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当代两代人价值观比较和分析

我国当代两代人价值观比较和分析

我国当代两代人价值观比较和分析我国当代中学生和其家长两代人,既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又有不同的生活经历。

在这样的背景下,准确了解和把握两代人的价值观发展特点,对于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及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最近对我国当代两代人的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

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人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

当代中学生和其家长既有共同的生活背景,他们都经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广泛影响;同时,他们又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家长经历过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远比他们的子女广和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代人的价值观有哪些异同呢?为此,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裴娣娜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最近对我国当代两代人的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研究。

裴娣娜教授课题组从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三方面构建我国当代两代人价值观调查的指标体系。

经济价值观包括金钱观、分配观、时间观等;政治价值观包括对信仰、制度、民主、平等与自由、权利与义务等的态度、意识和观念;文化价值观包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官本位与能力本位、个人与集体、义与利、竞争与合作、统一与个性、封闭保守与开放创新等关系的态度和观念。

调查样本取自北京市城、郊区不同类型学校和家庭背景多元化的3728名中学生,并选取相对应的家长3118名。

课题组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965份,家长有效问卷2276份。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1.金钱虽重要,但无论是家长,还是他们的子女,都没有把它当成心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健康。

其次,家长更看中家庭和事业,而中学生更重视友谊在市场经济下,金钱的价值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大,无论是家长,还是作为他们子女的中学生,对此都有肯定的认识。

有88.4%的家长、84.9%的中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看法,81.4%的中学生完全或比较同意“金钱是对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的应有回报”;但同时,他们并没有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最重要的指标,约2/3的家长、3/4的学生不同意“钱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的观点。

课题组专门设计一道这样的问题:您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以下什么东西最重要?(选择三项并按重要程度排序)金钱、社会地位、名誉、友谊、爱情、知识、健康、权力、家庭、事业、其他。

家长和中学生排第一位比例最高的都是健康,家长选择的比例是46.1%,中学生选择的比例是34.4%,中学生排二、三位比例最高的都是友谊,其比例分别是20.3%和18.2%。

家长排第二位、第三位比例最高的分别是家庭(23.2%)和事业(18.3%)。

在中学生中,金钱在3个排位中其位置都处在中后,而在家长中,金钱在3个排位中其位置都在第三、四位。

【分析】家长和子女都选择“健康”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这符合客观实际。

我们常言中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说法,说明健康的身体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金钱再重要,也代替不了健康,特别是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人们自然会更加重视健康。

至于中学生更看重“友谊”,家长更看重“家庭”和“事业”,也是符合各自实际的。

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是情感快速发展的时期,决定了他们把同伴间的友谊(很纯洁的友谊,较少掺杂社会世俗的东西)看得很重。

而家长决不会像他们的孩子一样,把事情想象得那样“烂漫”,作为已完全社会化的人,他们思考人生很难脱离现实生活,“健康”、“家庭”和“事业”构筑了他们现实人生的基础。

金钱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了这一点。

2.家长和子女都同意收入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对收入差距拉大有忧您认为个人在工作单位上的收入多少应该根据什么确定?(选择2项并排序)。

结果,在劳动时间、工作年限、能力大小、职位高低、所做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投资多少和其他等七项因素中,家长和其子女排第一位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能力的大小”,选择的人数分别是42.5%和46.5%,排第二位选择比例最高的都是“所做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选择的人数分别是31.0%和35.9%。

同时,有81.9%的家长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差距“偏大”。

在与收入相关的“如果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收入差距在拉大,您同意下列哪种看法?”这一问题回答中,虽然有43.2%的家长、47.9%的中学生认为这是“发展经济、提高效率的必然现象”,但同时,也有40.9%的家长、30.5%的中学生持有“这是社会不公正的表现,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看法。

【分析】这是一个有关分配观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正在被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重视“能力”和“所做的贡献和创造的价值”的分配方式所取代。

从调查数据反映出,无论是家长,还是作为他们子女的中学生对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观都表达了肯定的态度。

但他们在看到这种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一面的同时,他们也认为当前社会收入差距“偏大”,并对收入差距拉大,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表现出一定的忧虑。

家长和中学生比较,持有这种忧虑心理的家长要比中学生高出10个百分点。

这提醒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3.家长和子女普遍认为现时代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但两代人之间在爱国情感上有些差异在对“您认为现在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吗?”问题的回答中,有87.6%的家长、88.4%的中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

在对“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您会———”问题的回答中,家长方面:33.3%的人表示“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47.8%的人明确表示“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学生方面:有51.7%的学生表示有机会愿意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但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27.3%的学生明确回答,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

调查中,也反映出中学生在爱国行为与观念上存在一些差距。

当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有40.1%的学生认为,在万不得以、被征召的情况下,才去参军,还有13.6%的中学生“尽量避免参军”。

【分析】近九成的家长和中学生都认为现阶段仍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爱国主义精神在克服我们国家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所发挥的强大激励作用的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国家坚持不懈地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在回答是否愿意加入一个发达国家国籍的问题中,表示“愿意加入,但我仍然会视自己为中国人”的选择比例中学生比他们的家长高出18.4个百分点;表示“绝不加入,不管怎样还是祖国好”的选择比例家长比他们的子女高出20.5个百分点。

数据上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但能否就此认为家长的爱国情感一定比中学生深呢?我们认为不能简单的这样下结论。

这可能是两代人在爱国情感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现在的中学生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充分地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还有,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竞争的同时,合作越来越广泛、密切。

所以他们会认为,爱国不一定要固守故土,重要的是怎样为国家建设出力。

但家长毕竟比他们年长许多,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和传统教育要比他们的子女深得多,再加上他们亲身经历了我国建国50多年来发展、繁荣的历程,所以,他们的那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观念要远远强于他们的子女。

所以,我们在这里更喜欢用“差异”这个词,而不用“差距”。

调查也反映出,中学生在爱国观念与爱国行为上存在一定脱节,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要引起教育的反思。

4.家长和子女在平等的观念上具有相同的认识,但在民主、自由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同平等观念:96.6%的家长、94.8%的学生都认为“社会应该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民主观念:在选举班干部时,赞成“教师指定”的中学生仅占 6.4%,即使是“教师提名加投票”的方式,也仅有6.6%的学生,而赞成“全班同学推举加投票”和“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的分别占33.3%、36.2%。

如果一个集体中几个人解决某问题的方案不一致,90.8%的人认为应该“讨论出大家都接受的合理方案”和“少数服从多数”。

但在家长方面,只有71.2%的人在处理有关孩子问题、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选择“看哪种意见更有道理”,而有21.7%的家长选择“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和“想方设法说服孩子”。

自由观念:82.7%的家长、96.4%的学生认为自由观念非常或比较重要。

【分析】民主、平等与自由是市场经济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从小就基本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的中学生,对这些观念已表现出明显的接受特点。

对于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的他们的父母来说,虽然比之他们的子女在接受这些观念上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基本上表现出认可的心态,特别是在平等观念上,家长认可的比例还要高于他们的子女。

在民主、自由方面,中学生的认可度要明显高于他们的父母,如在选举班干部的方式一题中,尽管“全班同学推举加投票”和“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都是体现民主的方式,为什么赞成前者的比率低于后者呢?原因在于,前者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也许有的学生具有担任干部的能力,但却不喜欢或不愿意担任班干部。

在中学生看来,在具有能力的情况下,是否愿意担任干部,他们自己具有选择的自由。

我们认为,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民主、平等与自由价值观念上认识的差异,可能存在看问题角度的差异,中学生在认识这些问题时“理想”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而他们的家长在认识这些问题时“现实”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

对家长们来说,民主、平等与自由诚可爱,但个人工作的职位、职权价更高,他们为保全自己的职位、职权,有时就不得不屈从现实存在的“任人唯亲”、“长官意志”等社会现象。

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冲突与碰撞的问题。

同时,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处理有关孩子问题时,家长们的民主意识还是差一些,家长制作风更强一些,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切身的感受。

5.对社会上请客送礼、编织关系网现象,家长和中学生表现出很无奈;半数中学生表示不愿从政,家长的权力意识淡薄对社会上请客送礼、讲人情、拉关系的现象,家长和中学生总体上表现出“不得不接受”的心态。

49.5%的中学生认为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现象”,40.0%的学生认为“虽然不好,但又不得不编织关系网”,只有10.4%的学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际关系”。

而针对家长的“如果通过请客送礼能解决您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您会不会请客送礼”问题中,80.7%的家长回答“会”、“可能会”,只有5%的人明确回答“绝对不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