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考古,感受文明(二)体验考古感受文明粉粉们又来一发~明天最后一天喔不要错过了再强调一遍面向公众,免票免预约,陕历博正门右侧贵宾厅入口。
~欢迎您来~内容提要在下面在下面在下面不要再问我啦~主办: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社科联承办:陕西省考古学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室所西安研究室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院时间:2017年1月19日9:00~12:00 主持人(点评专家):徐卫民1.从东天山到西天山—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报告人:王建新时间:9:00~9:302.从此出发—秦蜀古道考古调查报告人:赵静时间:9:30~10:003、秦基汉础—栎阳考古新发现报告人:刘瑞时间:10:00~10:30茶歇(10 分钟)4.古道名驿—从佛坪厅治到老县城村报告人:张小丽时间:10:40~11:10专家点评:时间:11:10~11:305. 公众代表提问、交流时间:11:30~12:00会议结束噔噔噔福利来了以下是今天(1月18日)的精彩回顾1.葬身有处—杨官寨墓地考古发现解读报告人:杨利平简介杨利平,1983年6月出生于陕西雀褕林市,2003年进人吉林大学攻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2009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进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至今已在陕北、关中地区从事多项田野考古调査、发掘与研究工作,参与编写考古发掘报告2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考古简讯、简报,论文十余属。
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陕西髙陵杨官寨遗址考古发掘报告,2013 年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的子项目:“以杨官寨遗址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聚落形态研究”,组织调査的神木高家堡镇石峁遗址获得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获得2015年度田野考古一等奖。
内容提要2015 ~ 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官寨遗址环壕外进行针对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墓葬,初步推断为杨官寨遗址东北部的大型墓地,系国内首次发现并确认的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
经发掘,墓地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
目前总发掘面积约1967万平方米。
共发现该类墓葬182座,分布密度非常大,墓葬总数可能逾2000多座,规模空前。
墓葬形制绝大部分为偏洞式,土坑竖穴墓较少。
个别墓葬的西端或东端发现有柱洞,疑似“番"类墓上建筑遗存,是研究当时墓葬排列顺序与葬俗的重要材料。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的发现,为我们从宏观上认识杨官寨遗址的聚落布局,以及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人种学、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状况等重大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
而且,本次发现的偏洞式墓葬当属目前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400多年,为该类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鉴于本次重大发现,我们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对墓地开展了体质人类学、DNA (全基因组水平)、病理学、同位素、牙结石、腹部寄生虫、碳十四测年等方面的多学科、全方位,深层次合作研究, 深入了解墓地内人群组成及血缘关系.食物结构及其排列形成过程等相关情况。
杨官寨遗址发掘区航拍图M176平面俯视图(由南向北)2.石头上的王国—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报告人:孙周勇简介孙周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共陕西省十二大代表。
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及商周考古,现为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及队长,曾获“陕西省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入选”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并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内容提要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北部黄河西岸,毛乌素沙漠南缘,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构成,城外有哨所等城防设施,结构清晰、形制完备、保存良好,被誉为本世纪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
“皇城台"为石峁遗址大型宮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台顶有成组分布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多达九级的堑山砌筑的护坡石墙包裹,底大顶小呈金字塔状,错落有致、坚固雄厚、巍峨壮丽。
2016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门址处,发现了广场. 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组成部分。
新发规不断颠覆着人们的认知:皇城台出土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期的靑铜刀、铜镞等,是中国早期钢器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反映了河套地区在中国铜器起源和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皇城台门址瓮域外玉器的发现则再一次证实了石峁玉器的特有埋藏背景。
完整的骨针“制作链”相关遗物的发现,表明皇城台顶部偏向西北某处可能存在制骨手工业作坊,为探索皇城台顶部聚落结构和石峁城址内部功能区划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皇城台的台顶还发现了数量可观的陶瓦,这对探讨中国早期建筑材料及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皇城台门道的发掘为揭示中国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的社会分化和王权的出现提供了关键资料。
石峁遗址考古发掘荣获“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世界重要田野考古发现"及“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称号。
2017年1月再次人选“中国考古新发现'。
皇城台门址鸟瞰皇城台护墙3、朔方营国—中国北方地区石城群落之兴衰报告人:马明志简介马明志,199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2013年获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硕士学位。
1998年7月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至今,长期在田野一线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学术领域为史前考古学。
先后参加秦始皇陵区石甲胄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内城南城垣等发掘工作,五陵源西汉帝陵调查,商洛东龙山遗址发掘、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富平吕村唐嗣虢王李邕墓以及陕北地区的靖边老坟梁、吴堡后寨子峁、关胡圪塔、高家梁、冉和峁遗址考古调査及发掘工作,主持汉中龙岗寺国家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参加国家文物局“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化、生业与环境究”课题项目。
参与编写《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报告》、《华县泉护村-1997年考古发振报告》,发表论文十余篇,涉及陕北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的石城聚落、陕西史前考古回顾、文化序列、谱系与格局、先秦铸币.慕葬城址等问题。
内容提要伴随着仰韶文化衰落解体,史前时期的中国纷纷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以这些城址和非同寻常的遗存为标志,中国进人“古国时代”,有人称之为“酋邦时期”。
这种群雄并起的洋洋大观,文献上笼统夸张地唤作“万国”。
这一时期也是懦家典籍塑造的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可以将其称为中国的"英雄时代”。
这个全新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为“龙山时代"。
龙山时代的古城与文化现象,业已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最热点的对象,与之相伴,则是对“唯玉为礼"的社会现象的探索,甚至对于玉器的研究成为考古学研究领城的“显学"。
陕晋豫地区的仰韶文化,一度整合或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然而,以渭水流域为核心的仰韶文化腹地,却在龙山时代及其之后的夏时期呈现出强烈的文化衰退迹象,长期以来,这也成为一个挥之不去而津津有味的议题。
由于陕西长期缺乏史前城址的发现,导致三秦大地长期被排除在文明起思研究的视野之外。
本世纪之初,陕晋蒙高原上一系列史前考古的开展为破解这一迷题带来曙光。
以陕北高原为中心的河套地区及其边,相继发现大量龙山时代至夏时期的石城遗址。
这些史前石城的发现和发掘,吸引了全国乃至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
目前所知,中国龙山时代的城址群落,可以分为几个中心,主要有山东地区以城子崖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城址群,浙江地区以良渚城址为核心的良渚文化域址群。
长江中游以湖北天门石家河为代表的石家河文化城址群、四川盆地的宝墩文化城址、中原地区以王城冈,平粮台城址为代表的后岗二期文化城群,汾河盆地以陶寺城址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城址群,以石峁为代表的北方地区石城群落,不可否认的是,虽然1980年代内蒙古就在岱海地区发现一系列龙山时代石城群落,但这种文化现象似乎并未被学界过多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内蒙古的石城之间缺乏明确的规模差异,社会阶层分化不明显,因而将这种现象成为文明起源的“北方模式”。
现在看来,从整个北方地区宏观而言,城址规模和文化内涵所显示的层级化差异不亚于其他任何群落,而神木石峁城址与普通聚落的内涵差异是最好的注脚。
2003年,随着佳县石摞摞山城址的发掘,首次确认了陕北地区龙山时代的石城遗址,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目前陕北发现的石城不少于100座,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专题调査的深人,这一数字将会成倍增长。
而支撑这些石城的普通聚落遗址,保守推算,其数量将会突破1万座,甚至接近2万座,。
如此等级鲜明的社会群体,如此浩大的石城营建工程,如此普遍出现的礼玉、殉葬祭祀遗存等等,均表明北方地区的社会进程不仅复杂有序,而且辖区内社会力量雄厚,俨然进人了古国时代。
据推箅,当时包括陕北.晋北、内蒙古中南部在内的河套地区,其人口总量当接近200万,这样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总量,在同时期古国文化群中是首屈一指的,几乎没有一只文明的力量能够超越它。
石城群落代表的河套地区诸文化先民,创造了中国北方地区开发和文化崛起的独角戏,此后数千年再也没有那样的盛况。
石城所在的地方,在汉代叫做朔方。
我们借用朔方之名,以石城群落为载体.探索英雄时代朔方高原营建家国的踪迹,以及他们为“早期中国”留下的遗产,探索他们对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的推动之功。
朔方营国的故事刚刚开始,敬请期待!4.相知相惜—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漫谈报告人:赵西晨简介赵西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专业研究领城为文物保护与研究。
参与了包括法门寺、汉阳陵、石鼓山,梁带村等多项不同历史时期重要考古发掘项目,主持完成了汉阳陵,凤栖原汉墓、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甘肃张家川战国基地等国内重大考古项目中的出土文物现场保护与研究工作和文物遗产保护领域多项重点科研项目。
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田野考古奖等多项殊荣。
参与出版多部专业技术书籍的编撰,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多篇。
现任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另荣获2013 年度陕西省劳动竞赛标兵和2014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光荣称号。
内容提要文物作为古代历史、艺术与科学的载体,接架古今。
对出土文物来讲,考古发掘者作为第一见证人,有着认识解析文物并深人挖掘其蕴含信息的责任,而为文物诊疗着病的保护工作者,肩负着使其延年益寿、实现长久的交流与对话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