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91
524
328
998
12.83%
5
16.33%
2
100.00%
织的肯定和认可, 能广泛地动员更多的其他组织 参与本组织的项目和活动,才具有真正的“枢纽” 功能。
选项⑤:“联合众多中小社会组织共同承接项 目的组织。 ”130 组次填答(129,12.93%,排序 4)。 从组织发掘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角度看, 能否联合 众多中小社会组织共同承接政府项目, 提供公共 和公益服务,是枢纽型组织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不具备者, 政府就不能认定其为枢纽型组织。 同 时, 这也是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重大项目必备的基 本条件之一。
合计
组次
不同意
同意
很同意
态度差异 赋值后值
有效百分比(%)
排序
137
17
72
48
134
13.43%
3
142
1
81
60
199
19.94%
1
133
15
78
40
128
12.83%
5
130
17
75
38
117
11.72%
7
130
14
75
41
129
12.7
128
136
9
73
54
163
943
二、何以枢纽— ——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 的途径和机制
枢纽型组织的培育是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要课 题。 课题组询问了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途径和 机制, 并下设四个选项供被调查者选择 (单选),
- 81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法律·社会
127 个组织做了选择(单选),填答结果如下。
项是鉴别枢纽型组织的核心品质, 即发挥枢纽作 用。 多数被调查组织对枢纽型组织的认定,最看重 的是能发挥枢纽作用, 能得到多数社会组织和公 众的认可。 这从一个侧面否定了自封的或政府单 方认定的枢纽型组织。
选项⑦:“内部有完整结构及规章制度的组 织。 ”136 组次填答(163,16.33%,排序 2)。 大部分 被调查组织认为, 鉴定一个组织能否发挥枢纽作 用,要看其内部有没有完整结构及规章制度。 这是 组织化程度高、组织成熟的标志,也是执行力高的 保证。
6.控制、职权和沟通的等级结构 7.把实际知识全部放在最高等级以强化等级结构 8.组织成员之间纵向相互作用的趋势
6.控制、职权和沟通的网状结构
7.不认为组织领导者是无所不知的,知识可以放在网状系统的 任何一个位置上,这种位置成为职权的中心 8.组织中的沟通方向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
9.操作和工作行为受上级支配的趋势
内部的(当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效的交往关系和专长
- 82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政组织的整合机制, 强调下级服从上级的行政等 级 关 系 ,倡 导 “ 事 本 主 义 ”、 “ 感 情 中 立 ” ( 感 情 不 介 入)等行政文化。
与行政组织的行政整合机制不同, 社会组织 的整合机制是社会网络的有机整合,即社会组织之 间是完全独立、平等的,组织之间的整合机制依靠 的是以人为本的神圣宗旨、公益服务的价值、自助 与互助的精神、积极参与的合作理念和平等自主协 商的民主意识。如果枢纽型组织运用行政机制和手 段对其他组织承担日常管理,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社 会组织的宗旨和特有的网络有机整合机制。
关键词: 枢纽型社会组织;鉴别标准;建构途径
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制订的 《关于加快推 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 见》),论述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提 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 会组织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 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 以人民团体为骨 干,确认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现有人民团体 业务覆盖不到的领域,通过改造、提升、新建等形 式,构建一些新的“枢纽型”社会组织。 根据有关法 律、法规,授权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担业务主 管单位职责,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理、提供 服务;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使之成为党和政府与 社会各界群众广泛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充分发挥 其龙头作用,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 合起来,进一步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3.等级制中的每一等级的不同的工作由其直接上级进行协调 3.通过他人的相互作用调整并不断重新规定个人任务
4.对每一职能角色的权力、义务和技术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 4.在一个有限的权力、义务和方法的范围内职责的扩散(问题不 上交、下推或放在一旁)
5.把权力、义务和方法转变为一个职位的职责
5.对组织承担的义务范围超过任何技术性规定
- 80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法律·社会
表 1 被调查组织对识别或认定枢纽型组织的标准选择
具体途径
①政府认定其为枢纽型组织。 ②能发挥枢纽作用、多数组织和公众认 可的组织。 ③在某一系统(领域)长期承接政府重 大项目的组织。 ④承担政府横跨多个领域项目的综合 型组织。 ⑤联合众多中小社会组织共同承接项 目的组织。 ⑥吸纳大量志愿者和公众参与项目实 施的组织。 ⑦内部有完整结构及规章制度的组织。
总体看来, 被调查组织对识别和认定枢纽型 组织的标准的看法不尽相同,与《意见》的提法也 有不同。 课题组对《意见》关于“根据有关法律、法 规,授权这些‘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担业务主管单 位职责, 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日常管理、 提供服 务”的提法,有不同见解。 因为这是把枢纽型组织 行政化的作法。 由某几个“枢纽型组织”承担原来 政府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 对相关组织进行日常 管理的提法,有待商榷。 枢纽型组织与其他中小组 织的关系,是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与协作的关系,它 们之间最紧密的联系应当是共同承担实施项目 (特别是政府项目)的平等协作关系,而不是行政 隶属关系。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 年第 6 期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21(2009)06-0080-04
●法律·社会
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
□尹志刚 李 泓
(北京行政学院 社会学教研部,北京 100044)
摘 要: 本文依据对社会组织调查的实证资料,描述鉴别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标准,阐释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途 径,探索建构“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思路和措施。
织的培育途径。 通过这种途径,才能培育出具有独
选项① “政府建立各种全市性社会组织联合 立性、自主性、网络整合与广泛参与机制的社会枢
会、志愿者协会(协会、行会等),把同类大、中、小 纽组织。
组织联合成枢纽组织,共同承担政府项目”的选择
选项② “政府把多种项目捆绑委托给有明显
数最多,占近四成(38.59%)。 即是说,通过政府在 优势的大型组织,促进大组织联合中小组织,形成
是改组组织,特别是更换领导团队。
行政组织的运行环境属于机械的行政科层
选项④“政府通过项目小组形式,促进大中小 制,其机制是行政组织化,即依靠严格的行政控制
组织自然联合, 形成依据不同项目随机聚散的网 和建立行政秩序来整合组织资源以保证行政效
络型枢纽组织”排序二,占 35.44%。 从社会组织培 率。 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按照行政法规和秩序运作,
一、何为枢纽— ——鉴别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标准
自上述精神颁布后, 对如何构建枢纽型社会 组织有各种议论和观点。 本课题首先探索识别枢 纽型社会组织的标准,即何为枢纽。 课题组设计了 6 个鉴别枢纽型组织的标准,请被调查组织选择。 选择率由高到低为(详见表 1):
选项②:“能发挥枢纽作用、 多数组织和公众 认可的组织。 ”142 组次填答,态度差异赋值后为 199,有效百分比①为 19.94%,排序 1(下同)。 此选
收 稿 日 期 :2009-10-15 作者简介:尹志刚(1949-),男,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教授;李泓(1981-),女,北京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立项的重点课题“北京市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管理”的成果之一。 本文引用的数据,除特 殊注明外,均来自课题组 2009 年 5 月在西城区所做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调查”。 ①选项有效百分比的计算方法:本选项选择率除以所有选项选择率之和乘以 100,同时也是该选项在所有选项中的权 数。 态度差异赋值方法:不同意-2,同意+1,很同意-2。
选项①:“政府认定其为枢纽型组织。 ”137 组 次填答(134,13.43%,排序 3)。 对这一选项,大部 分组织也认可。枢纽型组织本来是政府的提法。得 不到政府认定和支持的组织,难以发挥其“枢纽” 作用。 但这不等于说,只要政府认定了,它就是枢 纽型组织。 政府认定的枢纽型组织,也必须是符合 枢纽型组织的标准,关键是能发挥枢纽作用。 在政 府认定过程中,对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社会组织,不 能厚此薄彼、刻意栽培,更不能吃偏食— ——给予其 他组织不能分享的特殊政策和资源。 对人民团体 范围的组织,也不能一味呵护、偏袒。 最忌讳的是, 使其垄断政府的项目和资助。 只有所有社会组织 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平台和机会, 通过提升公共 和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来赢得公众和其他组
不同社会领域建立各种全市性的社会组织, 把具 枢纽组织”排序三,占 15.76%。 选项③“政府促进
有相同服务宗旨和内容的同质的、 规模不同的组 大中小组织联合申请承担项目, 自然整合成枢纽
织联合起来,通过共同承接政府项目的纽带,来培 型组织”排序 4,占 10.21%。 这是培育人民团体之
育枢纽型社会组织。 课题组认为,这一途径是在整 外的、 承担政府相关领域常规项目的枢纽型组织
9.沟通内容由信息和建议构成而不是由指令决定构成
10.把坚持忠诚于组织、服从于上级作为成员资格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