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的现状和不足 李俊杰
出于对消费者这一市场弱势群体的特别保护,我国建立了一些专门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其中《中国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
简称《消法》就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制度。 《消法》中规
定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5种解决途径,其中向人
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审判程序来解决,相对于其他几种消费纠
纷的解决方式而言是最强有力的。 一现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律制度的规定 《消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诉讼制度,但是消费
者权益争议是一种民事权益争议,消费者因权益纠纷所进行的民事诉
讼,就必须遵循民事诉讼的制度。 例如消费纠纷诉讼程序要遵
循《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再审程序和执行程
序等;同时,还要坚持《民事诉讼法》中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即谁主
张谁举证,在消费的活动中,消费者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就必须
举出足够关于产品技术、性能等方面的证据。 《消法》第49条
中明确地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
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该条被
称之为1+1惩罚性赔偿制度,基本含义是经营者有欺诈行为时,首先
应退还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此费用也就是引
号中的第一个1;其次还要增加赔偿,金额同样是商品的价款或者接
受服务的费用,这也就是所谓的第二个1。 一般而言该制度的
惩罚性功能也就体现在这里。 以上这两条法规已经明确地将诉
权赋予了那些权利受侵害的消费者,并同时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予以惩罚,鼓励消费者积极行使诉权,以争取自己合法权利的实现。
但是这两条法规却存在着缺陷,制约着消费者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
己合法权益行为的实现。 因为与其他几种消费纠纷解决方式相
比,诉讼无疑具有终局性、强制性以及权利实现的相对完整性等几大
优势。 但是复杂的诉讼程序和高昂的诉讼成本等诉讼制度所存
在的一些缺陷往往使得一些小额侵权纠纷的消费者对法院大门望而
却步。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消费者合
法权益,但由于它给予违法经营者的惩罚过轻,给予消费者的补偿过
少,不能对违法的经营者产生足够的威慑,大量的消费者因为各种原
因放弃了自己获得赔偿的权利,它的激励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由于我国颁布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所以本身存在着不少亟待修改和完善之处。
第一、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采取的立法模式是一般法律式,
这种模式固然可以使权利义务关系具体,法律责任明确,但它不利于
形成以基本法为核心的其他受制约的一系列直接的、间接的消费者保
护法律法规为补充的有机法律体系。 而这恰恰是政策性立法模
式的优点。 由于政策式立法模式的特点在于它只是一般性地规
定国家、地方团体和企业应当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它的目的就是为了
综合性地推进消费者保护及促进消费者利益政策的执行,这样,如配
套法律跟不上或行政执法不力,则只能是满纸空言。 所以政策
式立法模式就必然要求在基本立法的指导下,迅速制定出符合其要求
的许多单项消费者保护法律。 第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
于适用范围的不确定,导致了实际操作中的争议。 比如《消费
者权益保护法》将消费者定义为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
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规定的,受其他法律法规保护。
这个定义首先为生活消费需要的限定似乎过窄,如某商人为其办公室
购买办公用品,他是不是消费者呢?以索取双倍赔偿为目的知假买假
的王海们是不是消费者呢?尤其是后者引发了有关王海现象的争议。
如果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定义王海们买假并非为生活消费,应
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范围,如果按当前现实,为调动广
大消费者打假积极性,王海们又应当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这显然是立法宗旨与法律条文之间的冲突。 其次该定义未明确
消费者是否包括单位。 所以有人建议将其改为任何购买商品的
目的不是直接和他的贸易、商业、生产和职业有关的自然人,笔者认
为不无道理。 第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采用经营者这一概
念界定不清,因为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是为消费者
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但生产者的含义是什么?
销售者的范围又包括哪些?没有明确规定。 这就给消费者依法
索赔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要
经过诸多环节,涉及很多主体,到底谁应该对消费者负责,直接决定
着消费者向谁提出索赔。 因而,建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采
用生产者、供应者、销售者的概念,并对此分别作出明确的界定。
第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应当作有利于消费者的修改,
提高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倍数,扩大适用范围,缓和适用条件。 提
高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倍数,因为按目前49条之规定,消费者对于经
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仅能获得双倍的赔偿,而合同法第
50条则规定行政罚款的数额为侵权行为人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
下。 消费者所得到认可的加倍赔偿与行政罚款的一至五倍形成
了鲜明的反差,由此会造成消费者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对参与打假
持消极麻木的态度。 这表明我国仍然偏重于行政措施,而忽略
侵权行为受害者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这正是法律的实施难以收到预期
效果的原因之一。 扩大适用范围,因为按现行49条之规定,消
费者仅能对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欺诈行为主张惩罚性损害赔偿,
这就给那些并非欺诈而以恶意或因重大过失实施侵权行为的人网开
一面,这又如何体现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呢?如果将惩罚性损害
赔偿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产品责任和不正当竞争领域的话,那么,对恶
意制假者所给予的惩罚金额将更大,而他们的制假元气就会丧失殆尽。
缓和适用条件,因为按现行49条之规定,消费者必须证明经营者有
欺诈行为。 在实践中,经营者对于前来索赔的消费者总是百般
刁难,设置种种障碍,例如要求消费者对其欺诈的故意进行取证,要
求消费者提供证明及其他事实的证据,而这对于本来已处于弱势的消
费者有时会显得极为不合理。 因而要适当地缓和适用条件,免
除消费者某些不适当的举证责任和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从而真正把维
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落到实处。
1
2
3
4
5
6
10203040
7
1
34
1
2
3
2、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 变成了 “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们,他们决定把问 题搞清楚,请
你和他们一起去探究。
(1)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提出的问题,请作出假设:____________对叶绿素的产生有影响。
(3)设计实验方案:
A、取一定数量的新鲜的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中。
B、把甲放在___________下培养,把乙放在__________处培养。
(4)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_______绿,乙中的黄豆芽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