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作者:白梦琦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9期摘要:我国民法中人格权制度的建立使得民事主体充分享有人格尊严,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因此,在自然人死亡后,就不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再享有民事权利。
这就意味着死者并不享有民事权利,但这并不能否认死者的某些人格利益仍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从学界观点及司法实践来看,自然人死亡后其名誉、姓名、隐私等人格利益仍然不受非法侵害。
本文从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相关的概念出发,指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必要性;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等进行分析;提出了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范围及归属,明确了侵害死者人格利益行为的认定及责任承担;最终对死者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民事权利能力;人格利益;死者人格利益;民法保护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02-05一、死者人格利益的内涵在具体的讨论死者的人格利益保护之前,首先应对人格、人格权以及人格利益进行准确界定,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分析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具体问题。
(一)人格、人格权、人格利益的涵义人格,是指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事实资格。
人格是人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它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主体性要素的总和,其内涵不同于权利能力或者主体资格,而是一个伦理价值色彩非常浓厚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与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作为独立的法律人格所必须享有的权利。
作为一种固有的专属性的支配权利,人格权与民事权利能力一样,始于出生,终于死亡,由法律直接确认。
人格权有民事主体自己享有,不能与民事主体的人身相分离,不得转让、抛弃和继承。
民事主体可以直接支配人格权,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依据法律正当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长久以来,我国学者多将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人格利益是指人的生命、健康、身体、姓名、名称、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方面的利益,是人身利益的一种。
人格利益是人格权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即人格利益经法律确认后就成为人格权利。
人格利益通常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利益,不像一般的财产利益那样具有有形的特征,如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都是以人的精神层面上的评价为内容。
(二)人格、人格权、人格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人格是自然人享有人格权的基础,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不能成为法律上的人,因而也不会享有人格权,人格的产生或消灭直接导致人格权的享有或丧失。
自然人死亡后,丧失人格权,但其主体所固有的人格利益却并不随其死亡而马上消灭,由此就产生了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问题。
二、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必要性现实生活中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的行为大量存在,因而对于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十分有必要,其意义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首先,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有助于安慰死者的近亲属。
死者的人格利益与生者的感情、尊严等密不可分,死者的名誉、隐私等常常与生者的名誉、隐私联系在一起。
侵害死者的人格利益往往会侵害生者的人格利益。
其次,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进步与个人追求良好的名声具有密切关系。
人们对好的名声的不懈追求才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提高。
①因此,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尤其是死者的名誉,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
尊重死者既是对死者人格的尊重,也是对人们追求良好的道德、风尚、声誉等的尊重。
对死者的人格利益不予保护,会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社会利益将受到极大的损害,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最后,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尤其是国家领袖、伟人、著名历史人物的肖像等往往会涉及到整个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对其的贬损,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整个国家民族情感的伤害。
三、死者人格保护的学说分析正是因为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存在其必要性和正当性,目前理论及司法实践中基本都承认应当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大多否认死者的人格权保护。
虽然有学者对死者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仍存在分歧,但笔者认为根据民事主体制度的规定,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死者不可能再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此处不再赘述。
传统学说有关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的理论上,产生了“近亲属利益保护说”、“死者法益保护说”、“人身权延伸保护说”、“人身利益继承说”等四种主要观点。
笔者将对几种学说分别加以分析讨论。
(一)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学说1.近亲属利益保护说该学说认为,自然人死亡后,其民事权利能力随之终止,而法律仍然对死者的部分人格利益进行保护是基于对死者近亲属权利的保护。
当前我国社会的家庭宗族观念仍然较深,死者生前通常与近亲属共同生活,死者的利益与其近亲属的利益紧密相关。
如果不法侵害者侵害了死者的名誉,在实质上也影响了整个社会对于死者近亲属的评价,进而侵害到了其近亲属的名誉权。
因此,法律对于死者名誉的保护在实质上就是对于死者近亲属名誉权的保护。
学界中,有许多学者支持这个观点。
王利明教授认为,损害死者的名誉,有可能构成侵害死者近亲属的名誉权或者人格尊严,死者近亲属可以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格权而获得法律救济,包括要求停止损害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行为。
②葛云松认为对于死者名誉的损害,实际上侵害的是其遗属的名誉权。
③德国法上也有类似的学说,认为对于死者的侵害实质上是对其近亲属追思情感的侵害。
④2.死者法益保护说该学说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随其死亡而消灭,死者丧失了民事主体资格,就当然不在享有民事权利。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五条的规定:“公民、法人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可见法律保护的是合法的民事权益,这里的权益既包括权利,也包括利益。
而目前法律对死者进行的保护并不是对死者权利的保护,而是对死者民事利益的保护。
但是,在权利之外还有未成为权利的利益,法律对这种利益的保护被称作法益保护。
虽然公民死亡后不再享有民事权利,其人格权随之消灭,但对于死者生前和死后产生的某些人格利益并不当然消失,法律对于这些存续的人格法益应予保护。
⑤自然人在其死亡后,其人身利益(“人身法益”)继续存在,法律应对这些人身法益予以保护。
⑥这种利益,不仅包括个人利益,在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包括社会公共利益。
3.人身权延伸保护说该学说实质上是根据法律对于胎儿及死者的保护而提出的,因而,这里所说的延伸包含了向自然人出生前的延伸和向自然人死亡后的延伸。
该学说认为,法律仅对于自然人的人身权利进行保护是不够的,其先期人身利益和延续人身利益仍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⑦杨立新教授认为法律对于死者利益的延伸保护属于延续人身法益的延伸保护,自然人的人身法益同其人身权利互相衔接,构成民事主体完整的人身利益。
因此为了保证民事主体人身利益的完整性,必须将人身法益和人身权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双向的保护,从而更好的维护民事主体的利益,保护的范围也更加全面。
4.人身利益继承说该学说认为权利与利益的内涵不同,主张应对人格权与人身利益区分开来,人格权具有专属性和支配性,不能够被转让和继承;人身利益作为一种利益,是可以被继承的。
人身利益被继承后,继承人就取得被继承人人身利益的所有权。
以名誉利益为例,死者的名誉利益由继承人继承,此时继承人所继承的是死者名誉中所含的人身利益,而非被继承人的名誉权。
自然人死亡后,可以将自己的身体利益、人格利益以及一部分身体利益以遗嘱的方式遗赠给他人。
⑧(二)对死者人身利益保护学说的分析上述对于死者人格利益性质的不同学说,各自均有其合理之处,但究竟哪种学说更为合理,要对其进行分析并找到漏洞,从而为我国死者利益保护寻找一个合理的理论依据。
1.近亲属利益保护说评析该学说具有合理的成分,看到了死者人格受侵害往往会导致其近亲属人格利益受侵害的结果。
近亲属通常与死者生前生活在一起,关系较为密切,法律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也是为了保护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
例如,在我国社会中,死者名誉的好坏,往往影响到社会对其近亲属的评价,对死者名誉的侵害可能同时侵害到其近亲属的名誉。
但必须注意的是,死者的人格利益与死者近亲属的人格利益之间存在明确的区别。
在某些情况下,死者的人格利益与其近亲属的人格利益并非完全一致,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
另外,此学说将死者人格的保护依附于其近亲属,而当死者没有近亲属时,在适用上便会产生问题。
在侵害死者人格行为中,依据其是否存在近亲属而决定是否进行保护显然不符合法律逻辑。
在赔偿请求权的范围上,该学说也存在漏洞,在存在数个近亲属时,应按照何种顺序、赔偿份额上均会在实践中产生许多问题。
2.死者法益保护说评析依据民法原理,自然人生命终止即没有权利能力,因而丧失了民事主体资格,此时死者的法益受侵害时应该由谁主张救济便成为一个问题,该学说虽然明确了法律所保护对象的正当性,但却没有考虑到民事主体资格的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问题。
如果人人都成为了死者人格利益的享有主体,又与人身权的专属性又相违背。
《侵权责任法》将其调整对象界定为民事权益而非民事权利,就是因为存在着权利和利益的边界模糊,有时无法将二者明确的区分开来。
3.人身权延伸保护说评析人身权延伸保护说主张只保护自然人的人身权是不够的,还应保护先期人身利益和延续人身利益。
但是,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并未说明为什么只延伸部分人格利益,而另外一部分不延伸。
另外,这种延伸往往导致对死者利益的保护和对生者权利的保护交织在一起,也没有揭示出所产生的这种延伸利益究竟归属于谁。
同时,在权利的范围、种类、存续期限上也会存在问题。
4.人身利益继承说评析如前文所述,该学说主张把人格利益看做一种财产,当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利益就可以作为遗产由被继承人继承,但是,这一观点恰恰忽略了人格利益的专属性,仅仅把人格利益简单的与财产利益混同是错误的,二者存在着很大区别。
人身与财产是民法的两大基本调整对象,这种将人与物等同的做法将人格权与财产权相混淆,是违反法律逻辑的。
这种学说注重人格利益中的商业价值,忽视了人格利益乃是以社会伦理价值为基础。
财产之所以在自然人死亡后作为遗产被继承是因为财产与权利主体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财产相对于主体而言是比较独立的。
而人格权益却不然,往往因主体的存在而存在。
人格权益与财产权益的区别还表现在财产权被继承后,继承人就取得了财产的所有权,可以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该财产。
而如果其人格权益被继承,并且如同有些学者所说,继承人取得了“死者的人格权益所有权”的话,也就意味着继承人可以随意处分其人格利益,这显然是不可以的,这样就失去了对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意义,就无法达到该学说提出的目的。
另外,如果依据此学说,死者的人格利益可以继承的话,如果存在多个继承人,在财产分割上也会出现许多问题。
因此,该学说不仅违背了人身权的专属性,也无法给与死者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