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经典歌剧复排的认知与思考

对经典歌剧复排的认知与思考

对经典歌剧复排的认知与思考
在中国歌剧百年发展历史上,曾先后涌现出了多部经典传世之作,集中代表
着中国歌剧艺术特有的品质和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对经典歌剧进行复排,也成
为了当代中国歌剧发展的常见现象。最近几年来,又有对《秋子》、《白毛女》等
五部经典作品的全新演绎,并在思维、内容、形式、风格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了全
新的特点。鉴于此,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由此获得对经典歌剧复排这一
现象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近年来多部经典歌剧复排简介
在中国歌剧百年发展历史上,曾先后涌现出了多部经典之作,而对这些经典
作品进行复排,也是当代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自2011年以来,又先
后有五部复排作品问世。2011年,由文化部、东方演艺集团、国家大剧院多家
单位联合推出的《白毛女》,“1945 年 4 月,在延安成功地演出了歌剧 《白毛
女》 ,标志着以主流派风格为主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此次复排中,邀请了
原创作者贺敬之担任剧本修订,原喜儿的扮演者王昆担任总策划、艺术总监,赵
季平担任音乐总监,谭晶扮演喜儿。演出大获成功,堪称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九
十华诞的一份厚礼。2012年10月1日,由湖北省演艺集团推出的《洪湖赤卫队》,
是为党的十八大献礼剧目。与原版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复排重点在视觉效果上
寻求突破,多种高科技舞美手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审美体验。
2012年10月29日,新版《原野》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主要扮演者都是
在国际舞台上闯荡多年的优秀演员,由张立萍扮演金子,袁晨野扮演仇虎、张建
一扮演大星、梁宁扮演焦母,在李六乙、黄屹两位导演的统筹指挥下,诸多演员
都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2014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伤逝》在北京天
桥剧院上演,由莫华伦和王莹分别扮演涓生和子君,此次复排在剧本和音乐方面
改动不大,基本保留了原作的风貌。2014年12月11日,作为南京大屠杀国家
公祭活动的重点曲目,由南京艺术学院复排的新版《秋子》在南京上演,由于原
版歌剧的总谱已经遗失,所以新版的音乐创作方面有了很大改动,并基本保留了
原有唱词和情节,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对经典歌剧复排的认知与思考
1、表现形式的突破
歌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具有突出形式特征的,所以形式上是否多样和
创新,也是衡量歌剧发展的重要标准。从这五部作品来看,得益于当代多种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当代歌剧的舞台面貌已经较之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
新版的《洪湖赤卫队》,洪湖美景本身就是该剧的一个重要表现对象。主创方湖
北省演艺集团也将此作为复排的重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舞台上呈现出了一片
波光粼粼的湖面和一碧万顷的荷叶,然后又通过声光电技术,给观众以身临其境
之感,同时让这个背景贯穿于全剧的始终,让观众获得了极大的视觉美感体验,
舞台背景写实化一直是《原野》的一个重要特点,但是在新版中,李六乙导演却
表现出了全新的追求,在舞台布景上,只有石头和泉水是实景,其它多类物象都
采用多媒体技术予以呈现,特别是大量干冰的运用,营造出了一个的冰冷而虚幻
的氛围,使作品的表现情景得到了强有力的渲染和烘托。《白毛女》中,风雪交
加是舞台上的重要场景,对情节发展、氛围营造都起到重要作用。新版中,在灯
光的映衬下,洁白的雪花轻轻洒落,营造出了唯美而又萧瑟的意境。可以看出,
在复排中,所有作品都在舞台表现上呈现出了崭新的变化,极大丰富了观众的视
觉审美体验,一改之前以听为主的传统,增强了歌剧艺术的观赏性,这也正是当
代中国歌剧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2、主题内涵的扩展
除了《伤逝》之外,另外四部都属于革命题材的作品,这也是民族歌剧一个
主流类型,通过对革命历史的讲述和革命英雄的塑造,来表现国家、民族之情,
并体现出一定的教育意义。如《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在就义前高唱《看天下
劳苦人民都解放》,表现出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而近年来
复排的几部歌剧,一方面对作品原有的内涵予以了充分的继承,一方面则又根据
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主题进行了深化和扩展。如《秋子》,除了对男女主人公
二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外,更引发出了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
因导致了悲剧的产生,怎样才能避免这些悲剧等,都是复排作品向观众抛出的设
问,联系到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这个大背景,珍爱和
平,珍视生命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又如《白毛女》,原作品中,黄世仁是
被枪决的,这无疑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这个作恶多端、丧尽天良的地主恶霸终
于得到了惩处。但是复排版本中,却对黄世仁的处理从枪决改为了法办,这显然
是主创方的刻意为之,旨在突出一种法制意识。可以看出,在复排过程中,除了
对原主题内涵的保留之外,主创方还对主题进行了扩展,将原本单一的革命主题,
升华成为了为当代人、全人类所普遍认可的价值观,正是当代歌剧艺术时代化、
亲民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3、歌剧思维的树立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原野》的创作者金湘就提出了“歌剧思维”的概念,
这一思维的提出是建立在《原野》大获成功基础上的,之后很多歌剧研究者也对
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来说,歌剧思维是指歌剧艺术家创作形式思维问题,它
是作者怎样将自己已有的意图(故事情节、情感思绪)用歌剧这个载体,并以符
合这个载体本身特有的艺术规律表现出来;如何将包含在歌剧创作表演中的各个
元素即独立特行又配合默契,既运用自如又发挥极致。可以看出,其既是一个实
践命题,也是一种辩证思维,对于民族歌剧长期以来的模式化发展倾向具有重要
的引领意义。在复排的几部作品中,也有几部作品树立并践行了歌剧思维。如新
版《洪湖赤卫队》中,对原作的结构进行了改变,前三场有细微的调整,然后对
四五场进行了调换,原来的第六场被改为尾声。这种改变的益处在于,增强了最
为关键的三、四、五场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之间既有缜密的音乐布局,也有完整
的戏剧结构,强调了音乐和剧情的配合。《原野》的导演李六乙将“纯粹戏剧”的
概念运用于作品中,认为布景、道具等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过于弘大和繁瑣
反而会喧宾夺主,对此应该尽量将舞台简约化,将观众的精力集中到剧情和音乐
上。虽然很多具体的理念和做法都是见仁见智的,但是诸多创作者歌剧思维的树
立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对于当代民族歌剧的多元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4、演唱风格的丰富
“歌剧的表演中糅杂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艺术,形成了完
美的综合艺术。”自歌剧传入中国后,采用何种方法演唱,就一直是重点探讨的
课题。早期的几部作品中,演唱者多是戏曲演员出身,所以多采用戏歌唱法。后
来随着歌剧和声乐艺术的发展,在演唱方法的选择上也引发了热议。有的认为应
延续西方歌剧美声唱法演唱的传统,有的认为要土洋融合,恰如其分的将民族唱
法融入其中。这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从最近五部复排的作品来看,真正
适合演唱者自身的,才是最佳的唱法选择。如《伤逝》男女主人公扮演者莫华伦
和梁宁,是地地道道的美声歌唱家,曾多次主演西方歌剧,所以自然以美声唱法
为主。《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谭晶,则先后学习过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所
以她的演唱乃是一种跨界演唱,已经难以再从唱法上进行区分。所以唱法本身已
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演唱效果。只要表演者唱出了真情实感,用歌声成功塑造
了角色形象,那么他的方法选择就是合理的、成功的。反之,如果在唱法上过于
严格要求,则不利于演唱者个人发挥,个性化表演风格的形成也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艺术作品都是带有时代属性的,反映和见证时代,同时也受到时
代发展的制约,所以若干年后的复排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可以起到良好
的继承和创新效应。从本文分析的多部作品来看,也都实现了这一目的。下一步
中,则要在复排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新的优秀作品,并将其打造成若干年后为后
人复排的经典之作。唯有此,中国歌剧艺术才能始终走在创新和发展的道路上,
并不断收获新的硕果。

相关主题