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去一降一补学习心得体会中国目前遇到的问题,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只不过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而变得显眼罢了,。
于是顶层提出了破解之道,即“三去一降一补”。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三去一降一补学习心得》,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中国是一个非常喜欢使用新词的国家,“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就是最新出炉的新词。
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然而吾等小民眼花缭乱于新桃旧符之际还是想弄明白其中的究竟。
近日有“权威人士”答记者问公开发表在权威报纸,同时吴敬琏的一篇谈话也在网络流传(本读书客也做了转发:《吴敬琏:社会矛盾已经到了临界点,必须重启改革!》)。
下面我就来谈谈读后感,给读书客的朋友一个参考。
中国经济目前遇到的问题,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只不过随着整个世界经济的不景气而变得显眼罢了。
于是顶层提出了破解之道,即“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主要讲的是钢铁、煤炭等行业,该破产的就破产关掉。
失业的企业职工,安排转岗和再培训再就业。
目前这些僵尸企业都是靠银行贷款,还有一口气。
去库存主要说的是房地产开发的空置楼房,要卖掉空房、去掉库存。
据说各地政府都有去库存的任务指标。
去杠杆就是减低负债,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有负债,政府举债搞某某项目即在加杠杆。
降成本就是降低整体的税负水平,5月1号开始实行的营改增即为具体的举措。
补短板诸如脱贫、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三去一降一补”其中的核心问题是所谓去杠杆,即减低负债。
持续亏损,资不抵债的大型企业,持续向银行借钱,不会因为“债转股”而好转,窟窿只能越来越大,银行自身的风险就越来越大。
个人方面的负债,主要还是供房一族。
沈阳曾想给生零首付买房,幸好被叫停了,不然后果更麻烦。
因为所有这些负债,最终都会转嫁到银行的头上,集聚下去,银行也会跨的。
所以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即不能出现金融危机或曰金融大动荡。
“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
当前,我国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主要受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并明确了“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思路。
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
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去杠杆“杠杆”是指特定主体通过借入债务,以较小规模的自有资金撬动大量资金,以此扩大经营规模。
比如个人、企业和政府等主体向金融机构借贷或发债等,都是加杠杆的行为。
微观上一般以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衡量杠杆率水平,宏观上一般以“债务/GDP”衡量杠杆率水平。
适度加杠杆有利于企业盈利和经济发展,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还债的压力就会反过来增大金融风险甚至拖累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杠杆”列为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积极推动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改善债务结构,增加权益资本比重,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减少杠杆,防范金融风险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降成本即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
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
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
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
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补短板补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中心城区地下管网老旧、水电气暖及环卫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短板,解决结构优化调整缓慢,实体经济发展不快,金融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产业投资增量减少,增长新动力不足,投资需求降低等问题。
补科技创新进步短板,解决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活力不足,科技研发投入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缓慢,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等问题。
补城乡统筹发展短板,解决新农村建设标准不高,都市现代农业规模不大,农民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城乡差别较大等问题。
“去产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歼灭战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产能明显过剩,大量僵尸企业占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2014年,我国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仅为78.7%,钢铁、煤炭、水泥、造船等多个行业已经陷入严重产能过剩。
化解过剩产能应拓宽思路,优化激励机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严控新增产能,抓好资产处置和人员安置两大关键问题。
一、我国工业产能利用总体处于过剩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实力极大增强,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当前,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2014年,我国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约为78.7%,处于近4年来的较低水平,不少行业的产能利用情况令人担忧。
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有19个制造业行业产能利用率都在79%以下,有7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属于严重过剩状态。
产能利用率过低的行业范围已经从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等传统行业扩展到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超过90%为产能不足,79%-90%为正常水平,低于79%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
据此判断,目前我国工业总体处于产能过剩状态,部分行业已经属于严重产能过剩。
(一)钢铁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首次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此后粗钢产量持续增加,国际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高达8.2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0.0%,是日本粗钢产量的7.4倍,美国的9.3倍,印度的9.9倍,俄罗斯的11.6倍,巴西的24倍。
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为8.038亿吨,同比下降2.3%,近3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
从产能利用程度来看,包括粗钢在内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从2011年开始明显加剧。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2015年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仅为67.0%,较2010年下降15个百分点,比全球平均水平低约3个百分点,处于严重产能过剩状态。
(二)煤炭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2014年我国煤炭产量38.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6.9%,占世界总消费量的50.6%,均高居世界第一位。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煤炭行业发展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37亿吨,同比减少1.7亿吨;煤炭销量达35.13亿吨,同比减少1.91亿吨;全年煤炭净进口1.99亿吨,煤炭供求过剩超过3.86亿吨。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总产能规模为57亿吨,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煤矿39亿吨,停产煤矿3.08亿吨,新建改扩建煤矿14.96亿吨,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滑至64.9%。
全国已出现大面积的煤矿停产、限产,西南地区停产煤矿占70%-80%,即使资源赋存条件好、煤质优、开采成本较低的内蒙古鄂尔多斯[0.13% 资金研报](600295, )地区的煤矿也出现一半左右的停产。
(三)水泥2014年,我国水泥产量24.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9.8%,熟料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56%,产量比位居第二位的印度高出约8倍,熟料产能比位居第二位的印度高出约7倍。
但是,宏观经济形势成为影响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状况直接决定了水泥总体需求。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期,水泥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产量23.48亿吨,同比增速下降4.9%,是25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水泥总产能达到31.8亿吨,产能利用率约73.8%。
由于行业新增投资增长较快,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仍在加剧。
中国水泥协会预计,如果在建、拟建项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产能比例测算,水泥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为62.9%。
(四)平板玻璃我国玻璃行业过剩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普通浮法玻璃产能过剩,优质浮法比率偏低,仅为35%,玻璃的加工率仅为4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这导致我国每年还要进口不少高科技玻璃产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7.39亿重量箱,销量5.25亿重量箱,产出过剩2.14亿重量箱;平板玻璃总产能达到10.87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仅为67.99%。
中国建筑[0.19% 资金研报](601668, )材料联合会调查显示,全年全国浮法玻璃生产线冷修或关停数量达42条,行业停窑率从2014年的16.3%上升至2015年的30.5%,全年全行业开工率不到七成。
(五)电解铝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和消费国。
根据国际铝业协会的统计,2014年我国电解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2.1%,消费量占比超过51%。
但是,国内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2015年电解铝累计产量3141万吨,比上年减产达500万吨,占全部产能的12%以上,产能利用率约为75.4%;2015年全年主要铝加工企业平均开工率降至77.4%,低于2014年7.6个百分点。
另据有色金属协会研究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8.4%,低于全球电解铝企业产能利用率4.2个百分点。
(六)造船业201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9.9%、46.5%和47.2%,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造船大国,但在全球造船业动荡调整的背景下,我国造船业产能过剩压力十分突出。
工信部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两降一升:全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7.1%,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47.9%,手持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12.3%,造船产能利用率不足70%,低于同期全球造船平均产能利用率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