刑,刑即杀。 杀戮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报复。 中国传统法律的性质被刑罚化了。 中国传统法律成为独具特设的刑事性法律,表现为发达的公法文化,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的法律最初主要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主要表现为刑,也主要是用来对付和制裁野蛮的异族人的。 这种独特的历史起源对后人的思维定势有着既定的深刻影响,人们总是习惯地视法为刑,也总是习惯的将刑与野蛮以及和野蛮有关的下等人、未受教育者、不顺礼教者、心术不正者等凡均可统称为品性不良(性恶)的小人联系在一起。 但思想家们由于受到时代、身份和知识的限制,对此不可能有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只是依据事物的现象和主观印象得出相应的法律观和犯罪观。 而这种非科学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二千余年中国法律的发展方向。 (三)民法的刑法性再看看民法吧。 众所周知,民法是调整平等的权利主体(公民和公民、公民与法人、法人与法人)之间一定的财产关系以及和财产有关的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有几个要素:(1)只有公民或法人才能成为权利主体;(2)权利主体双方在法律上是平等的;(3)调整的内容是财产关系以及和财产有关的人身关系;(4)处罚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于刑法,一般采取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赔礼道歉等,不使用徒、流、仗、杀之类的刑事手段。 以此来对照检讨传统中国的法律,传统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民法。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专门调整财产以及和财产有关的人身关系的法律,如果它们不是民法又是什么呢?从内容上看,他们都是民事性的,但从性质上说,它们又都不是民法。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有了民事活动方面的法律规定,当时的契约主要是借贷和买卖。 违反契约规定,不按时交付利息者,要受到刑罚的制裁,即所谓:“凡民同货财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 ”此外,因买卖或租赁而发生的契约纠纷,最终也是以刑罚手段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