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 职务型经济犯罪疑难问题对话录(16)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 熊选国 苗有水
来源:2005-08-12中国法院网--刑事研究
熊选国(以下简称熊):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是具有不同社会危
害性的两种犯罪。这两种犯罪对犯罪客体,即公共财产权的侵犯程度
不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权四种权能,而挪用公款罪只侵犯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在一
般场合,两者的界限是容易划分的,但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中,如行为
人挪用公款后产生了非法占有故意的情形下,定性上可能发生混淆。
苗有水(以下简称苗):理论上通常认为,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
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两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贪污罪的主观故
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准备归还;而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故意是暂
时占有并使用公款,打算以后予以归还。二是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
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据为
己有,由于行为人往往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账目等手段,故
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吞;而挪用公款罪的行
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公款,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
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手段。在挪用公款案件中,行为人通
2

常会在账面上留下痕迹,甚至会留下借款凭证,没有平账举动,因而
通过查账能够发现公款被挪用的事实。
熊:不难看出,你说的这两方面区别,第一方面尤其重要。这就
是说,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
法占有公款的故意和目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8年颁布的《关
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不退还的,以
贪污论处。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补充规定”所说的“不退还”,既包
括主观上不想还,也包括客观上无力退还。从实践中遇到的一些案例
看来,确有一些人挪用公款以后由于客观原因缺乏偿还能力,但不能
反映挪用人产生了非法占有的故意。因此,这一规定的不合理性是显
而易见的,没有被修订后的刑法所吸收。修订后的刑法实施以后,判
断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
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苗: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
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的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依照刑法关
于贪污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携带所挪用的全部公款潜逃,
则全额认定贪污,实践中不存在争议。司法认定中存在困难的是,行
为人携带部分公款潜逃时,对其没有携带的部分如何定罪?
熊:对此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行为人挪用公款后
携带部分所挪用的公款潜逃,说明其挪用公款的故意及行为已经发生
转变,不论是潜逃前的行为还是潜逃后的行为,均符合贪污罪的犯罪
构成,应对整体行为认定贪污罪,犯罪数额为行为人所挪用的全部数
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关键区别在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但是犯罪主
观方面的判断离不开行为、结果等客观事实。因此,我认为,若有充
分证据证实行为人采取了贪污的手段使其所挪用的公款不能在财务
账目上得到反映的,其行为应当以贪污罪论处。例如,行为人挪用公
款后采取虚假平账、销毁账目等手段,使所挪用的公款已难以在单位
财务账目上反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又
如,行为人截取单位收入不入账,非法占有,使所占有的公款难以在
单位财务账目上反映出来,且没有归还行为的,也应当以贪污罪定罪
处罚。
熊:这么讲在理论上不存在问题,实践中一般也是这么把握的,
但在处理个案时考察行为人是否“采取了贪污的手段”,还应当注意
从实质上把握,而不能只看表象。有时候,行为人虽然采取一些虚假
手段以应付有关方面查账,但客观上不可能通过这种手段把账目真正
做平,公款也不可能被其非法占有,则仍然应当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
罚。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办事处原负责人陈某于1994年4月
至12月收到储户存入该办事处的委托贷款共计75.5万元,全部不入
账,供其个人使用。为掩盖挪用公款行为,陈某又采用偷支储户存款
等方法,用公款归还了上述委托贷款之大部分。由于陈某偷支储户存
款,致使该办事处的库存现金与账面不符,账面大于实有款数55万
元。为了达到账款相符,掩盖其挪用公款行为并应付支行的检查,陈
某于1995年11月至12月指使他人办理虚假贷款55万元的手续并入
1

账,冲减了库存现金,虚假地增加了贷款数额。此案,一、二审法院
均认定陈某的行为构成贪污罪,并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最高法院经复核认为,陈某签订55万元的虚假贷款合同以冲减库存
现金的行为,实际上是其挪用公款行为的一部分。其签订假贷款合同
的目的,是为了年终财务检查时掩盖挪用公款的事实,这种手段无法
使账面平衡,不能实现侵吞公款的目的。因此,最高法院以挪用公款
罪改判陈某无期徒刑。
苗:刚才谈到过,修订后的刑法摒弃了关于“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不退还的以贪污论处”的规定,但实践中有的案件反映,确有少数行
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在案发后故意隐瞒公款去向并拒不
退还的。对于这种情形是否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呢?
熊:毫无疑问,若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
拒不归还并隐瞒公款去向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虽然刑法第三
百八十四条第一款将“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规定为一种量刑情
节,即属于“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情节,但《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五条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是指挪用公款数额巨大,
因客观原因在一审宣判前不能退还的。”可见,刑法规定的“不退还”,
不包括主观上故意不退还。实践中,的确出现过行为人挪用公款之后
出于主观原因不退还公款的情形。这说明行为人的主观犯意已由非法
使用公款转化为非法占有公款。因此,对于这种情形,应当以贪污罪
定罪处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