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励理论的“奖励旅游”激励效应分析
赵英娣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锦州分校(锦州121000)
【摘要】奖励旅游20 世纪30 年代起源于美国,然后逐步扩展到全世界范围,欧美很多国家企业的奖励
资金都是以旅游方式支付的,诸多国际知名企业更是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奖励旅游计划。但是我国奖励旅
游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企业,旅行社还是目的地政府都没有完全的理解接受并利用奖励旅游。本
文旨在根据激励理论论述“奖励旅游”的激励性,为企业澄清奖励旅游的概念和本质,使企业能够认识到
“奖励旅游”不同于传统的“福利旅游”,而是一种重要的员工激励手段。
关键词 奖励旅游 激励理论 激励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奖励旅游概念的界定
根据国际奖励旅游协会(SITE) 的定义,奖励旅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法宝,目的是协助企
业达到特定的目标,并对实现该目标的参与人士,给予一个尽情享受、难以忘怀的旅游假期
作为奖励。
奖励旅游是由企业提供一定的经费,委托专业旅游公司精心设计的“非比寻常”的一项集体
性的旅游活动,且参与者均为企业最出色的员工。因此其旅游行程必须与普通的旅游团不同,
并突出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教育,以此给客人留下终生难忘的经验。
(二) 国内外奖励旅游发展现状的比较
奖励旅游是20 世纪30 年代起源于美国,然后逐步扩展到全世界范围的。目前美国一半企业
都采取奖励旅游的办法激励员工,每年参加奖励旅游的美国人超过50 万人,所花费用大约
为30 亿美元。在英国,企业五分之二的奖励资金是以旅游的方式支付的。在法国和德国,
也有超过半数企业实行奖励旅游方式。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奖励旅
游非常流行,已成为企业奖励员工的主要方式。而在我国,奖励旅游市场的开发刚刚起步,
并呈现如下特点:第一,采用奖励旅游的企业多是外资公司,合资企业,它们在奖励旅游市
场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国有企业;第二,企业间的经验交流和黄金周假日经济带动,越来
越多的中国企业逐渐认识并开始接受奖励旅游;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奖励旅游发展
比较快的地区有广州,北京和上海。
总体来讲,我国大多数行业内的企业缺乏对奖励旅游的了解,并没有将奖励旅游看做是企业
的一种管理工具,而是视为一种职工福利,将费用视为企业的一种一次性消耗,并没有看到
奖励旅游的长期激励效应。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旨在从激励理论角度并结合宏观经济数据论
述在我国现阶段奖励旅游能够成为企业重要激励工具的作用机理。
二、激励理论综述
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
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 年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对工作积
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激励水平
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其公式是:激发力量= 效价×期望。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于1968
年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结果对动机有反作用。
本文将主要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分析奖励
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三、根据激励理论分析奖励旅游的效应
(一) 内容具有激励效应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
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
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人的最
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笔者参与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组织的一项调
查,在对“Amway”20 位经销商的焦点访谈中,全部被采访者均对奖励旅游过程中的尊荣感
最为看重。由此可见,对于奖励旅游的参与者来讲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是最能够
激励他们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从宏观角度来看,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
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戴维斯
(K.Davis) 曾就美国的情况做过估计,1935 年美国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要求占10%,
而1995 年这一百分比达到56%。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
区最为活跃的经济体,所以我国居民的整体需求层次也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生改变。
(二) 过程具有激励效应
从过程来看,奖励旅游要求企业应该首先制定奖励计划,规定奖励对象和奖励方法。奖励旅
游的规划过程适应了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 —→组
织奖励(报酬) —→个人需要
(三) 行为具有激励效应
根据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人们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强化来控制和修正的。根据强化的性
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奖励旅游事实上是一种正强化,通过企业正式的奖
励旅游计划不断向员工灌输一种思想,只要达到绩效目标,就会得到一次充满享受和荣耀的
奖励旅游。并且获得奖励回来的人可以把这种荣耀感和奖励再次告诉其他人,达到群体影响
的效果。奖励旅游这种形式,可以延长奖励对员工的刺激作用,相对于金钱和物质奖励更为
有效。更重要的是,常年连续进行的奖励旅游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期待感,对于刺激业绩成
长可形成良性循环。
四、奖励旅游有效实施的前提
奖励旅游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达到人员激励进而提升绩效的目标,但
是奖励旅游绝不等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福利旅游。奖励旅游要想达到员工激励的目的,
必须实现以下前提:
首先,转变观念,将奖励旅游视为企业激励员工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向员工提供的一种福利。
其次,奖励旅游计划应该公正透明,与企业其他激励手段一样,根据公平理论,员工的激励
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奖励旅游必须让制度说
话。最后,企业应该选择专门人员与委托旅行社共同设计行程和各种活动安排,提高活动的
品质。其旅游行程必须与普通的旅游团不同,除一般的游玩体验外,还要求有广阔的接触层
面,并突出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教育,以此给客人留下终生难忘的经验。
五、小结
奖励旅游是现代管理为达到特定的目标,以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为对象,以免费旅游为奖励
措施的一种激励机制,反映了现代管理手段的一种创新。世界每年奖励旅游客源达到350 万,
其中美国占到50%,而中国目前只占1%。通过本文的论述,奖励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企
业员工原来对企业的期望和感知得利,会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企
业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广海《会展与节事旅游管理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4 月
[2]吴海林《中国奖励旅游发展思考》经济师2006年第5 期
[3]夏林根: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M].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2006 年11 月
[4]王云龙:新兴生产服务业:奖励旅游业[M].新兴旅游产业问题研究,2007 年8 月
[5]张东红:公司旅游研究[Z],论文网,2006-5-18
[6]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年10 月(责任编辑:何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