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新常态下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产业转型升级(弘利教育)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转型”和“升级”可以相提并用,只是“转型”强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全面更新和转换, “升级”则强调在原有基础上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二者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实质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1、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当前全球经济整体进入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长期处于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的态势。为应对金融危机,许多发达国家把经济结构调整当作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举措,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重拾实体经济。(弘利教育) 2、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经历长期超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国家在稳增长的同时,把促改革、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全国各地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等地,都在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工程。 3、从宏观政策来看。在中央一系列加快转型升级政策的指导下,2015年9月17日,安徽省委、政府正式印发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马鞍山市为改变对资源依赖,长期以来把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作为全市的首要任务,扎实推进,从而不断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所有这些,为XX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4、从科技革命来看。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主导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兴起,深刻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深度调整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塑,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不断融合,也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的物质条件。 (二)XX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XX县域经济面临经济持续下行、产业结构低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要素优势弱化等多重压力,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1、经济呈现复苏趋势,但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上半年,XX主要经济指标中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加快,呈缓慢复苏态势,但外贸进出口持续低迷、财政收入回升缓慢。与去年同期相比,各项指标都呈明显下降趋势。复苏具有明显不确定性,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2、产业结构不够优化。2014年XX三产比例为18.9、54.2和27.7。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分别高于马鞍山市、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11.9、6.6和8.9个百分点,是个典型的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第二产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结构单一, 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效益低下,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及水平不高,工业经济整体乏力。第三产业水平分别低于马鞍山市、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8、7.1和20.5个百分点,且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 3、要素制约更加严峻。土地方面。长期粗放式盲目扩展、闲置低效、低水平开发,导致经济高速发展与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可供地偏少、土地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尖锐。 资金方面。项目减少,投资下降,资本外流非常严重,上半年XX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2.6亿元,贷款余额90.6亿元,存贷差扩大,超过100亿元,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贷款难问题。 人力资源方面。老龄化加快,人口红利减少,企业招工难问题将日益突出。2014年XX人口60岁以上占全部人口比例为20.5%,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远高于国际上10%老龄化社会标准。另一方面,XX劳动力受教育、培训的年限少,素质不高,缺乏中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缺少创新型人才。 4、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国家对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2014年12月安徽省环保厅对XX16家企业环境问题挂牌督办;2015年6 月,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对包括XX精细化工基地在内的马鞍山市环保突出问题进行了通报。XX产业结构中以化工、建材、采矿、加工制造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存在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等问题,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的危机。 5、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受经济下行、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环保压力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扩大生产的意愿减弱,企业生产下滑较大,资金周转不力,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运营困难持续增加,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6、居民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2014年XX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继续提高,但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与全省十强县有很大的差距。 7、城镇化水平不高。2013年XX城镇化水平为45.4%,低于全国7.2个百分点。其中XX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15.62%,大量生活在城镇的农村居民未能在教育、就 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另外,XX城市建成区面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等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XX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析
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个别产业的相互替代,而是全面系统工程。XX县域经济“如何转”、“往哪升”,要从XX县域实际出发,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中心,改革创新,实行县域经济的重新定位和整体功能的全面转型,从而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一)优化产业结构 1、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帮扶企业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引导机械制造业、化工业、建材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产 业龙头,延伸产业链,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集群,以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在改造传统工业中,建立强制性的环境约束指标评价体系,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企业实行专项整治,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探索投资生产供给型的工业化生产向客户需求导向型生产转变,实现生产方式的革命。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优化经济环境,着力引进具有核心技术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并引导他们加强本地企业合作,植根于本地经济之中,带动本地企业升级优化,配套发展。
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础,实施新兴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 2、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全力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项目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发展蔬菜的加工、物流、市场销售,加快蔬菜集散中心、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的建设,以追求“买全国和卖全国”为目标,发挥XX蔬菜产业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
3、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围绕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佳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的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旅游服务,升级旅游品质,做好XX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与宣传推介,培育具有XX特色的运动休闲、乡村度假、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旅游项目,不断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在升级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物流、金融、传媒、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中介服务、咨询培训、托幼养老、就学就医、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向精细化发展,全面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二)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经费支出,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对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农民和即将走上各种职业岗位的高、初中毕业生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2、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创设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成长环境,完善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待遇,形成全社会关心人才、重视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
3、积极引进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人才合理流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在吸引一批高素质人才前来创业的同时,鼓励创新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技术入股、科技咨询等方式,提供智力服务。
(三)重视资本集聚和运作 1、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储备。重视重大项目的编制和规划,努力提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具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储备,随时争取项目投资和储备,实行项目带动战略,以有效投资促发展。 2、激活民间资本投资热情。不断深化完善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融资平台,不断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实体经济,参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3、激发银行贷款热情。加大地区金融体系建设,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地区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融资担保、行业担保等担保机制,融洽银企关系,减少贷款风险。帮助本地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鼓励企业直接融资。推进资产并购重组,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指导本地企业上市融资。
(四)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