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
息, 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商品。 由此可见, 旅游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密切的关系。 文化 旅游口号的提出, 进一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那到底何为 文化旅游呢?笔者认为, 文化旅游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首先, 站在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而言。 文化旅游是一种商品 设计的战略思路,只要旅游经营者在策划旅游产品时考虑到 为该产品增添 文 化 色 彩 , 例如, 在设计观光旅游产品时, 注重 对景点历史文化背景的解释;在设计度假旅游产品时注重对 度假区风土人情的介绍等等, 都可称作是文化旅游创意。 “文 化 旅 游 ”作 为 一 种 突 出 旅 游 吸 引 物 文 化 气 息 的 创 意 , 可以融 入到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中去。 人类文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往往带有不同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而在旅游过程中往往 也就是这些不同点吸引着各方游客的目光和注意。目前随着 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品对于其他国 家或地区的人们来说已渐渐丧失其以往的魅力,而吸引游客 的则是这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也就是为 什么外国旅游者对于那些刻意迎合西方游客的西式住宿环 境、 饮食文化不予好评, 而对中国古色古香的特色旅游产品却 情有独钟的原因。 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要, 我们在开 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必须突出中国文化的伟大和古老。只要把 良好的契约或股份制关系, 增强其带动能力。 第四, 加强政府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扶持, 制定和落实各 项优惠政策。 一是将龙头企业管理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 努 力为龙头企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主动解决企业发展中自 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 落实好市 政 府 规 定 的“ 七 个 从 优 ”, 即信贷从优、 基建投入从 优、 税收从优、 收费从优、 项目审批从优、 符合条件的产品出口 从优、 上市融资从优。三是搞好信息服务, 及时为企业提供金 融、 人才、 科技等方面的信息, 加强对政府优惠政策的宣传。 责任编辑 张晓予
!观察家视野
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
" 丁丽英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人文科学系,福建 福清 %&’%’’ )
摘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 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 也 是 一 种 文 化 现 象。作为旅游文化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繁荣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旅游者; 旅游经营者 文章编号: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 ."— 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块, 因此旅游经营者的文化旅游工作也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 要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保护人文景观的文 化氛围, 深入挖掘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对于前者, 即自然景 观, 虽属天赋, 仍可将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着的人类情感提炼 出来, 如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 “苏堤春晓”等等就充分地 烘托出人类寄 予 其 中 的 情 感 ; 对于后者, 即人文景观, 其本身 就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 文化内涵与生俱来。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保护好这些文化 资源,把有损人文景观文化氛围的一切商业及其他活动从旅 游景区中清除出去, 同时还要做好发掘整理工作, 通过导游的 解说或制作其他一些印刷物、 声像制品等, 帮助游客了解人文 景观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使游客从中增长知识, 得到教益。努 力改变旅游者以往看山看水, 以“身临其境”为满足的旅游方 法, 提高旅游者对旅游景点的文化鉴赏水平。 旅游开发经营者 应积极帮助旅游者正确地理解景观中的精神文化内涵,提高 旅游主体的旅游鉴赏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 旅游主体应提高自 身的文化素养。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 世界上所缺少的不是 美, 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现在许多旅游者缺少的正是这种 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他们不仅缺少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 对旅 游客体, 尤其是古文物当中所蕴含的文化很少予以关注, 而且 还发出许多不屑一顾的议论。例如, 游览西安郊区的灞桥, 如 果游客缺乏必须的文化知识,就会认为这不过是一座普通的 桥,然而对于一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审美心理而且 善于联想的旅游者来说, 漫步在灞桥和古道上, 一种离别的伤 感就会浮上心头。 盛唐时代长安士子就是在“灞桥风雪”中与 亲 人 告 别 。 元 代 马 致 远 的 名 句“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桥流水人 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描 述 的 也 正 是 这座灞桥。这种对历史的回忆就会使游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 满足, 也使旅游活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再如观赏杜甫草 堂, 一些旅游 者 对 眼 前 这 座“ 饱 经 沧 桑 , 其 貌 不 扬 ”的 庙 宇 大 失所望, 认 为“ 一 个 破 庙 有 什 么 好 看 的 ”, 殊不知它记载着这 位大诗人的多少往事。 因此旅游客体对旅游者来说, 只是观赏 的对象, 能不能从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关键在于旅游者自身 的文化素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之前, 须熟悉和了解一定的历 史文化知识, 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 在旅游的过程当中, 也应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去领略吸引物的文化内涵,只有这 样, 才能真正 从 旅 游 当 中 获 益 , 这 也 正 是 提 倡“ 文 化 旅 游 ”的 出发点。 总之, 文化旅游不是一个独立的旅游产品, 而是一种观念 意识反映, 是旅游经营者设计旅游产品时的一种创意思维, 是 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方法。我们开展文化旅游的目的 在于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 度假、 商务等形式的 旅游产品服务, 使旅游者以文化审美、 文化鉴赏的心理去从事 旅游活动, 从而获得一次更有意义的旅游经历。这样一来, 旅 游就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 旅游者也不再是单纯的观光客, 旅游已经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旅游者也担当起了 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使者,人类创造的文化也会因此而源 远流长。 责任编辑 张晓予 湖北社会科学
/"
!"#$%& !#$’(#’! $( )*+’$
握住这种产品 设 计 的 思 路 , 所 设 计 的 旅 游 产 品 无 论 是 观 光 、 度假, 还是商务活动或修学, 我们都可称之为带有文化色彩 的旅游产品。旅游者消费这种旅游产品的过程即为文化旅 游。 其次, 站在旅游者的角度看, 文化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的 方法。清代旅行家孙家诠曾说过: “游亦有术矣 。” 所谓 “术”, 即为方法。旅游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 游山玩水, 或者 仅仅惊叹于其外表的壮观。由于旅游吸引物的外部形态和内 在意蕴是不一 样 的 , 只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当中是从深层次 去观赏吸引物 的 内 在 美 , 领 略 它 悠 久 的 历 史 及 灿 烂 的 文 化 , 就不仅满足了 自 身 的 好 奇 心 理 , 更重要的是在旅游过程中受 到了人类文化的熏陶, 从而达到心灵的震撼和净化, 间接的 结果便是引起了两地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只要旅游 者是以这种旅 游 方 法 去 从 事 旅 游 活 动 的 , 我们就可以说旅游 者在从事文化 旅 游 活 动 。 旅 游 者 可 以 获 得 一 次 观 光 、 度假等 旅游经历, 但却不可能获得一次文化经历, 旅游者只能在观 光、 度假等经历的过程当中去了解文化、 体会文化。 由此可见 , “ 文 化 旅 游 ”既 不 是 一 种 无 形 的 服 务 , 也不是 一次经历, 它是一种意识、 一种思维、 一种方法, 它不可以与 观光、 度假等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相提并论, 它必须与各种 旅游产品结合起来, 作为一种意识融入到观光、 度假等旅游 产品服务中去, 使游客在观光、 度假的过程中领略目的地丰 富的文化底蕴 , 从而获得一次更有意义的旅游经历。所谓文 化旅游, 关键在文 化 , 旅游只是形式。因此, 一个地区乃至一 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就决定了该地区文化旅游的 发展及其潜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华 民族凭借其勤 劳 和 智 慧 创 造 了 举 世 瞩 目 的 中 华 文 化 , 也正是 这些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兴趣。中国文化旅游可分为 史记、 遗址、 古建筑等为代表的 以下四个层次: ( ! )以 文 物 、 艺术、 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 历史文化层; ( " )以 现 代 文 化 、 节日庆典、 祭祀、 婚丧、 体 文化层; ( # )以居民 日 常 生 活 习 俗 、 育活动和 衣 着 服 饰 等 为 代 表 的 民 俗 文 化 层 ; ( $ )以 人 际 交 流 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 在我国, 发展旅游业, 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 它不 仅可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 提高经济效益, 还可以大力弘扬 中国文化, 让世界了解中国, 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 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作为旅游文化范畴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 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繁荣又可以极大地丰富旅 游文化的内涵。 那么, 如何抓好文化旅游这个项目呢?我认为: 既然文化 旅游涉及到经 营 者 和 旅 游 者 两 个 方 面 , 开展文化旅游也应该 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 对旅游经营者来说, 要充分考虑到 上述体现中国 文 化 旅 游 特 征 的 四 个 层 面 , 要将这四个层面交 织在一起, 根据旅游者 的 需 求 来 加 以 整 理 、 保护、 开发、 利用, 从而融入到旅 游 产 品 线 路 的 设 计 当 中 , 使游客对中国文化有 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要求经营者在开发旅游客体即旅游吸 引物时要充分 挖 掘 其 文 化 内 涵 , 因为不论旅游客体的存在形 态和性质如何, 它必须富有文化内涵, 否则一座光秃秃的小 山、 一个破旧不堪的庙宇、 一块荒芜人烟的草地是不可能吸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在接受大自然的优美壮丽景观熏陶 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 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 我国发展旅游业, 一直也是 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 旅游 自然而然也就 成 了 一 种 经 济 现 象 。 发 展 旅 游 业 , 对于旅游目 的地而言, 可以增 加 其 外 汇 收 入 , 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同时, 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人 之所以成为旅 游 者 , 是因为他想要获得文化娱乐与精神审美 的享受。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旅游吸引物、 旅游 服务水平以及所提供的食品、 工业品、 艺术品、 交通、 旅馆等 等,都在无声 无 息 地 反 映 出 这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的 文 化 氛 围 、 民 俗风情、 生 活 方 式 …… 因 此 , 旅游可以说是文化与经济的共 同生成事物。 过去 , 人们对旅游的研究一直侧重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 人们开始强调“旅 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 世纪 $# 年代以来, 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强调要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 文化素质, 以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 强调人 与自然的和谐 共 处 , 以 利 于 旅 游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于 是 , 有人提出要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以突出旅游的文化气 点龙头企业。 第三, 明确农民在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 正确处理好龙 头企业与农民 的 利 益 关 系 , 使龙头企业真正发挥对农民增收 的带动作用, 使龙头企业真正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 利益共 享的利益共同 体 。 具 体 来 说 , 一是规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 同契约, 明确双方 在 产 、 加、 销等各环节的权利和义务。二是 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发挥合作社、 农协等中介 组织的作用, 使 农 民 组 织 成 为“ 龙 头 企 业 ! 基 地 ! 农 户 ”模 式中的重要一环。三是学习外地的经验, 以推进企业改制、 改 造、 改组为突破口, 引导和鼓励松散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